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里的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虽然天气寒冷,但历代文人墨客却文思泉涌,用充满真挚情感的笔触写下了大量绚丽多姿、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历经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冬至大如年。在古代,冬至这天,在外的人必须赶回家过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诗人杜甫遇上这个节日本想回家又脱不开身,倾诉着离乡背井的酸楚,于是提笔赋诗《至后》。
唐代诗人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亦云:“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诗人出门在外,冬至夜思家而不能眠,故乡是那样的遥远而又亲近。思乡与迷茫之情与现在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比,其实是没有两样的。
冬至预示着寒冬的到来,这个时候,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代诗人杨允孚的《杂咏》生动描绘了一幅老北京人在寒冷的冬日从事数九、画九的生动场面。大街小巷冰天雪地,可人们依然生活得多姿多彩,他们采取做游戏的方式驱赶严寒,热热闹闹度过寒冷的冬天。
《三国演义》中也有对冬至的描绘。当日东南风起甚紧,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曹操的一句“冬至一阳生”即点明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更是将冬至的阴阳转换特点一语点破。冬至节气为阴的极点,阴到了极点又开始向阳转化,这样的循环转化叫做“来复”。所以,在这天变换风向是很正常的。但令人不解的是,熟悉天时的曹操却在东南风中放松了警惕,致使数十万大军葬身火海。
如果说阅读古代文人笔下的冬至是一种高雅而诗意的享受,那么现代名家的笔墨里带给人的则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与心灵抚慰。肖复兴在《冬至萝卜挑》中开篇就写道:“冬至到了。寒冷的冬天来了。在老北京,即使这时候已经进入数九寒冬,街头卖各种吃食的小摊子也不少。萝卜挑,是其中一种。”作家只用寥寥数笔,便生动地将北京冬天街头的热闹景象呈现了出来,让人不免回想起儿时冬日的各种诱人美味。
“‘吃过这碗汤圆,就长一岁了。’冬至的时候,母亲总是这样说。母亲亲手做的汤圆格外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又和着成长的传说。吃完汤圆,我们就全家围在一起喝热茶,看腾腾热气在冷空气中久久不散。茶是父亲泡的,他每天都喝茶。但那一天,他环视我们说:‘果然又长大一些。’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记忆。父亲逝世后,在冬至这天,我常想起他泡的茶,香味至今仍在齿边。”这是林清玄《季节十二帖》一文中对冬至的记述。文中的冬至是温暖的,也是难忘的,更是感伤的,读来令人动容。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时节,我徜徉在书香世界,于经过岁月沉淀的文字里品读冬至,实为一种难得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