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挑战
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革命现实主义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导、核心地位正式确立起来。80年来,现实主义文艺观始终贯穿于我国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实践之中,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语境中,现实主义文论呈现出新态势、面临着新挑战。促进文艺多样化,推动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以现实主义文艺观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价值立场、发展方向、创新路径、思维方法、学术旨趣,是持续建构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之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和题中应有之义。
促进文艺多样化推动现实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多样性是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的最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风格多样化,即文艺创作存在“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等不同风格类型。其二,功能多样化,即文艺既具有“教育”和“启发”功能,也能让人在“休闲”“消遣”“娱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其三,题材多样化,即文艺既要能反映“英雄人物的业绩”,也可表现“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既可展示“现代人的生活”,也可表现“古代人的生活”。其四,资源的多样化,对于中国古代和外国文艺作品中进步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充分学习和借鉴。
当代我国的文艺实践,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在追求“多样化”的过程中推动现实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共识。
以现实主义文艺观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
关于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这样讲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我们应该将这段话所体现的宗旨看作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发展繁荣的总体性导向与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是完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支撑和驱动的。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导引,“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落实和“高峰”作品的产生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观与“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之间在历史实践、社会现实、思想谱系、理论逻辑等诸多方面的必然联系,而对此进行深度阐发也正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核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同样是关乎文艺理论和批评之研究深化、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其中,中国化是构建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批评的基础前提,时代化是创新要求,大众化是努力方向。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中国化”,既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基础理论、基本观念,又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下的文艺、文化现实,重视在本土文艺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化的内容和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共性”同中国文艺、文化问题的“个性”间的辩证统一。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时代化”是指文艺理论和批评要始终伴随时代变革和历史演进的要求,能够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具备“当代性”,发展出“当代形态”,不断开辟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的新境界。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大众化”强调要呼应人民大众的精神渴望和生活理想,坚持现实主义文论的“人民性”立场。文艺创作、理论批评需要走出“象牙塔”,把理论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把批评眼光投向大众文艺创作实践,把抽象的文论和批评语言转变为人民群众听得懂、说得清、喜闻乐见、常用惯用的表达方式,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例、所思所忧的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文艺理论和批评的亲切感、感染力和渗透力。
坚持问题意识和价值导向,也是建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话语和价值体系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要点。建构具有中国风范和气派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话语和价值体系,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第一,体现民族性。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话语和价值体系构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理论资源的挖掘与阐发;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同时,实现古代优秀理论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体现原创性。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话语和价值体系构建,应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并将之与文艺创作实践和文化建设经验相结合,提炼出具有学理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新体系、新观念、新方法。第三,体现系统性。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要特别注重加强话语体系与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出理论和批评的系统性。要善于从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提炼出符合当代内涵的标识性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建立融会当代中国经验的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
在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氛围中,以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的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观引领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还要努力做到以下方面。一是要立足于本土、立基于中国,礼敬优秀传统、弘扬优秀传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思想精华的挖掘萃取中,突破思维和观念上的唯西方倾向。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命题进行解读和诠释时,要努力呈现出不同于西方文论的中国文论和批评的特色、话语、价值和意义。二是面向当下现实、紧扣当代实践。一方面要与古代文论展开思想义理层面的深度对话,避免进入脱离现实的复古保守主义;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现实维度、扩展时代视野,尽量使我们的阐述和结论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三是注重文化语境、实现视域融合。我们要在传统文论和现当代文论理应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文化整体这一重大问题上,在古今打通和建构性阐释两个方面多下力气。四是彰显人文魅力、注重“理”“心”融合。总体而言,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乐论、书论、文论中的诗文评体例,在彰显所观照对象的人文魅力上是成功的、有效的;西方现代的系统化、逻辑化体例在概念表述、理论构建等方面固然有其优势,但移用到评述中国传统诗词曲赋和评点式文论和艺术理论,就会遮蔽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的人文色彩,丧失对研究对象细致入微的感性和审美体验。揭示发展规律和展示人文魅力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理论思维与感性体验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古今、中西在“理”与“心”上的融合与对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许多新的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其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新论题和新论域,需要我们对中国现代以来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进行系统梳理。同时,我们要面对文艺创作、理论研究、批评实践中呈现出的新态势和新挑战,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价值立场、发展方向、创新路径、思维方法、学术旨趣,推进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之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持续建构和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