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歌剧:十年前行路,中国精神贯始终
来源:文艺报 | 游暐之  2022年10月24日11:27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的光阴不算长,但是对于一种文化艺术而言,或可成为其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期。所谓“十年树木”,从2012年到2022年,中国歌剧的创作演出可谓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创作数量、质量、口碑日益提升,中国歌剧作品在人民群众当中的知晓度、普及率也日渐提高,毫无疑问,这十年,中国歌剧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当然,任何高潮的到来都是有源流和基础的。这十年当中,有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对于中国歌剧在新时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总书记的讲话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不仅是方向性的指引,更是行动中可以随时参照的纲领性指南。

人民歌剧要为人民而歌:“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从1945年诞生在延安的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到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十几年间,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繁荣期。《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霞》《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久演不衰的红色经典,尤其是“一部剧唱红一首歌,一首歌带红一部剧”,更成为中国“民族歌剧”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标准之一。而这些经典作品最核心的共性就是“人民性”。

2015年,原文化部组织开展经典歌剧《白毛女》的复排巡演,巡演足迹涉及国内15个城市和地区,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出人意料,一部70多年前的作品在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号召力。2016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全新重排了创作于1952年的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观众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热情和由衷的喜爱。

《白毛女》与《小二黑结婚》的先后复排,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而创作”指示精神的有效践行。由此,也让民族歌剧这种“人民性”很强的艺术样式,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年的歌剧艺术家们对于民族歌剧创作在思想、理论、艺术上的创新实践和不懈探索,也带给今天的歌剧从业者更深入的思考。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一白一黑”富有“人民性”的创作品质,也强烈呼唤和观照着新时代中国歌剧的新风貌。“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2017年至今,全国各地申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剧目共254部,最终入选“工程”的共有24部,创作完成落地的22部。在2021年底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上,参加展演的剧目一共有23部,其中民族经典复排剧目5部,“工程”入选剧目9部,其余参展剧目9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令中国歌剧的整体发展业态水涨船高;另外,成立于2013年的国家艺术基金,也为歌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基础保障和支持。来自国家层面对于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视,也促使各地宣传文化部门加大了对地方院团人财物以及歌剧创作的支持力度,各地方歌剧院团的工作热情和创作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之后,民族歌剧成为中国歌剧创作的主流,而在重视民族化的同时,并没有排斥和否定其他形式的中国歌剧的创作和探索,中国歌剧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形态。同时,这一时期,不论哪一种形态的创作,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在创作内涵上尤其注重“中国精神”的体现。

对于“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着精辟的论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诚如总书记所言:“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纵观近年来的歌剧创作和演出(包括红色经典作品的复排),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传统文化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只要是能够彰显“中国精神”的作品,往往都会赢得群众的喜爱。

歌剧《红船》 崔元 摄

简要盘点一下近年来的歌剧创作演出。在革命历史题材中,除了前述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还有歌颂敌后根据地人民支援革命斗争、军民鱼水情深的《洪湖赤卫队》(复排)、《党的女儿》(复排)、《金沙江畔》、《沂蒙山》、《松毛岭之恋》、《半条红军被》、《银杏树下》、《雁翎队》、《国·家》、《风雪大别山》、《呼儿嘿呦》等,有表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同心结》(复排),有表现革命英烈、革命先驱为建立新中国无私奉献牺牲的《江姐》(复排)、《方志敏》、《英·雄》、《红船》、《红流澎湃》、《晨钟》、《拔哥》等,有表现西藏农奴制崩塌、人民得解放的《尘埃落定》,有表现文学家、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田汉》《青春之歌》等。

歌剧《呦呦鹿鸣》

在现实题材创作中,有歌颂改革弄潮儿的《命运》《道路》《先行者》等,有歌颂“时代楷模”老兵张富清的《张富清》,有歌颂湖北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已故院长刘德芬的《有爱才有家》,有歌颂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屠呦呦的《呦呦鹿鸣》,有歌颂武汉抗疫英雄群像的《天使日记》,有聚焦扶贫攻坚战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马向阳下乡记》《三把锁》《扶贫路上》《山茶花开》《鸾峰桥》等。

在传统文化历史题材中,有歌颂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寻百草、尝百草、为人民奉献牺牲的《天地神农》,有歌颂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反抗沙皇政府残暴统治、战胜千难万险、举族万里东归、重回祖国怀抱的《苍原》(复排),有表现海外华侨悲欢离合情系家园的《唐家湾侨批》等。事实上,这十年,中国歌剧创作演出的数量逾百余部。以上所列皆为近五六年的创作,挂一漏万,不一而足,主要想说明的是,这些作品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所谓家是最小国,千万的家、千万的人,才构成了大中国。所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家国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凡是优秀的歌剧作品,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当一个个英雄人物、动人的戏剧故事通过歌剧艺术生动呈现在舞台上的时候,“中国精神”就融化在那些富有真情实感的歌唱和音乐中,融化在演员全情投入的表演中。或许很多新创的歌剧作品在技术上和艺术表现上都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只要是富有“中国精神”的作品,就一定会生发出动人心弦的感染力,也一定会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中国歌剧百年的历史就是始终探索中国歌剧之路的历史。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百年光阴,中国歌剧经历过艰难曲折,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行进的途中,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中国的歌剧之路必须是一条契合中国审美、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道路。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走,中国歌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进行创作,直到今天,业界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可以预期,未来这种争论依然不会消失,这些争论归根结底属于创作的方法问题。所谓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创作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作品的形态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中国歌剧之路的方向必然要明确,因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千百年来有无数为民族解放自由而斗争牺牲的英雄事迹,在如今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更是层出不穷,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同样有很多动人的亮点。凡此种种,都是中国歌剧创作取之不竭的最可宝贵的素材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所以,中国歌剧之路,就是“为人民而歌”的路,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中国歌剧就一定会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

十年歌剧前行路,中国精神贯始终。“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十年,中国歌剧事业成绩斐然,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都向着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涌现出不少品质优良的佳作;当然,不能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还存在很多遗憾和不足,但是任何的成功不都是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才收获的吗?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歌剧只要紧紧抓住“中国精神”的灵魂,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坚守文化自信,坚守“人民性”创作,就一定会有更多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歌剧作品涌现。

(作者系《歌剧》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