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诗意乡土上的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重要时代命题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及时而广泛的书写。陈茂智的《红薯大地》就是通过大瑶山一个叫卖米洲的村镇从贫困走向富裕振兴的历程,为我们存照了一个乡村振兴主题书写的侧影。作品以卖米洲的文旅开发为重要线索,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又始终将这一发展路径建构在大瑶山诗意乡土与主人公情感乡愁这两个核心文化价值之上。因此,宏阔的时代主题获得了扎根于大地的深沉力量,乡土的诗意则在大时代语境中转化为可以触摸的现实表达。
卖米洲,一个主要生产红薯的地方,红薯就是世代卖米洲人的粮食,是他们的生之希望。百岁老人冯民富一生的命运与红薯息息相关。他因带领村民们种植红薯喜获丰收而成为大队书记;也因想要用金灿灿的稻谷而不是用红薯交公粮,带着村民铆足劲儿苦干二十年,终得愿望达成;却也在这一年,妻子死于一次意外触电事故。他一辈子眷恋土地,一辈子没离开过红薯,一辈子都在跟红薯较劲儿,一辈子都在为吃饱肚子拼命,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养得人生、饿得人死”的红薯。在他说出“这世上最低贱的是粮食,最高贵的也是粮食”这个句子时,这多半不是源于哲学思考,而是生活的苦难印记。
这也就使得红薯如同一个精神隐喻,象征着祖祖辈辈卖米洲人顽强的生存意志,创造美好生活的坚韧执着,以及因此而绵延不绝的蓬勃生机。如同父亲一样,冯得意的两次生死也都与红薯相关。他出生在夏日中午烈日炎炎的红薯地里,被一个干活的村民巧遇用红薯藤子包裹送回家中才得以存活;少年时在红薯地窖里险些丧生,又被家人救回。在生命的关联、父亲的命运和少年的经历中,冯得意对故乡的体悟中包含着这一深刻的隐喻。在跟少年朋友邬如墨慷慨陈词他的回乡创业计划时,他对故乡小小的地理名词如数家珍,对家乡食物味道的渴望,对故乡实现文旅开发的自信和期待,还有满脸孩童般的激昂亢奋,泄露了一个眷恋家乡的游子深切的乡愁。而冯家第三代冯家驹则回乡做休闲食品产业,改变红薯和家乡父老的命运,最终得以完成祖父未尽的使命和命运的交接。而以红薯为生命基因象征顽强、坚韧、蓬勃生命意志的隐喻则深埋在卖米洲人的骨血里,成为这方土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底色。
有意味的是,冯得意“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得益于少年伙伴邬如墨的鼎力相助。邬如墨是一个蜗居县文化馆的穷作家,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公改房,与三个同事共用一间办公室。他身上偶有现实生活的失落和自卑,但更多的是一份自觉而清醒的文化持守。他热爱乡土,写与故乡有关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他是麦米洲诗意乡土的继承与留存者。
而今,邬如墨被请来为卖米洲的文旅开发做策划,他沿着卖米洲河岸走廊又一次认真丈量了故乡的土地。卖米洲人的母亲河——大瑶河,一路流淌,“有浅滩有深潭,有沙洲有河湾,深潭里水波不兴,浅滩处浪花激荡,河湾畔草木葳蕤、渔舟静泊,沙洲上树影婆娑、百鸟争鸣,每一处都有展望不尽的水乡风景”,串联起沿岸一个个古老村庄:江头、潇贝、荷源、渡湾、泥头、花车、溪步、柳花、槐木、潇湾、西岩、石渡……散落在沙洲上的古樟树群落、四时变幻的田野、高大的石牌坊、森严的古宗祠、青石板铺就的寻常巷陌、被井绳勒出无数豁口的清幽古井、九十九岭的日出……还有山茶油、红瓜子、灰鹅、红薯粉、刀鳅、沙鳖这些养人的舌尖美食……故乡的山川风物就这样把邬如墨带进了美好的童年记忆,一如回到时光尽头外婆那温暖慈祥的怀抱。
山水淳朴的卖米洲同样不缺乏湖湘大地上最壮烈的红色革命基因。湘江战役中一位英雄的师长以重伤之身带领两百余人的部队撤往瑶山,弹尽粮绝却宁死不屈,最后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村民用草药治好负伤的首长,将最好的红薯淋上热茶油温暖了一队饱受饥寒的红军战士……太多的红军故事、红军遗物、失散红军留下的后代在这里留存,血色的正义为这片温厚的乡土添上一抹悲壮的诗意。在邬如墨的旅游规划里,一座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建在九十九岭这个日出最美的地方,这是卖米洲人心中最严肃庄重的地标,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曙光。
卖米洲淳朴而坚毅的乡土精神养育了性情温厚又不乏血性的卖米洲人。他们热爱家乡,是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中坚力量。冯得意经商成功后一心要回到故土,回报家乡,和邬如墨两人并不因贫富差距和性格差异而关系疏远,还能合作为家乡振兴贡献力量,这是因为他们有赤诚珍贵的少年友谊。他们一起偷吃红薯;冯得意用摆渡换得的钱给带不起饭的邬如墨买肉带菜,接济同学;邬如墨则只要策划对家乡有益,所有付出分文不取。冯家驹受爷爷一辈子热爱红薯的影响,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政策号召下,回乡发展休闲食品加工产业,让红薯扬眉吐气变成受更多人欢迎的休闲食品。而吃卖米洲红薯长大的乡干部陆源则决意要在卖米洲干满十年,“我留下来,就是想跟大家一起,为卖米洲找到一条路,跨出这一步!”卖米洲的杏子姑娘以自己弱小的生命换回溺水的鲁亚萍,鲁自此照顾杏子母亲,毕业后坚决把工作定在卖米洲,以报杏子的救命之恩。林场场长蒋冠军一辈子奉献在林场,为林场能纳入发展规划而奋力争取。粮站老禹站长的车库里则收藏着满满当当的粮站里的旧物:从风车,磅秤,收粮的案桌、条凳,搪瓷大茶缸,木秤,晒谷用的木耙竹耙,收谷用的各式扫把,斗量谷米的大斗、小斗……到粮证、食油供应证、粮票、布票、糖票、肉票、食油票、煤油票、餐票等各种票据,无不显示出他对土地的深情,对农耕的不舍。这里还生长着健康结实、浪漫忠诚的爱情,在岁月的磨砺中熠熠发光。冯家驹和鲁亚萍志同道合的婚姻、饶安和叶子的感情、邬如墨和明玉的错过,悲欣交集,但人心不老。
这乡土的风物、情谊、文化、荣誉、人心,共同构成了乡土的灵魂。有了这些物质和精神力量的聚积,就有了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邬如墨的文旅规划就是从这方乡土上生长出来的未来蓝图,这里串联着大瑶山水,浸润着文化乡愁,抒发了真挚乡情,挥洒着乡土诗意。邬如墨在这里承担的是文化密码开启者的重任,其身份和命运的改变恰是乡土文化处境的改变。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诗意乡土回归的理想,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实现了这一理想的现实表达,以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和乡土文化的内蕴之间建立起深层的情感融合。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座古老安宁又气象日新的卖米洲隐现在晨光中的大瑶河上,我们也期待更多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在诗意的乡土之上生长,如陌上花开,竞神州万里。
- “海南日记·乡村振兴七日谈”纪实文学采风活动启动 五位文化名家倾情书写海南美丽乡村[2022-11-14]
- 《小村大事──乡村振兴天津故事纪实》出版[2022-10-17]
- 《蝶变新川》辨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唤山村蝶变[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