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卫防:推进中国电影的新辉煌
来源:文艺报 | 赵卫防  2022年11月09日0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是当下中国文艺工作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其中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具体论述,更是为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艺创作和理论评论研究指明了方向,规划出了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众多优秀文艺作品,并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评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重要组成的中国电影,亦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狼2》《建军大业》《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1921》《悬崖之上》《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万里归途》等弘扬主旋律作品,以“人本性”和“中国性”表现,丰富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诠释,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实力与中国人的精气神相结合,极大增强了对中国人精神力量的展现。这类影片在注重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兼顾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新时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无名之辈》等作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立足当下中国现实生活的表达,弘扬正能量、捕捉人性之美,努力寻求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最大情感公约数,同观众建立起共情、共鸣。创作层面之外,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理论评论也呈现出繁荣态势,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原则下,学界推出了大批史论研究成果,酝酿出了诸如中国电影学派等影响创作、启发创作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理论成就,和其他文艺的发展所汇成的社会主义文艺洪流,共同推进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巩固壮大了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党的二十大对文艺工作提出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要求,是中国电影今后发展的根本遵循。在创作层面,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更具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广大电影创作者应着力思考和践行的命题,更可视为对弘扬主旋律电影的延续和创新,是其重要的破题之道。该类影片可进一步深化对“人本性”和“中国性”的表达,做好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的平衡,更好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推进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亦可视为中国电影增强精神力量的途径之一。现实主义电影的脉流,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现实主义电影都曾是中国电影的主体,也均与时代同步,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后的中国电影创作,应当立足于这一优秀传统,发挥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的故事,以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更多中国人。

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根本要求,电影理论评论工作今后也应当进一步深化。做好该项工作的首要方面,即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要求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审美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形成追求真善美、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电影理论评论要在新时代国家的大局中找准位置,着力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上发挥积极作用。其次,电影评论工作应当努力拓展更多评论维度,在艺术标准之余,在社会标准、价值观标准、法规标准等多个维度推进电影评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最后,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也肩负着增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使命,应当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电影理论评论会对海内外受众产生较大影响。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应当不断挖掘、准确阐释国产优秀电影中富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旨趣与价值理念,并对其进行更广范围的生动推介,不断增强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