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主动精神 打开无限可能 ——作家艺术家眼中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
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隆重举行。100分钟的盛典直播,独具匠心地将文学颁奖典礼与作品朗诵、情境歌舞、舞剧、合唱等多种舞台表演形式相结合,以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准的制作致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盛典整体格调大气沉稳、庄重雅正、厚实隽永,内容气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文学,有力凝聚起新时代文学的磅礴力量,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卓越成就和深远价值。广大作家、艺术家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坚持守正创新,勇攀文学高峰,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为主角,七轮颁奖既充满仪式感,也有文学的厚重感,聚光灯下的文学工作者带着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文学故事走上舞台。这一次,我们为文学鼓掌!
在第一轮颁奖中出场的作家丁晓平,是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者。“盛典犹如暗夜中的一把火炬,照亮了文学跋涉者的征途,鼓励大家更加自信地向高峰攀登;它犹如清脆的上课铃声,号召作家们回到文学课堂,努力做一个好学生,经过辛勤和智慧的劳动,来获得更大的尊严与荣光。这个周末的夜晚是多么美妙而难忘,它创造了历史,并将被历史永远铭记。”在丁晓平看来,“中国文学盛典”不仅让中国文学“出圈”,更让中国文学出色、让中国作家出彩。“我相信,中国文学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中篇小说奖获得者王松谈到,在晚会片头宣传片《文学,跨越山海》中,那么多书像鸽子一样飞过群山、田野、高楼大厦,被人们仰望着,他因此有一个无比强烈的感受:文学终于在今天拥有了它应有的位置,体现了它应有的分量。“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说文学是小众的,特别是进入多媒体时代,人们的娱乐手段越来越多了,不少人都赞同这样的论调。这台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文学不是娱乐消遣,而是精神的需求、灵魂的渴望。”王松表示,身为作家,他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我这辈子选这个职业选对了,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晚会中特设的“致敬编辑”环节带给无数人感动。索南才让讲述的编辑发现和培养作家的故事,激发起人们对编辑职业的深深敬意。事实上,每一位作家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学编辑的默默奉献,获奖作品编辑代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感到,“‘致敬编辑’环节充分考虑到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诞生背后付出努力的方方面面,更多编辑会因此意识到自己是文学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同时,盛典还将激励更多编辑在面对具体作品时,更为认真、负责、投入。”
湖南作协主席王跃文认为,“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盛大、庄严、热烈、温暖,彰显文学骄傲,绽放时代光华。
上海网络作协副主席蔡骏现场观摩了鲁奖颁奖典礼,他为获奖的同行们感到无上荣耀,更为自己从事文学这门事业而感到骄傲。“我重温了多年前拿起笔来写作的初心,一切的等待、寂寞与彻夜沉思都是值得的。看完晚会,我的内心又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压迫感,于是默默制定了今后数年的创作计划,为从‘高原’到‘高峰’而笔耕不辍,继续奔跑与跋涉。”
“新时代文学的生命力和张力所在”
数据显示,在芒果TV观看“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的直播人数达2061.4万人,湖南卫视端直播同时段收视排名省级卫视第一。截至11月21日12时,“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等相关话题在微博总阅读量超9620万,“鲁迅文学奖之夜”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创新传播手段,文学“破圈”为广大作家和亿万读者留下难忘的美好瞬间。
散文杂文奖获得者江子现场观看“中国文学盛典”时,联想到中国作协近期提出的“全媒体文学”概念。“我想这应该就是全媒体文学的一个重要尝试。从收视率和我这两天得到的反馈来看,盛典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设想和策划:文学颁奖典礼可以像电影节一样隆重,作家们也可以得到尊崇和推举,作家故事、文学叙事也一样可以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乃至成为社会价值的有力引导。”江子清晰地感觉到,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艾克拜尔·米吉提谈到,盛典场面十分震撼,形式新颖、大气、充满正能量,传达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气魄和力量。“文学颁奖仪式以这样的方式走向全国观众,在我的记忆中还是第一次。让文学不断走向人民大众,这也是一种接地气的新颖方式。让观众通过视频看到文字背后充满生命力的作家本人,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那些获奖作家所讲述的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这就是新时代文学的生命力和张力所在。”
短篇小说奖获得者钟求是认为,创新传播手段对文学“破圈”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文学盛典’活动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的光荣时刻,注定会在文学史上留下鲜明的一笔。作家的写作过程是辛苦而孤独的,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文字里穿行。现在通过这样的颁奖典礼,作家们走到台前与读者们相见,分享创作情感,显示了文学的魅力。‘鲁迅文学奖之夜’让文学真正出了一次圈,我相信,随着这种活动的展开,能吸纳更多民众向文学靠拢,使他们对文学更加尊重,增加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将文学气息引入生活之中。”
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刘建东虽然没能亲自到现场参加这次文学盛宴,但他表示仍然在颁奖典礼的直播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整个典礼简洁生动,文学氛围浓厚,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学的最高成就,表现了我国广大作家在书写人民和时代的实践中的努力,凸显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盛典让作家成为耀眼的主角,让文学作品在经典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这种形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视觉效果、审美观念,不仅仅是一次对颁奖仪式的形式突破和革新,更是创新了作家和文学作品的传播途经,让作家更受尊敬,让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流传得更广泛、更久远,让文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让文学焕发出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应有的光芒。”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谈到,盛典采用融媒体的数字手段,让文学走进普通大众,一方面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和肯定,另一方面也传播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观和理念。“这种电视颁奖典礼与平台媒体直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扩大了鲁迅文学奖和文学的影响力,让网友可以更积极地参与互动。”他表示,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中,新文学始终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不同时代回应民族救亡、国家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通过新的文学形象、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的文学再现,展现人民创造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相信在数字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以文学为媒介,讲述新时代的人民故事、中国故事。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从获奖者分享用“脚步”写作的感人故事,到来自湖南怀化大山里的小诗人表达心中的远方与希望,“中国文学盛典”高扬文学的“人民性”:为人民书写,由人民评判,文学的价值留在人民口碑里,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中。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鲁迅文学奖是国家级文学大奖,能够获得以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是每个作家、诗人、理论评论家和翻译家的荣耀。如何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些获奖者,阅读他们的优秀作品,我以为这次盛典是非常成功的尝试。一个民族的文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准,而这些文化的创造者理应受到读者的尊重和爱戴。好的作品需要被传播,不仅是评论界、出版界等文学圈内的传播,更需要让更多读者、观众看到它们。中国作家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他们关注现实、热爱人民的作品理应被看到,他们作为个体的贡献理应被尊重,一个尊重自己作家的民族,将是具有文化自信的、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
散文杂文奖获得者陈仓表示,自己没有想到能有机会进入华丽高雅的中央歌剧院,以文学之名,不仅当了观众,还走上了舞台的中心。“在幕后候场时,我看到好多装台人,推着巨大的舞台在缓缓移动。这是中国作协给作家们搭建的舞台,我们就站在这个舞台上被光芒照射着,从来没有过的光荣和豪迈迸发而出。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笔下的父老乡亲,想到幸福昌盛的祖国,眼里不由得沁出了泪水。好多朋友陆续发来信息说,他们早早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盛典,甚至还有许多深山里的农民,他们虽然不是文学爱好者,但是他们感觉到了文学和生活之美。盛典让文学久违地暖热了大众的心,零距离走进寻常百姓家,也让作家们更有尊严,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走下颁奖台的那一刻,我脑子里想着的不是昨天而是明天,明天我将以更优秀的作品来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
军旅作家、编剧朱秀海谈到:“这是呈现中国文学荣光的夜晚,我非常感动。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一直在党的旗帜下、在中国作协的领导下奋勇前行,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有力指引下,我们的新时代文学正呈现出一种特别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景象。广大作家积极响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唤,踔厉奋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在他看来,这次盛典既是一次对过去的光荣总结,也是一次在新时代奋发有为的决心表达。“我相信,在这场文学盛会的鼓舞下,新时代的中国文学事业会迎来更伟大、更繁荣、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光荣时代。我自己也愿意与时代同行,以手中之笔贡献绵薄之力。”
表演艺术家张凯丽作为表演嘉宾,与胡乐民共同朗诵了《回延安》。“接到参演‘鲁迅文学奖之夜’的任务后,为保证演出顺利,我推掉了许多其他工作。因为我由衷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在我心中,文学的分量是很重的。所以我在参演前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以确保最终能顺利登上舞台,为我所崇敬的文学工作者留下一抹难忘的记忆。《回延安》的文稿情真意切,反映出文艺界共同的心声。”在她看来,延安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那里正是我们理想和信念淬炼与升腾的地方。“朗诵结束后我一直在想,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再去一趟已经去过无数次的延安,沿着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足迹,巩固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我所参加的朗诵节目与整台端庄大气的晚会总基调是一致的,都集中表现了同一个理念,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为新时代文学插上了高飞的翅膀。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文学必将在不断地拥抱和衍生中,把握历史主动,打开无限可能!
(文艺报、中国作家网记者集体采写,许莹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