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繁荣发展系列综述之——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正在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十年来,中国文学在反映人民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品质和增强海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讲好中国故事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作家明确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文学承担着反映时代发展、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任务。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这一历史经验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战国红》《经山海》《海边春秋》《暖夏》《西海固笔记》《乡村国是》《悬崖村》《山海闽东》《诗在远方》《江山如此多娇》《幸福的旋律》等文学作品,题材体裁各异,形式风格不同,我们从中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攻坚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浦东史诗》《深圳报告》《中国北斗》《家园》《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等作品则记录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科学创新、城乡改革以及重大工程,体现出了新时代的辉煌成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批作家深入抗疫一线,用文学抒写可歌可泣的抗疫精神。
新时代涌现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也活跃着许多走在前沿的时代新人。他们身上有着与其他历史时期的人们不同的独特经验。时代的飞速发展更是催生了无数新科技、新媒介、新职业和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文学予以发掘并呈现,写出新经验,塑造新典型。在文珍、陈楸帆等青年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事物、新经验怎样融入并影响当今生活。新时代文学中还涌现了一批城市奋斗者的形象。张柠《三城记》的主人公是“80后”青年顾明笛,他跳出舒适岗位,从上海到北京,继而南下广州,在报社、高校、互联网公司等不同职场生活的淬炼下,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青年。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艺术价值的必要基础
讲好中国故事既关系到广大作家的历史责任,也关系到作家的艺术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在一系列长篇小说的写作中,作家们对历史的想象与对现实的观察相互缠绕,创造性地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文学叙事中汇聚了诗性与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新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况味和时代记忆,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审美意蕴。阿来的《云中记》、梁晓声的《人世间》、格非的《隐身衣》《望春风》、胡学文的《有生》等作品,体现了作家们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入探索。作家们普遍意识到,对历史与现实的关注是提升新时代文学艺术价值的必经之路。
中国故事的讲述视野、内容格局日益宽广,有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如《当代》杂志精选的“建党百年文学短经典”、梁晓声的《我和我的命》、老藤的《北地》、铁流的《靠山》、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范稳的《太阳转身》等;有的抒写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贾平凹的《带灯》、付秀莹的《陌上》等;有的着力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文化,如金宇澄的《繁花》、王安忆的《五湖四海》;有的描写历史洪流中的知识分子,如宗璞的《北归记》、李洱的《应物兄》等。
网络文学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力。《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指出,网络作家胸怀“国之大者”,传播正能量、反映新时代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现实题材创作塑造时代新人形象,数量质量同步提高。《2022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报告》同样表明,现实题材作品快速崛起,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学界的主力军,推动中国网文迈入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实题材网文涉及到抗疫、医疗、脱贫等方方面面的时代话题,塑造了一系列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形象。《浩荡》《复兴之路》《大江大河》《百年复兴》《建设大时代》《网络英雄传》《百年沧桑华兴村》《情暖三坊七巷》《北斗星辰》《三万里河东入海》《奔腾年代——向南向北》《老战士》等一系列网络文学作品积极记录和表现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以深刻的立意和细致的文字探索复杂的时代人性。越来越多网络作家意识到,聚焦创作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精品化是以深入生活为前提。无论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都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要让传统文化精髓成为作品的价值基因,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让世界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文学因而也迎来了更多的读者。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的本土性、民族性更加突出,文学的时代感、现实感日益增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都表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韩国兴起过“余华热”和“莫言热”,麦家的一系列谍战小说也在西班牙掀起了“解密热”。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系列工程的先后设立和逐步实施提供了很大助力。一些作家、出版机构、版权代理人,已经开始自觉地走向西班牙语世界、葡萄牙语世界、法语世界、阿拉伯语世界等更加广袤多样的地区,探索在更多语种、文化更加多样的地区传播中国文学的新渠道、新市场。
好的中国故事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反映的始终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并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一些作品把视野从中国拓展到世界,在与世界互联互通的舞台上书写多姿多彩的生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和《北上》分别表达了“到世界去”的愿望和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探讨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石一枫的《借命而生》《漂洋过海来送你》体现出当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
网络文学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成绩突出,“网文出海”形成共识。2021年中国作协、浙江省政府举办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研讨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路径,发布“网络文学国际推广片”和《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0000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4000部,线上翻译作品3000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国内网络文学网站纷纷搭建海外平台,打造海外付费阅读体系,建立付费订阅、打赏、月票等机制,翻译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起点国际翻译作品近2000部;掌阅国际版iReader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纵横海外平台TapRead注册用户达100万。网文出海让充满想象的中国故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架桥梁。
- 扎根生活沃土 书写人民史诗[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