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提高文艺评论能力
□额尔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既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也呼应了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全力实践的要求所在。
作为新时代文艺评论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理论修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文艺评论水平。
一是要坚持思想引领,在常学勤学中加强理论修养。要学深悟实报告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论研究,做好文艺评论的引导,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要在理论研究上求“实”、深入学习上求“精”、学用结合上求“广”,坚持重点突破学、集中强化学。同时,既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思考工作方法,根据工作需要和面临的问题,分阶段、定重点、定内容来学,要让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找准个人定位,约束个人行为,把准工作方向。要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国立场发挥理论评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二是要厚植人民情怀,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对面临当前繁重的工作任务,应该如何精心谋划本职工作、推动工作落实指明了方向。首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增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意识,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好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人民故事,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书写各种身份的劳动者平凡而伟大的奋斗历程,这是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将继续团结引领全区文艺评论工作者,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举办系列文艺活动,推进“两个打造”的落实。举办“敕勒川文艺论坛”,深入研究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和中华美学精神,进一步促进文艺评论品牌的形成,全面推进我区文艺评论工作更上新台阶。开展培训学习,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整体文艺评论水平。统筹协调,广泛开展文艺研讨活动,推出文艺评论成果。强化阵地建设,提高《金钥匙》的文艺评论影响,展示内蒙古文艺魅力。
三是要坚守艺术理想,主动担当作为。“担当”二字是答好新时代考卷的关键。我们既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创作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精神,不断推动文明进步,用文艺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又要主动作为、积极担当,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要深入群众,了解民心,化解难题,迎难而上,主动承担重要工作和急难险重的任务,敢于啃硬骨头,不能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在工作中将“我来干”“我上”“没问题”作为庄严承诺,冲在前、干在先,勇担重任,实现自身价值。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始终在场,积极作为,不负担当。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我们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具有中华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致力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开拓,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始终坚持学习、树立信心、鼓足干劲、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舞台上挥洒汗水、成就梦想,做一名对党忠诚、本领高强的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切实提高我区文艺评论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在新时代要敢担当勇作为
□何燕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超过50次,在第八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对未来我国文化建设做出系统阐述,提出要求。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未来任重而道远,只有踔厉奋发,在时代的召唤中踏实耕耘,才能不负时代。
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向上,这都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要满怀深情地把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的生动故事塑造成充满时代感召力的艺术作品。
报告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跟上时代的创新创造能力,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文艺作品就不会有感召力,文艺作品的感召力一定是由思想高度和艺术创造的高度共同构成的。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者既要不断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学习,也要不断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我们的作品既要塑造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更要塑造当代生活中自强不息的人民。这样的作品才能展示出充满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智慧和力量的可信中国,才能引导人们知史爱国、自信自豪,才能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蓬勃朝气和追梦圆梦的时代样貌。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多年来我始终把坚持主旋律创作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回顾这10年,2012年我创作了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无限热爱的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2013年创作了以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为内容的歌舞诗剧《红山之光》,2015年创作了以阿尔山三角山哨所边防英雄为题材的音乐剧《相思树》,2017年创作了环境保护题材的寓言舞剧《库布其》,2019年创作了以内蒙古骑兵为主角的历史题材舞剧《骑兵》,2020年创作了民族团结题材的音乐剧《阿克苏之爱》,2022年创作了以乡村振兴为主旨的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通过创作这一系列舞台剧作品,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视角和情感融入人民,把思想和创新融入艺术创作,把责任和追求融入伟大时代,才能让作品展现出巨大的精神能量,才会得到人民的真正喜爱。
我想,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以美沟通心灵、以诚记录时代,只要我们心中有担当,坚持不懈用创新的艺术语言表现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文艺工作者就一定会在新时代有新的作为。
(作者系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主席)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
□李树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二十大报告以我国国情为基础提出的美好蓝图,具有五个鲜明特色,其中就包括建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包含文化自信、民族自尊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第八部分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人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足重要,只有让全国人民做到真理解、真赞同、真宣传,才有可能在现实中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增强自信。
一是要坚持系统观念,透彻理解并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其核心功能是确立区分是非、美丑、爱恨的标准。文化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所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并且“知行合一”,把理论落实到社会现实中。要通透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汇,做到“概念无盲点”,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关系到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系统学习研究,来推进文学艺术创作,有针对性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二十大报告鼓励文化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是放在第一位的。由此不难悟出,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没有“真”,就可能有伪善、有伪美。所以文化自信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诚信,要消除欺骗和谎言,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三是坚持自信自立,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力挖掘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文化资源,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了解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这样才能创作出讴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作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优秀作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美好蓝图,以中华民族文明积淀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作为基础。因而,中华民族要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既拥有极为厚重的历史基础,也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
□周 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文化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育界的文艺工作者,我深深感到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担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任,创作和传播优秀文艺作品,让文艺担负起催人奋进、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目标对文艺工作提出了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具体要求,我认为这种要求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创作来源于人民、人民喜爱、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报告通篇贯穿了人民这条主线,文艺工作者也要围绕这条主线,深入基层和人民,创作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的风格可以百花争艳,个性可以万紫千红,但起点都应是人民的需求,目的都应是为人民所接受和赞赏。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把最广大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中寻找灵感,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鞭挞丑恶、抵制低俗,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二是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艺。文艺工作者要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更多具有文化传承力与创新力的时代新人。要用好用足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传播中华文明,为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创作能够增强文化自信的文艺。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艺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精品佳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担当作为,全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共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四是创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文艺。报告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艺术不仅是某一民族某一国家的,只要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各国人民愿意接受,就会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
文艺作品最容易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媒介和载体,中国的文艺作品首先应该具有中国的鲜明烙印和特征,同时这种中国特色不应成为文明交往的阻隔和障碍。以音乐为例,要学会用世界能听懂的音乐语言,有效开展国际艺术交流,并开放胸怀,以包容之心接纳和理解世界各国民族音乐,让音乐艺术成为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有效媒介和有力方式。作为音乐艺术工作者,要注重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与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彼此理解包容,让不同类型的艺术共存共生共荣。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以媒介助力社会主义文艺新发展
□鄢 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有58次提到了文化。“文化”一词,无论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既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包括当下的大众文化。报告在回顾过去10年的成就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未来,发展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人的共同任务,也是我国文艺工作者的不二使命。要通过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更为丰富的良性文化形态引领时代之潮。
欲引时代之潮,先要回答时代之问。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怎样才能让文艺作品更好更快地得到传播?自然,文艺不能媚俗,不必刻意取悦观众。文艺工作者需要在经典化、市场化、大众化之间取得平衡,这是文艺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所决定的。实际上,在建党百年文艺史中,我们曾输出过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也曾经涌现过多次文艺热潮。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发展,时代之问的答案也发生了变化,回答它们,则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与时髦无关,与喧哗无关,而应该呈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聚性吸力的文化形态,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它追求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集成式对话,也追求在对话中寻找个体之根、民族之根、国家之根。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是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真正做到浸润人民、培根铸魂。当下文艺百花园在争奇斗艳的同时,也面临着泥沙俱下的现象,在当前大众文艺的部分乱象中,不良资本浇筑的景观、浮光掠影的“眼球经济”和只具备宣泄功能的快感文化成为主要表征。它们只具备话题性却不具备前沿性,只具备时尚感但缺乏时代感,只承载部分人性而不具备深广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只有坚守这一底线,才能构建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固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部分优质的大众文化通过岁月沉淀,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以接地气的温顺外表,抚慰广大受众的心。然而当前大众文艺中的诸多乱象,提示文艺工作者仍然任重道远,大众文化需要被进一步净化,才能真正为人民所吸收。
第二,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破译时代的密码。当下时代已不再是鸿雁传书、尺牍留情的时代,文字正在丧失它的神圣属性。文明已经不能被简单压缩为文字的历史,而极有可能转变为图像的历史、视频的历史甚至表情包的历史。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数字藏品在元宇宙热销,就推论齐白石的真迹已经可以被轻易复制和取代,本雅明的“灵韵”说仍然鼓舞着被技术围剿的艺术家们,艺术不能轻易被科技主义统领。然而一些有心的艺术家们,已经试图和这个看起来并不乖巧、充满未知的时代对话、和解甚至合作。
近年来,无论是国漫、电影、综艺还是其他艺术门类,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一是艺术门类间的融合逐渐加深,如音舞诗剧《只此青绿》、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二是以中国元素为材料,借助适当的艺术形式,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如《大圣归来》《影》《妖猫传》以及一些“国风神曲”;三是注重在跟传统文化的对话中确立文化自信,比如综艺《典籍里的中国》;四是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开始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并产生了一些具备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当艺术家开始与世界深度对话时,文艺创作的视野和前景将会被极大限度地开拓和抒写。
自然,我们也需要对当前波诡云谲的媒介环境保持必要的审慎和警惕。一个出色的文艺工作者,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内心都应该有一个水波不兴的荷塘。“水波不兴”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而是为了更冷静地观察时代。
文脉与国脉相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背后是我们强大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社会主义文艺必然要引风气之先,立潮头之上。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世界文化之林的累累硕果、中共百年文艺史以及当下新鲜跳动的大众文化,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泉,并借助发达的媒介技术,成为滋养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存在。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坚定文化自信 强化评论担当
□殷福军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为文艺工作提供了丰富思想滋养和科学创作指引。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在文艺工作重要位置,不断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在对文艺领域的长期关注、研究、参与中,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与人才优势,具有较成熟的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经验。首先要办好内蒙古文联主管主办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金钥匙》,加强与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主阵地作用,有力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同时进一步重视文艺评论的积累和建设性工作,组织力量挖掘内蒙古文艺的矿藏,收集整理与出版相关文献史料。以《草原·文艺论坛》为例,10年来已累计发表各类文艺理论评论文章超过1500篇,对于这些未被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加以整理研究,或建立文献索引,或开发建设数据库,或出版图书,深入挖掘其价值,为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夯实基础。
二是加强网络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建强用好网络文艺评论阵地,既是当前文艺评论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促进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要在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内蒙古文艺”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及相关网络媒体平台,建立全区文艺评论新媒体矩阵,积极开设网上文艺评论专栏、专版、专区,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
三是开展健康积极有效的文艺评论。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健康积极有效的文艺评论,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紧密相连,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如何让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相互砥砺、有效互动,是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内蒙古文艺评论目前的状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专业权威、有公信力的文艺评论还不多,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亮剑”、善于“剜烂苹果”的文艺评论成果还不够多。要打破内蒙古文艺评论的现状,首先是要找到内蒙古文艺的优势与短板,结合实际、不等不靠,让文艺评论更具主动性和预判性,走出孤芳自赏、坐而论道的小圈子,进一步加强同时代和社会的关联,同时要将文艺评论工作前置于文艺创作,以国家和自治区对文艺创作的需求为导向,注重文艺创作的自身规律,组织文艺评论家深入创作一线,通过全过程参与,对作品进行创作前的论证和指导,在创作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评论。
四是重视“文艺评论两新”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多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在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展现风采、发挥作用。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文艺评论两新”的作用尽管还有待凸显,但在各类网络平台仍然有他们发表的意见、传达的思想,随着时代发展,势必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力量。要为“文艺评论两新”提供更多空间和更好条件,保障他们都能够在文化建设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组织力量,研究和探寻“文艺评论两新”的新思维、新特点、新类型、新表达,营造合适的文化环境,令其扬长避短,为文艺评论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是持续加强内蒙古文艺评论人才建设。文艺评论工作的有效展开,人才是关键因素,需要组建一支有本领、有担当、有活力的核心评论员队伍,针对本地区、本领域重要作品、重要文艺现象积极有效发声,努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影视、动漫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评论领军人才。要整合各方力量办好“敕勒川文艺论坛”,创新论坛形式,扩大论坛影响,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优势,开展文艺评论研讨会;探索建立自治区文艺评论智库,为自治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持续加大发挥有关基金和组织的作用,将重要文艺评论成果纳入相关科研评价体系;通过内蒙古文艺评论推优活动等激励奖励办法,引导和调动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积极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举办骨干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探索实施“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使其在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自治区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和文艺组织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建立自治区级、盟市级文艺评论基地。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