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耕读时代迈向新时代 ——简评刘建芳长篇叙事散文《不忘耕读时》
来源:文艺报 |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  2022年11月07日08:49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催生和繁衍出一个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耕读时代。中国最质朴的农民,在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田地的同时,孜孜以求地支撑子嗣苦读,寄望他们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刘建芳的长篇叙事散文《不忘耕读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的家乡湖江村文昌武盛、人才辈出的耕读鼎盛时期,也不惜笔墨,真实反映了村庄曾经一度的没落与重振,读罢不觉让人掩卷而思。正如作者所言:“有一个耕读的村庄,就有一个耕读的时代。”

这是一个掩映于赣粤交界处大庾岭连绵山脚下的客家小山村。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湖江村,是一个崇尚耕读、具有浓厚宗族意识的客家村。作者以其真实的家族经历,将这个小山村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欢乐与痛苦、成功与挫折、畅达与纠结、追求与失落尽收眼底,历历在目,从中折射出世事的变迁、历史的步伐和人们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部长篇叙事散文,作者对摘茶籽季节的描述很是抒情。天高云淡,秋阳透亮,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穿越田野山岗,一路欢笑。去山上捡茶籽是很合时节的一项秋游活动,茶树结籽丰收的年份,老师带学生去捡茶籽的时间会持续三四天,这也是孩子们在这个秋季最开心的三四天,田野间充满孩子们的喜悦与期待。作者对父子三人到云台山茶校的所见所闻、他们的采茶收获以及往返途中在密林里的经历的描写,很别致也很感人。贫困年代也留下了甜香的日子。

作者成功刻画了父亲这一人物,一个勤劳持家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他既是父亲又是老师,既能上物理课,又能吹拉弹唱,既能下田种地收割,还能把竹篾活儿做得很好,刀工很娴熟。在春节农闲的当儿,他会做好新农具,以迎接新一年的农活。父亲上山砍柴是一把好手,也喜欢下河摸鱼,还喜欢去水稻田里“闹泥鳅”。“闹泥鳅”“钳泥鳅”的情景,一直令作者难以忘怀。父亲又是一个山村猎人,大年三十傍晚回到家时,枪筒上挂着几只山鸡和一只小山兔,那是贫困年代父亲带给他们的特别暖心的礼物。这就是渔樵耕读的父亲,他选择了做教师,选择了让自己一生辛苦劳累却让他们兄弟几个一生受益的教师职业。

父亲舍不得花钱,工资全用在孩子们读书上。父亲在某个暑假决定做一件重要的事,他要找一个木匠,给主人公做一个上学用的箱子,村里人把这个箱子叫“读书箱子”。在湖江村,能拥有一个“读书箱子”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做一个小小的“读书箱子”,也是他们家的一件大事。这只棕红色、上了油漆的杉木箱子,承载着祖上的荣光和父亲“望子成龙”的梦想,主人公深切感受到了它的分量。这只箱子伴随他仗剑走天涯,那淡淡的杉木香味,散发着耕读时代的气息。当主人公高三复读两年后,终于考上大学时,父亲见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芳儿,这次得了!”让人释然也让人肃然起敬。显然父亲对困难永不低头,对未来永怀憧憬的精神,一直在激励鞭策着孩子们。

作者对客家风俗的描写,对分田到户的真实场面的把握,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似不经意间写到的一些当时的物价,也是真实的历史写照,将某些被岁月磨蚀的记忆拉回到读者面前。比如作品写到,当年林场有一个规定,凡是职工家属摘的茶叶,按每市斤一角钱收购,这是照顾职工家属的优惠价格;其他请来的摘茶工,则按每市斤六分钱收回。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他和哥哥一共摘到五十多斤茶叶,共有5块多钱的收入。他看见父亲从学校财务室出来时,脸上满是笑容,这些钱相当于父亲半个月的工资了。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用双手“摘”到钱,看着父亲开心的样子,他知道他和哥哥做了一件让全家人都很开心的事情。后来父亲用这些钱,为他们兄弟几个每人买了一个新书包。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情景,体现出了文学细节的力量,它会无言地述说和倾诉,从而震撼读者的心灵。

叙事散文要忠于历史、把握现实。2006年,农业税被废除,被中国老百姓视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在父亲眼中必交的“皇粮”,再也不用交了。父亲一生以凭自己的努力吃上“皇粮”为荣,也期望孩子们能考上大学、吃上“皇粮”,但父亲在2004年因病去世,没能亲眼目睹“皇粮”被废除,这既是他人生的缺憾,也是某种历史的缺憾。

在那个年代,赣粤交界的大山深处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就会到邻居家去借几个鸡蛋,见了面就会问:你家有“好东西”吗?借几个应急一下。所谓“好东西”就是鸡蛋。做好了面,主人会将鸡蛋埋在面的下面,这样的“鸡蛋埋伏”,足见主人的真心和热情。说一句“搞一点伙食”吧,便到河里去摸鱼待客。在这样贫困的生活境遇中,年轻人渴望“跳出农门”,也终于有三两个“跳出农门”者,一时成为全村人热议的话题。然而时代变了,“去广东打工”的声音已深入到这个山区小县的每一个角落。从“跳出农门”到“跳进厂门”的转换令人猝不及防,“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思想受到了极大挑战。

读书有什么用呢?在广东,不读书也可以赚好多的钱,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成为一种街谈巷议。对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向往,深深吸引着主人公。途经河源市时,表弟给了他一瓶矿泉水,这是他第一次拿到这样一瓶透明纯亮的矿泉水。平时看着不起眼的水,突然变得高贵起来,他意识到原来平时喝的水,还可以这样装在瓶子里买卖,这种冲击是摄人心魄的。主人公最终融入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山,并在这里真切体悟到“忙”和“高效”的含义。正是这三个字让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引发了势不可挡的南下打工潮,而他的命运也和这座城市的发展繁荣紧密交织在一起。

掩卷而思,而今“靠耕养家、靠读齐家”的故乡湖江村又在哪里呢?当我们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我们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我们燃起新的激情、放飞新的梦想,我们应该怎样赓续耕读传统,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的湖江村所面临的任务,也是作者和读者共同面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