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发展进步汇聚文明力量(2022·年终专稿)
“我们从彼此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弘扬‘重和平、尚和谐、讲信义、求真知’的文明真谛。”12月9日,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倡导加强文明对话,共同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今年9月,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为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乌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专门提及古城修复项目。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场合深刻阐述不同文明正确相处之道,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我们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沉渣泛起。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习近平主席以深邃睿智的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顺应各国人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愿望,为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提供了思想引领。
“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只会割裂世界,阻碍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早已过时。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境界。”今年11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各国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
位于印度洋西岸的蒙巴萨,是肯尼亚发现中国古瓷最多的地方之一。一件件来自遥远东方的精美瓷器承载着中非交往的珍贵历史,也述说着中非人民世代友好的动人故事。今年1月,万顷碧波之上,中企承建的蒙巴萨油码头项目顺利竣工。时任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多次视察该项目。“我经常被问及为何肯中合作如此密切,我告诉他们,因为中国与我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肯雅塔感慨道,“中国从不居高临下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正是非中合作的独特之处。”
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表示:“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
“中国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对自身的文化特质感到自豪,遵守国际准则,提倡互相尊重。”法国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表示,如果所有大国都能像中国一样,世界将更和平。
搭建文化相知的桥梁,拉紧民心相亲的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大国尤其要作出表率,带头讲平等、讲合作、讲诚信、讲法治,展现大国的样子。在习近平主席倡导下,中国近年来通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法文明对话会、文明古国论坛等,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为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更多共识,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表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助于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
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为建设文明交融、美美与共的世界注入新动力——
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中方呼吁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加快互设文化中心,积极开展文化遗产对话,继续推进妇女、智库、媒体等领域交流;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中方提出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广电等领域合作,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妇女论坛、民间友好论坛、传统医学论坛等品牌活动,支持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民间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中方提出包括“文明对话共同行动”在内的“八大共同行动”,以多方面务实举措增进中阿文明对话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今年夏天,习近平主席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面对历史和现实交织、希望和挑战并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世界,深刻阐释中华文明蕴含的独特价值。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
“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日前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鼓励沙特青年学好中文,为增进中沙、中阿友谊作出新的贡献。最新数据显示,已有4个阿拉伯国家宣布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5个阿拉伯国家在当地开设中文院系,13个阿拉伯国家建有20所孔子学院、2个独立孔子课堂。
搭建文化相知的桥梁,拉紧民心相亲的纽带。中国已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预言的,作为一直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华文明将为未来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表示:“随着交流互鉴的不断深入,不同文明间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并尊重彼此差异,由此冲破隔阂、加深友谊。因此,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动力。”
勾勒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美好画卷
“共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双方合作和发展提供广阔机遇,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阿拉伯国家发展愿景对接,实现互利共赢。”《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就持续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达成高度共识。
2000多年前,陆上丝绸之路商旅络绎,海上香料之路云帆高张,中阿文明在亚洲大陆两端相映生辉。中阿互通有无,碰撞思想,启迪创新,把文明交流的成果传播四海,书写了东西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2000多年后,阿拉伯国家积极响应并率先加入共建“一带一路”,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等一批重大项目成为中阿友好地标,双方近20亿人民从共建“一带一路”中受益。
约旦知名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在其著作《东方的复兴》中专门辟出章节介绍“一带一路”。他表示:“‘一带一路’带来的伟大契机,不仅从经贸合作领域,也将从文明和战略层面实现阿中双方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让阿中双方都拥有更美好、更繁荣的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源自于中国对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状态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各国应相互帮助、共建家园。”白俄罗斯前副总理托济克表示。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认为,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少数统治多数的力量,而是将人民团结起来实现共同事业的能力,中国能够在分化的世界中扮演“弥合分歧”的团结者角色。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为38.6%;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开辟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和外交大学现代冲突和安全研究室主任乌卢格别克·哈桑诺夫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为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菲律宾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会创始人赫尔曼·劳雷尔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同中国发展理念相近、发展利益契合、发展优势互补。中国式现代化启示我们,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加强团结合作,携手走好互利共赢之路。”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中国气度、中国风范为21世纪的国际关系带来了新气象。新征程上,中国将始终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本报记者焦翔、王云松、俞懿春、杨一、朱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