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 西西:永动式融界大师
12月18日,香港作家西西因心脏衰竭,在医院安详离世。家人、好友陪伴在侧。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7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学院毕业,曾任教职,为香港《素叶文学》同人。西西著作极丰,体裁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代表作有《我城》《哀悼乳房》《飞毡》《我的乔治亚》《白发阿娥及其他》《候鸟》《钦天监》等。文学生涯中,西西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影响深远。
2005年获《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年获香港书展“年度作家”,2018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9年获瑞典“蝉文学奖”。2022年5月23日,西西获第十六届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作家莫言曾评价西西:“她尽管是一个弱女子,但她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热情,她对困难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是体现了一种超越了她个人的大的气象,是一个弱女子写出来的大文学。”
中国作家网特刊发学者凌逾发表于《粤港澳大湾区评论》2022年第6期的文章《西西:永动式融界大师》,纪念西西“精彩、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的一生。
凌逾:西西:永动式融界大师
摘要:香港跨媒介文化走在时代前列。跨界达人西西深耕融界创意近七十年,由香港、中华叙事而人类叙事,打通文学与绘画、电影、音乐、体育、建筑、布偶手艺等界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西西体”叙事,其跨艺术和跨媒介的创意实践独树一帜,深具开创性。
关键词:融界创意;跨媒介叙事;跨界达人;西西体
一 融界思:由地域到国族到世界
未来西西研究可更关注其世界性、人类性、作品主旨意蕴有何超越之处。其实,西西作品选题岂止于港,更及全国、全球,其创作视野日益恢弘,选材由小及大,内蕴深刻哲思,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齐头并进。概括起来,西西的创作脉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西西早期作品多香港本地叙事,提出“我城”观。早期研究也多论其香港性、叙事实验的先锋性。确实,西西想象肥土飞毯、浮城说梦,以文学编织永远飞翔的城市飞毡,笔下心心念念都是香港,对香港爱之弥深,恨之弥切,视之弥乐。她创造各体小说多为香港描画立体视像,记录香港前世今生。1975年《我城》再现香港经济日渐腾飞的蓬勃气象,以乐观姿态述写当下香港众生群相、内部问题,叙事形式为图文互涉。创设新词“我城”,一词多义:我的城,我是城,我看城,我与城,我在城……英文若译为my city,失了汉文多义性,反而是译为I city,虽不合语法,但更贴切。“我城”对应词汇是“我国、我省、我市、我区”,回归前香港只有城籍,这全球独一无二的城市要有独特称呼才般配,“我城”恰似港人心灵共振的触点关键词,成为香港的通用词汇、重要符号,长篇小说《我城》成为香港文学代言作品、地标文学。
第二,中期多思考国族叙事,敏于关注香港回归、国族发展、北进想象、性别意识等话题。《浮城志异》以灰姑娘子夜变身隐喻城市巨变。西西有强烈的平等自由、自主自立意识,自创“超性别”叙事,笔风有雌雄同体气质,与世界思潮接轨。西西不写小女人式散文,不写自怨自艾的抒情文,不写鸡汤文。1989年8月,西西52岁患乳腺癌,9月初住院治疗,年底放射治疗结束,术后继续创作,1992年出版自传性长篇《哀悼乳房》,坦然豁达讲述自己闯过乳癌鬼门关的经历,理性反思女性身体话语的权力建构,在文学、医学、心理学之间开辟了一条通道,成为贴近女性身体、心理的女性书写。心理学沃尔夫定律认为,人体骨骼如果长期承受外部压力,其密度和硬度会越来越大,灵魂受过重击之处,会长出翅膀。《哀悼乳房》尾声恰恰提及天使:“没有性别,也不裸露,但自有吸引人的表征:强壮而美丽的大翅膀。今世也有一种女子,聪明能干,不卑不亢,能够自食其力;她们,其实也是天使”。《哀悼乳房》既借助书写自我疗愈,还造福其他病友,创造出病患心理疗伤的最佳治愈读本。在如今女太空飞行员都已盛行的时代,西西笔下女性多坚忍不拔、独立自主,如《飞毡》女主角叶重生以母亲为原型,其坚韧得仿佛连世上最强的水都消融不了。《飞毡》为百余年香港立史立传,写透香港方方面面,采取蝉联式百科全书式叙事法。西西独具匠心地改编经典故事,反思性别偏见。如小红帽遇到狼外婆,这狼原来是重男轻女的要命思想,吃了一个个的女孩。铁扇公主可扑灭火焰山的火,但扇不息男人心头的火。哪吒恰似官二代、富二代的翻版。浪子燕青不为名利所缚最潇洒。西西笔下新词迭出,每个字词、桥段都暗藏玄机。民间将做家务的女人诬为黄脸婆,西西则誉之为“家务卿”,即家务可以跟国务卿媲美。“家务卿”一词,与张爱玲称誉女人为“琉璃瓦”一般,都可进入中国女性主义词典。
第三,晚期多关注人类命运大格局,超越于地域、民族,思考世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关注个体成长教育、性别年龄、建筑居屋、空间平权等重大生存问题。其为训练因乳癌术后而日渐失灵的右手,搭建微型屋、自造布偶,用左手手写,各种作品不断。散文集《缝熊志》探讨中西服饰的文化交流;《猿猴志》由调查考察猿猴危机,进而省思人类危机,进而探讨保护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话题,由此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新世纪后,西西仅长篇小说就出了三部。2008年长篇小说《我的乔治亚》[1]省思英国为何在香港殖民,由英国微型屋搭建,探究港英几百年历史恩怨纠葛,如何交织影响,在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纠葛中,回看香港,反思怎样才是更好的建筑、家园和国度,从微型屋小角度探讨世界大问题。全书造文跨界如三层三进的造屋,采取套盒式圈层加建筑层进式叙事。《一千零一夜》国王不能穿越到王后所讲的故事世界里去作为人物出场,《我的乔治亚》西西作为叙述者,却可自由穿越到不同本体世界故事层,人与物、玩偶跨越时空对话,边界跨层,不再是一个故事一个文本一个宇宙,而是多个故事多个文本多个宇宙。2018年由《候鸟》再出发有《织巢》,都讲因战乱而南迁并适应香港的家史,有论曰:“性情真挚可感,动人处有来自文字之外者”,全书用鸟织巢法拼贴母亲自传、二姨家书,姐妹轮言,有集体型叙事风。2018年先有《西方科幻小说与电影:西西、何福仁对谈》亮相,剖析西方科幻发展概况及各时期代表作;2021年长篇科幻小说《钦天监》罕有地先在内地问世,一年后才在洪范书店出版,历时五年写成,体大虑周,文字冷静,为钦天监这职业祛魅。
关注科幻前沿,步入耄耋之年的西西依然创新不已。西西借讲钦天监来讲康熙朝代历史,拓展全新题材。传教士来华,就先在钦天监立足。《钦天监》新在科幻感世界感,以对话体讲天文百科。中国天文学曾领先世界,鼻祖是《史记•天官书》所记的战国齐人甘德《天文星占》、魏人石申《天文》,合为《甘石星经》。为隆此声威,《钦天监》写天文百科科幻,通过讲述钦天监学习者的人生经历,透析明末清初天文行业,串联起中西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故事。国人认为钦天监“天垂象,定吉凶”[2],洋人认为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在中西文化冲突对立中,中国天文科学艰难前行。全书借讲天相来讲世相和人相,人有界,地有界,天无界,天地人三位一体整合思考。晚年西西罕见地塑造了一对理想夫妻,寄寓理想的自己。头号理想男性周若闳:小时候父亲告诉怎么过;进钦天监学天文学,观星者脚踏大地,与知己伙伴恳谈,独立见解渐成;善于求学问道,学问扎实,有科学钻研精神;对朋友有义气,对妻子体贴入微。二号理想女性容儿。容儿自小女扮男装,被闳儿发现前已是好伙伴。容儿学医救人,有事业,有见解。闳儿是问天者,容儿是对话者,对话幽默:“容儿,你以为我是球体还是立方体?哈,是不明物体。”夫妻志同道合,和谐融洽,知音高境,经历所有风云后双双归隐:“人事匆匆,有什么可怕的”[3] ,有视死如归、无愧于世的气概,有庄子情结,入道。《钦天监》全书采取对话体叙事,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原为《最初的印象》也是书信体,信件交流不如谈话有即时性,但给人物与读者反思时间。《钦天监》为集大成之作,集结科幻、天文、地理、玩具、建筑、洋文学说、画作等有趣细节,讲述天体科学故事像搭建微型屋。百科全书叙事是极繁文学,兼容并包,体系庞杂,图表丰富有趣,发人深省。极简文学像写意水墨留白,一枝一叶,引发联想。西西自称最喜此作:“因这种形式和题材之前都没有人写过……文学重创新,有创新就好。”西西一直被人定义为香港作家,已有创作多执着于描述香港,《钦天监》提及北京、南京、广州、澳门、海上丝绸之路,反而不见香港痕迹?因当时香港未崛起,政治经济地位重要性还未凸显出来。《钦天监》在《哨鹿》基础上,进一步省思康乾盛世的浮浮沉沉跌宕起伏,在观星的朴素思想中,去除地域观念,超越香港意识,超越一事一地一人,写大世界,由天文科学、天象气数角度省思清朝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因应之道、艰难进步,问天问地问人,在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冲突与协调中,树起“天下观”新思路,渗透对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的个人洞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人类性,有全球视野,恢弘大气。
西西、章以武、白先勇可谓是香港、广东、台湾三地同龄作家的三大代表,相映成趣。他们都是1937年生人,至2022年已是85高龄。他们一出生就遭逢战乱,婴幼儿和童年时期都经历抗战内战,遭遇国之大变,颠沛流离,青少年或中年时期分别离开沪、浙、桂故土,辗转各地后分居穗、港、美三地。出生年代和地域空间是人成长的精神胎记,一旦根芽生成,就永远抹不去印痕。他们都应时应势而起,应和各自属地的发展潮流,瞄准时代节骨眼,记录社会流行风,各有所成。白先勇20世纪60年代起创作“台北人”“纽约客”等,既写台湾文学也写北美留学生文学,新世纪后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等推动昆曲文化东学西渐,风靡全球。西西70年代《我城》开创香港当地文学,其后致力于跨媒介文艺创造。章以武80年代《雅马哈鱼档》首现广州“头啖汤”个体户文学,其后创作《情满珠江》《南国有佳人》《小蛮腰》等著名影视剧本。他们创造的术语都早已成为时代的符号象征。他们都是文坛多面手,都在文学艺术、影视编剧、戏剧编导等多条文艺战线出击。他们不经意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弄潮儿、文艺的时代雕刻人,成为粤、港、台跨媒介文艺创意的代表人物,有走向世界之力。
二 融界体:跨媒介文艺新纪
香港跨媒介文化走在时代前列,领航者之一是跨界达人西西,这融界创意大师年逾85岁,仍笔耕不辍。自1953年中学时在《人人文学》发表第一首诗,至今在文艺田园深耕细作已近70年,广涉小说、散文、诗集、谈艺录、对话录等文体。自1963年起,写作绘画和电影专栏,其后打通文学与绘画、电影、音乐、体育、建筑、布偶手艺等界限,各种题材体裁乐于尝试,各种创意敢于开拓,有十八般武艺。《共时——电视篇》像多部电视机同时播放世界各地之事。《巴士》以公共汽车调侃学术术语,如集体无意识、多声道、不确定性、种族、性别等,见解犀利。笔下文艺世界广阔无边,绝不重复自己,毅力和创造力惊人。从文学艺术媒介跨界转向文理跨界,穷尽一生独辟跨界体创意。
笔者自2003年起写博士论文《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2009年出版为《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4],坚信西西价值在于独创“跨媒介叙事”,在文学与电影、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之间找到融合之道,其意义有三:一是开创跨媒介叙事多元新形态,如影像叙事小说、图文叙事小说、蝉联想象曲式;二是呈现中国汉语叙事的本土性;三是构建女性主义文学的新美学。近20年过去,笔者依然认定,西西是融界大师,多才多艺创意盎然,一个人就撑起跨界创意的文艺王国,拓展跨媒介文艺的新纪元,在不同历史时期,雕刻出各种“西西体”系列:
西西的“图文体”创作特别丰富,图文互涉创意类型多样。一是自画插图如《我城》《宇宙奇趣》《依沙布斯的树林》《旋转木马》等。二是选配插画如《哀悼乳房》《浮城志异》《剪贴册》《画/话本》《拼图游戏》等。三是选配照片如《看房子——西西的奇趣建築之旅》《缝熊志》《猿猴志》,《我的玩具》竟为玩具立传立图,彩图精美,图文雅致,情趣盎然。四是因图生文,既有看图讲故事并附插图的如《哨鹿》,也有看图讲故事未附图画的如《鱼之雕塑》《看〈洛神赋图卷〉》《浪子燕青》等。她自称笔名“西西”是想象文字[5],“西”像是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脚站在地上画的四方格子里,玩“造房子”“跳飞机”游戏,很有蒙太奇拼贴剪辑的电影画面感。西西超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童心和创造力早有端倪,且一以贯之。
西西不仅有“头生作品”:以书本为养料,读万卷书,创作百科全书文学;也有“脚生作品”:接地气,行万里路,以脚行走,调研考察旅游行走,创作考现文学。西西笔耕不辍写小说诗歌散文,截至2022年,已出版作品单行本41部,各地版本累计74部:其中洪范版31部,香港版16部,内地版18部;外译书9部,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荷兰文、意大利文等多国语言。西西每年总有丰硕收成,著作等身,实在是文坛超级劳模。
此外,西西早期还有大量专栏,谈音乐足球、电影绘画、建筑地理,话题包罗万象。西西父亲是上海足球名将和裁判,母亲是打毛衣好手,外祖父在上海开汽水厂,西西的兴趣爱好和创作素材与他们密切相关。近年,西西早期专栏有些出版成书如《羊吃草》,而《牛眼和我》取自1967年8月至1968年7月《快报》专栏,自称“好像现在的我遇上以前的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商实为太白金星,清晨出现为参,傍晚为商。晚年“我”与早年“我”虽难相见,但亦可相知,人的学习成长和自我探索总让人感慨万千。西西大批报刊专栏仍亟待有心人结集出版,统计如下:
1960年代:《童话专栏》(《天天日报》)、《电影与我》、《画家与画》(《中国学生周报》)、《牛眼和我》(《快报》)、《开麦拉眼》(《香港影画》)。
1970年代:《我之试写室》《剪贴册》(《快报》)。
1980年代: 1981、1、19—1981、7、15,1983、6、1—1983、9、30,《快报·快趣》,《阅读笔记》,1985-1986,《星岛日报·星辰》,《集作》。1986-1987,《星岛日报·星辰》,《七说》,七人轮流执笔。1989年西西为《星岛日报》写《花木栏》,为台湾《联合报》写《四块玉》专栏,谈音乐的《星岛日报:随耳想》,收入集子《耳目书》。跟小朋友谈画的《明报周刊:小明周》。
1990年代:1990年6月,《明报:西西看足球》。1999年写《星岛日报·中图站》专栏,有90多篇图文对话文章。
21世纪后:发表圣经翻译作品《创世纪》《失乐园》,建筑散文《布拉格的一些房子》《顺德清辉园》《苏州园林系列》《吴哥》《庞贝民居》等,还有看小说、谈玩具专栏。
创造“西西体”,实是时势、性情、才气三者共同造就。写实主义文学注重现实人生的客观描摹;现代文学向内转,关注内心状态,后现代文学向外转,解构化,去中心,尤其是跨越文学边界,拓展“文学+”创意。香港现代思潮兴起早,未被历史截断,汲取西方现代派精华时还不断进行在地化改造。西西成长于香港现代向后现代转型期,得两派之精华,又脱胎于此,自出机杼。百多年来,香港得风气之先,中西文化交汇,香港资讯科技发展先人一步,影视报刊网络传媒兴旺发达,文化氛围自由无拘。西西中英文俱佳,从入道伊始就广读古今中外典籍,41岁退出教职成为专职作家后,更是品诗经、读周易,论诸子百家,饱读一流大师作品,读思并行,出版多部读书笔记。甚至年近八十,依然在看曼布克奖、柑橘奖、金匠奖的上榜小说,研究它们怎么写,2019年结集为《看小说》。阅读海量,眼界奇高,得中西经典神髓,而谋求超越。西西兴趣广泛,是有情趣的雅人,年轻时剪辑实验小电影《银河系》,研究电影绘画,学习建筑、天文、布偶等跨学科知识,博览群书;与友人们周游世界,广游中外,与志同道合的文人才俊创办素叶出版社和《素叶文学》同人杂志,高质高标,从不降低精雅文学标准。西西不仅自身作品精益求精,且独具慧眼。其和施叔青在博弈月刊主持专栏“海峡两岸”,1987、1988年西西向台湾读者推介内地新时期作家如莫言、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余华、史铁生、李锐、陈村等,为之主编了4部小说选。后来这些作家都是文坛执牛耳之人,西西有相当精准的预判力。
西西文风朴实自然,平易近人,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纯净,富有诗意,充满趣味。恰似何福仁为散文集《羊吃草》写序云:“西西散文里有一种朋友的语调”。西西的平视叙事不同于鲁迅、张爱玲式俯瞰视角,不同于升斗小民的仰望。平民化视角使之关注港人众生、边缘群体:猎户、天文学者、家具店主、老妪、殡仪馆化妆师……既虚构凡人也写实名人。人物总像淡淡然的西西,有超逸性格,如阿娥,以母亲为原型,回顾由沪至港的生命历程:“中间也不过是结婚生子、战乱迁徙和生离死别几件事”,一言蔽之,白描记述。西西甚至能把脏话过滤得妙趣横生,如鸡主人本想讹诈人撞鸡,结果鸡却活过来,气得他“对母鸡骂了三分钟粗野话,其中,有一分钟骂母鸡自己,一分钟是骂鸡蛋,还有一分钟,骂的是母鸡的母亲。”西西初当老师,后当作家,文风和叶圣陶相似,简洁明了,从不佶屈聱牙。文如其人,西西文风与个人品性密切相关。风趣豁达,低调执着,热爱各门艺术,热爱生活,热爱阳光,热爱自然,情趣盎然,口头禅是“至紧要好玩”,像童言无忌的游戏者。晚年罹患多种疾病,但却很豁达:“我们活到某个时候,就会失去这个失去那个,不必介怀,也介怀不来”。她为人低调,甚少亮相,甚少接受访谈。获奖无数,但是各类大大小小的颁奖礼几乎不参加,偶尔预录颁奖词,戏称“不想颁奖礼,血压就不会急升”,自我调侃,让人莞尔,像周伯通式老顽童,善于左右手互搏写作。作品标题反复出现“我”——我城,我的玩具,我的乔治亚,有不老的赤子心,将玩具当知己朋友,将作品当子女儿孙。西西字典里没有惊慌失措,恐惧畏缩,只有豁达坚韧、自力更生、自得其乐,看万物生长,趣味盎然。西西的为人品性给人带来精神的力量。20世纪中叶后,香港“自由港、自由讲”的文化氛围,催生出西西这样独树一帜的百科全书式作家、极富创意的跨界创作者,不足为奇。
三 融界论:接受与传播
人比时代重要。香港作家西西几乎囊括了海内外、华文界的各类文学大奖,尤其是斩获多项国际奖,引人瞩目,证明西西作品已进入国际视野,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这让人思考,西西能有如此声誉,其文学价值意义何在?
西西是重量级的香港代表作家,但名声早已远扬台湾,因其著作多在台湾洪范书店出版,常被人误认为是台湾作家,她说这是美丽的错误。西西作品当年没有及时进入大陆文坛,原因很多。第一,早期作品几乎都在洪范书店出版,版权受限。近年洪范新老板观念转变,积极拓展大陆市场,因此西西作品在内地频频亮相,已推出近20部部作品,尤其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居功甚伟。第二,西西是“作家的作家”,有极强的实验性、先锋性、前沿性,其创作题材、叙事手法、创新意识都远超于时代,曲高和寡,进入大众视野需要时日消化。第三,如今大陆发展日新月异,日益具备接受西西作品的文化新场域。跨域移植,历经多地文化浇灌培育,西西成长为茁壮的乔木。西西原名张彦,笔名张爱伦,原籍广东中山,1937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50年移居香港,只在内地生活了13年,已在香港生活了72年,属于香港制造的作家。毕业于香港葛量洪教育学院(今香港教育大学),曾任教师,担任过《中国学生周报》《大拇指》等杂志编辑,参与主编《素叶》文学杂志,后专职写作,作品最初多在台湾出版。作家越有名则越抢手,就像张爱玲般各地都会抢夺所属权,西西作品也将会引发文坛的“所属官司案”。
西西跨界,其自身作品也激发他者的跨界灵感。董启章《命子》后记自言受西西影响。西西和董启章相差30岁,两人都是痴爱写作的劳模级学者型作家:西西年年有创作,近70年出版近60部作品;董启章几乎一年写一部,若写60多年就有60多部。西西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讲女子在殡仪馆里做化妆师,处了男朋友,因怕男朋友吓得魂飞魄散,还是提早跟他分手了;西西还有书论《像我这样一个读者》,这种标题句式有特立独行的个性风味,后人多爱仿作如“像我/你这样一个作者/读者/女子/男子……”等,话剧有《像我这样一个城市》,董启章则有《像我这样的一个男孩》,内地歌手毛不易则有《像我这样的人》,何福仁有《像她们这样的两个女子》。本文也可命名为“乘着创作的羊皮筏子去远行:像这样一个西西”。香港作家常互相影响,董启章、潘国灵受刘以鬯、西西和也斯的影响,董启章也教出很多作家如韩丽珠、谢晓虹、王贻兴等。香港作家多嗜书如命,多学者型百科全书式作家。董启章《命子》写家有藏书,儿子不服气,拿出这书那书考他,结果他什么都知道,把儿子给镇住了。2005年,为纪念《我城》诞生30周年,香港艺术中心设计出集体创作《i-城志——我城05跨界创作》,即《I-city Festival 2005》,用跨媒介形式呈现香港,再次演绎“我城”,形成了“小说、绘图、摄影、动画、剧场共生的i-城”,其中小说方面,有潘国灵的《我城05之版本零一》、谢晓虹的《我城05之版本零二》两部中篇。《我城》激发香港新生代作家纷纷书写本地故事,人城关系呈现出更丰富的互动与生成,如韩丽珠和谢晓虹合写《双城辞典》,借创造各种数字和符号,不断拓展深化城市意义,在虚构中反映“我城”的真实状况。不仅西西繁衍自己或别人的故事,别人也繁衍西西的故事。西西影响了一代香港人和台湾人,其作品激发他者继续再造同人系列,像再生树。西西续作、仿作日益增加,同人创作增加,可见西西文本的影响力和再生能力。
普罗大众读者接受西西作品常有挑战感。对喜欢言情武侠快餐的读者来说,西西作品没有华丽辞藻、离奇曲折情节,极少引人入胜的男欢女爱,而是慢慢、淡淡呈现。西西写作纯粹出于兴趣以及爱好,不太考虑读者、市场因素,个人化写作淡且真:《哀悼乳房》写亲身经历,《猿猴志》《我的乔治亚》因热爱手作,西西的知识密集百科全书类于物叙事,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提出很高要求,只有知道西西怎样阅读,才能知道怎样阅读西西。“西西体”跨界糅合,读者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耐心适应,才能深入其中,参悟堂奥:只有千变魔术才能表达西西所感知的复杂生活,只有不断开创文学新路径,才能使作品长存,就像《一千零一夜》随时变换叙述策略,抗拒死亡。有些人说,西西小说有最本真的生活质感,好看。有些人说西西的历史讲述法在印刷时代才走得通,纸张书本让人能耐心专注欣赏细悟从容的叙事,若在网络小说平台连载,可能会平淡惨淡。中西合璧有缺陷,既不中国,也不西方,受众群体会减少。然而,受众接受也是动态发展的,读者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追求故事精彩,如今哪种新闻不比故事精彩?
当然,西西也偶有两三篇谈情说爱的小说。如青年《像我这样一个女子》讲女主角有心爱男友却愁肠百结,最终殡仪馆化妆师职业还是把他吓跑了。壮年《感冒》讲不合适婚姻像感冒,只有舍弃才能痊愈。晚年《钦天监》却罕有地写到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的恩爱夫妻理想境界,从青壮年的恐婚到晚年的羡婚,西西的情爱思想经历了巨变。
读西西有趣,在于要如侦探破案般发现每部作品的蛛丝马迹,发现作品之间如何互相印证,话里有话。她讲包公断案,两母亲抢儿子,其实案件关键点,不在于断定谁有血缘,而应该问问小孩的意见,由此,写成了《肥土镇灰阑记》,映射香港处境。《玛丽个案》讲两母跨国争子,吵到国际法院,正文只有八句话,而脚注逐条解释背后的历史根源、政治背景。西西写肥土镇、非/浮、飞、否土镇,不肯安安份份地写肥土镇。短篇《肥土镇的故事》长大长胖,就变成长篇《飞毡》,盼有永远翱翔的飞毯之城,然而最后是自障叶遮蔽了浮城。别人说“脸有胡子”,西西偏说“胡子有脸”。罗大里有“头生子”,指从头脑生出了创意。只有读者才能给作品生命力,据此,西西改写扩充出《永不终止的大故事》,引导读者重新串联想象不同的作家作品,形成新的故事。
作品比作家重要。西西不断被海内外学者和硕博士生们广泛深入地研究。2018年7月,厚重的《西西研究资料》[6]四卷本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由王家琪、甘玉贞、何福仁、陈燕遐、赵晓彤、樊善标等敬业专家历经多年收集整理编纂。此丛书包括综论专论短评、述介访谈报道、博硕论文提要等,既有感性的随笔,也有理性的分析,并罕有地亮出大量照片,甚至有西西与家族亲戚、同道名家的合照,还有西西手稿、绘画、缝制的熊和猿猴等图片资料,实属珍贵。各地学者从时空、身份、身体、疾病、性别、对话、叙事、文体、边缘童话等角度,从多侧面展现西西的创作成就,千人千论,集成了万花筒,结成了无限膨胀的网。其中,研究西西的专著8部,博士论文2部、硕士论文24篇。2009年10月,第一部研究西西的博士论文《跨媒介叙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著名作家谢晓虹的博士论文阐释西西作为城市作家的特性,选取关键词为自由、通道、流动、消失、沟通、转化等。此外,还有何福仁主编《浮城1.2.3——西西小说新析》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版、徐霞《文学‧女性‧知识——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创作谱系研究》天地图书2008年版等等,都是西西研究的佳作。
近年,香港文坛不断推出刘以鬯、侣伦、舒巷城等作家的研究资料集,多为单本,陶然研究资料已陆续推出了三本,而《西西研究资料》一次性推出四卷本,则不多见。对西西研究者而言,此四卷书实在是福音,省却了多少爬梳资料的艰辛。看着《西西研究资料》皇皇巨著,想起几十年前起写博论研究西西的艰辛。资料极其难觅,因时间久远且空间距离遥远,那时网络不发达,也没有如此周全的研究资料汇编,全靠独自去香港、北京、广州等各大高校图书馆逐一检索搜寻。港台版书籍价格高昂,实在是难以承受之重。西西著作海量,一部长篇通读再读反复读就已很耗时费力,更何况几十部。追随西西几十年的海量阅读而阅读,在几年之内读遍她几十年所写、所读的书,练就了一点速读的本领。研究还要从中挖掘自己的观点,寄望形成一些个人的思想体系。为写博士论文,租屋蜗居,年复一年,漫长修炼像一场炼狱,最终成文成书。如今回望,实是受益终身,沉浸磨练终得学问之道、为学之道。笔者近30年的学术道路,因有西西,而更有了一份坚定,一句“在书桌前坐成一棵树”油然而生。四卷丛书的编纂出版详尽,在西西研究中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来研究者多有鞭策之意,期望更多西西研究佳作能填充四卷本,获更多读者赏识。西西说,“我就在我的书本里”,越来越多读者忘不了西西。笔者在大学课堂不断讲解西西,曾在博客“斯麦空间”设“西粉”专栏,如今主编“跨界经纬(原名跨界太极)”公众号亦不断推文,将西西研究论文设成专栏,便于查找,形成资料汇编,总之,意在培养西西研究的种子选手,期盼西西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西西作品本应是新IP创意生成的绝佳种子,但不知为何却多改编成话剧,而少拍成影视剧?谭孔文将《我城》改编为话剧《天桥上的美人鱼》,将《哀悼乳房》等作品演绎为《与西西玩游戏》,以游戏方式进入西西的回忆堡垒,渗透女性独立生命意识精髓。而电影导演改编《哀悼乳房》,却将女性自我疗愈身体和心理疾患的励志故事,面目全非地重构为爱情商业片《天生一对》。2015年,陈果拍西西纪录片《我城》,属于目宿媒体团队的著名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2》系列之一。2021年,何福仁和彭昊天导演纪录片《候鸟——我城的一位作家》,片长160分钟,在香港、上海、美国三地取景拍摄,由西西讲述创作《候鸟》《织巢》等自传作品的心路历程,融口述历史、影像历史、文献历史于一体。传记纪录片结合历史书写与影像表达,真正做到让史料活起来、动起来,有史料挖掘与声色表意的“影像史学”/“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的双重意义。相关电视专栏还有《我们总是读西西》《开卷八分钟》《一千零一夜》等。但深得西西神髓的纪录片和作品改编剧还待拍。其实,西西塑造过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人物和叙述者,以小女孩视角写《候鸟》,青年视角写《我城》,中年视角写《哀悼乳房》,老者视角写《飞毡》《白发阿娥及其他》。无独有偶,香港导演许鞍华也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女性故事拍了个遍,西西与许鞍华心有灵犀,不知她们何时能联手合作改编拍摄。香港小说界与电影界遥相呼应。西西小说的先锋性、思想性胜于故事性,对白幽默,想象丰富,叙述相对平缓,实验性强,会让一些导演望而却步。影视剧追求故事情节冲突复杂好看。宏大的想象改编影视剧都比较难产。编剧能力的不足也是待解决的问题。西西这类有创意、有深度的作品恰是能指引华语电影向深度转型的重要契机,期待慧眼导演改编西西作品。
有教授说,西西可得诺贝尔文学奖。最近,诺奖得主莫言给西西新书写推荐语:西西先生飞扬跋扈的想象力和勇往直前的先锋精神,在上世纪华语文学写作中独树一帜,她的学养、阅历以及她宽博仁慈的胸怀,使她的著作具有了独特的人文价值。陈子善教授说,西西是尚未被介绍的海外最后一位文学大家。笔者认为,西西是富有创意的跨界大师,其意义跨越世纪。西西从论电影、绘画、音乐、体育足球等起步,不自我设限于文学领地,而在各大艺术领域跑马圈地,沁芳艺坛。每创造一部作品,总先将自己修炼成此选题的专家,自由穿越于文学艺术、心理学科学、历史哲学等领地,就像伟大作家沿着眼科或心理医生的道路前行。今人越来越容易从报纸新闻网络视频等渠道获得各种信息,故事唾手可得。今世文学如果只是讲故事,将难以生存。西西不着力于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不以刻画传世人物为已任。西西极少写情情爱爱,不像20世纪初女作家如丁玲等多从写女性苦闷和创伤的自叙传作品起家,不像当代女作家多为个人写作,也不像张爱玲、李碧华等有很多可句摘的情爱金句,不炼字而炼意,修炼整体格局、创意气象。西西对世界有不可摧毁的爱,而这爱明显超越于男女之爱。作家对生命的雕刻是以核动力为能量的,而普通人对生命的雕刻像用草拂过。西西在文学、艺术、科技、媒介之间跨界融通,妙手创造,追求原创,好像造物者,不断超越自身。以扎实的文学本手,规避俗手套路,胜在丰富想象力、跨界创造性、题材广阔性、独到思想性。探索中国与传统的传承、与世界的联动,树立21世纪之交的跨界作家新形象。像永动机一般,用文学艺术打造另一个星球。其以马拉松长跑的毅力坚守文坛,蜗居斗室写作,一任贫寒,甘苦自知,几乎不接受采访,不出席颁奖活动,不问收获,不问排行榜,不在乎外在的名和利,超然物外思想深入骨髓。文随意转,见物成性,绝不重样。文风从早期的荒诞荒凉、沉郁顿挫转入中期的欢快明朗、越界无边,又到晚期的沉静沉思、文史贯通,像百变天使。西西创作数量已超鲁迅,思想锋芒也不亚于鲁迅,但两者文风有别,一像匕首像投枪,一像春风像细雨,绵里藏骨,含蓄如深。文学是心灵的抚慰,诗语的修炼场,思想的天堂,殿堂级的作家能给读者高峰的体验。能量高的人能赐给人强大的力量,西西赐予人灵感的启迪、想象的翅膀。西西的意义早已超于香港,她是华文界的重量级跨界大师。
注释:
[1]凌逾:《搭建建筑空间的后现代文学》,《香港文学》,2015年8月号,第368期,详见凌逾《跨媒介香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
[2]西西《钦天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74页。
[3]西西《钦天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第371页。
[4]凌逾:《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人民出版社2009。
[5]廖露蕾:《著名作家西西:香港的说梦人》,《深圳特区报》2011年7月21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a/2011/07-21/3199698.shtml 。
[6]王家琪、甘玉贞、何福仁、陈燕遐、赵晓彤、樊善标等:《西西研究资料》,香港中华书局2018。
【作者简介:凌逾,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跨界经纬”学术公众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智能时代中国文艺与科技融媒介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AZW02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19ZDA278)之阶段性成果。)
(本文为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