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强军时代呼唤艺术“瞭望者” ——参与电视剧《砺剑》创拍感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 龙  2022年11月07日14:0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电视剧《我们这十年》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卫视隆重播映了。其中讲述强军十年非凡成就的《砺剑》单元(共四集),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华策影视倾力打造。这是目前首部反映强军十年壮阔历程的电视剧,也是强军题材影视作品的开山之作、探路之作,为今后这一领域的深度开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创作经验。

八一电影制片厂对此剧的创作拍摄提供了全力支持。我作为《砺剑》的剧本统筹,从前期深入部队采访到后期剧本研讨打磨,全程参与了该剧的创作把关和修改完善,在此过程中感触很多。强军题材影视作品如何突围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命题。

一是波澜壮阔的强军现实,亟需与之匹配的影视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每逢军队建设发展的重大时代关头,许多优秀军事影视作品勇于激发时代先声,前瞻探索军队未来,深刻思考重大命题,像电视剧《突出重围》《DA师》《士兵突击》等及时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变革与奋斗、突破与成长,给观众往下了深刻印象,成为现象级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这其中值得讴歌描写的强军故事不胜枚举,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作选题何止千万。但十分遗憾的是,像《砺剑》这种以中锋正笔的姿态描写强军时代的影视作品,目前仍然十分稀少甚至绝无仅有。《砺剑》的创作绝非一帆风顺也不尽完美,但至少是强军题材影视创拍的首次突破,是一次正逢其时的有益尝试。该剧紧紧围绕猛虎团一班人如何回答刻骨铭心的“胜战之问”,表现人民军队强军十年的抉择与奋斗、阵痛和辉煌,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革命军人听党指挥、奋进一流的崭新风采。

但是,这次军队改革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最需要攻克的难关是什么,包括编制体制、武器装备、训练方式到底有何变化,特别是强军时代人心和观念的巨大嬗变,对我们这支军队到底意味着什么?早在《砺剑》剧本创作之初,我就陪同编剧刘戈建老师深入陆军某合成旅采访调研。我们进班排、登战车;观演训、操装备,亲眼目睹从旅长到士兵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我深深感到,在催人奋进的强军鼓点中,全军官兵都在进行一场强行军、急行军。作为军队作家和编剧,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宣传队,也是战斗队,“因战而生,向战而行”是我们的血脉基因。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创拍这样一部军事题材作品,反映官兵的强军风采,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第二,我深切地感受到,置身于风雷激荡的强军时代,我们军队文艺工作者谁能敏锐预判,谁能率先转型,谁就能抢占创作的制高点。今天,人民军队加速推进转型,一日千里,官兵面临的责任和压力同样也是前所未有的。仅以陆军部队组建的合成营为例,编制体制从一岗一责到一岗多责,能力需求从一专多能到多专多能,遂行任务从相对单一到多元多样。这些新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甚至带有全局性,面临的矛盾和挑战确实不小。更不要说今天的部队实战化训练上天入海甚至远涉重洋;演习不再是单一平面,往往是诸军兵种合成立体;执行多样化任务早已出了国门,足迹、航迹到达亚、非、欧……

这无疑对我们军队作家和编剧的历史感、判断力和预见性提出了更高更难的挑战,亟需我们的能力素质加速“升级换代”,要求我们必须乘势而变,因时而动,在更大坐标上讲述强军故事。如果过去在创作中当一名技艺精湛的“剑客”足够了,那今天则必须是一名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的“侠客”。这样,我们才有资格作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和广大官兵一起去经历强军时代的激流险滩,穿越云雾风尘,抵近梦想彼岸。

从《砺剑》剧情可以看到,以猛虎团团长陈剑锋为代表的新时代革命军人,他们在强军十年中不仅面临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的变化,更面临训法战法、人心观念的巨大嬗变。这部剧虽然只有四集,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黄副军长、陈剑锋团长、常胜副团长等人围绕军队实战训练的转型过程,如何转变观念、超越自我,最终让猛虎团这支英雄部队浴火重生。

为此,《砺剑》剧组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仅我个人参加的各级剧本研讨以及成片修改会议,就达五六次之多。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只有4集的单元剧,各级专家总共提出的意见多达400条以上。而据说一部40集的电视剧,一般审查意见不会超过100条。这一方面说明合作方华策影视的虛怀若谷、敬业担当,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强军题材的军事影视进入门槛很高,创拍难度确实很大。对于正在进行的前无古人的强军事业,我们军队作家和编剧要在创作中不断强化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创新驱动等思维理念。我们既要能够深入生活,熟悉官兵,了解不同类型部队,又要能够统筹表现联合作战内容,树立一种“联合文化”意识,才能准确讲述新时代的强军故事。

第三,如何认清和把握强军时代“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在深层次考验着军队文艺工作者对强军时代的艺术认知能力。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砺剑》中各种人物“冲突”和矛盾贯穿了始终。其中有“进退去留”的内心冲突,比如猛虎团政委王文涛转业离开部队的万般不舍;有“练为看”还是“练为战”的实战观念冲突,比如团长陈剑锋和黄副军长之间的磨合过程;有关于“做官”与“做事”之间的军人价值冲突,比如陈剑锋和棱角分明的副团长常胜之间的交锋合作……强军十年既动“棋盘”,又动“棋子”,更要换“棋术”,调整之深、转型之难、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各种人心和观念的冲突自然在所难免。如果说过去最具探索意识的军事影视作品也不过是对既成历史的“总结反思”,那么对于今天处于改革“进行时”的强军文艺创作,改革者自身都还在苦苦跋涉的探索之路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军队作家其实是在与转型中的人民军队同步成长,互相修正,共同进步。我们既应注重对强军时代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审美提升,也要关注个体军人在改革转型中的阵痛与变化,从人们习焉不察的地方重新出发,去将一个个“小世界”及其内部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不是在面对扑朔迷离的现实时对不确定事物采取避重就轻的刻意规避。

无论古今中外,自从国家和军队诞生起,军队保卫国家的职能是基本未变的。但随着战争形态快速转型、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和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强军时代的人民军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砺剑》结尾,我借主人公陈剑锋之口写了一段独白:“强军未有穷期,砺剑永无止境。陈剑锋知道,淬火成钢的征途才刚刚开始。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他永远在准备下一场战争。”这既是剧中主人公的台词,也是我自己的心声。

铁流浩荡,奋楫笃行。作为新时代的军队文艺工作者,我们眼中应该有更加超迈的蓬勃气象,胸中应该鼓荡起更加雄阔的凌云壮志。随着改革强军日益向深水区推进,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站在军队这艘大船船桥上的瞭望者,成为及时向祖国人民报告真相的信号兵,成为强军事业的同行者和书记员,这样必将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