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真诚而真实的表达
儿童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热爱儿童、呵护儿童更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基本品格。胡继风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作家,他的儿童小说从生活中精选素材和创作原型,或采用童年回忆式的写作,塑造了一批真实可感的典型儿童形象,用自己的笔墨为他们代言。
胡继风创作儿童小说之初,就选择把目光投入到现实世界,以农村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其代表作《鸟背上的故乡》获得第九届全国儿童文学奖。评委们给出这样的评语:“这部短篇集,写出了发自农民工孩子内心的真实呼喊,从而真切地反映了农民工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具有浓郁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能将小读者卷入生活深处,引起深长思索。”其中,《想去天堂的孩子》写一个名叫壮壮的男孩,获得去“天堂”苏州看望爸爸的机会,却因为没有爸爸的联系方式,眼看就要丧失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怕错过爸爸的电话,来到在商店门口公用电话旁边等了一夜,担心自己睡着听不到电话铃声,就脱掉衣服喂蚊子,用疼痛来保持清醒。壮壮一边拍蚊子一边背唐诗,最后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中他终于见到了爸爸。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刘绪源所言:“对农民工孩子的了解是胡继风最大的财富,对生活真诚而真实的表达则是他作品成功的奥秘。”
在《天河》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小胡庄绝大多数人家都有一条河……一条天河,我在河的这一头,爸爸和妈妈在河的那一头。”在新年过后的一天清晨,小主人公早早的爸爸不辞而别,还“拐”走了她的妈妈,家里只剩下五岁的弟弟晚晚和上了年纪的奶奶。早早不仅要带弟弟,还要放家里的三只羊,和奶奶一起在夜晚蓄水抗旱,在秋天收割庄稼。她咬紧牙关扛下了生活的艰辛,但作为一个孩子,她内心对爸妈的思念与日俱增,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把阻隔他们的天河填平。作家在《天河》后记中动情地写道,农民工“在制造产品、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几个时代特色鲜明的词: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所有这些妇女、老人、孩子的留守为中国制造作出了不可忽视的牺牲与贡献”。
“胡大毛上学记”四部曲属于作家“童年回忆”的作品,正是童年刻骨铭心的经历,对童年时期所遇见的人物不能忘怀,才使他塑造了那些鲜活的苏北水乡少年的形象。胡大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普通的农村男孩,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他夜晚带着小马灯和稻草绳“请螃蟹”;下晚自习经过坟地看见“一颗贼星贴着地面奔跑”;大姐把省下粮食带回家,让弟弟妹妹“半夜起来吃米饭”……平凡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感动,温暖着这个小小少年,激励着他改写“光头中学”的历史,哪怕踩着分数线进入高中,也能一路向着梦想奔跑。
如果说胡大毛是作家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和审视,“太爷爷”则是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典型红色少年代表。《太爷爷的心愿》中,太爷爷以给重孙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从一位身负血海深仇的贫苦少年,历经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的故事。那位机智勇敢的少年,是烽火年代成长起来的红色少年典型,也是平凡而伟大的老一辈革命者的代表,他用实际行动教育了自己重孙胡运宝,同时也教育了千千万万当代少年读者。
胡继风立足当代生活实际进行创作,选择那些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却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当代儿童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孩子去书写,这种写作态度与情怀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作家庞余亮曾经说,“从《鸟背上的故乡》开始,到《就像一株野蔷薇》,再到《天河》《长命锁》,他一直在书写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塑造了一群属于‘胡继风式’疼痛的、卑微的、小草一般顽强的孩子。”儿童文学发展到今天,作家积极着接受新的现实主义洗礼,更加脚踏实际地书写当代童年现实,也创造着更美好、更有力量的中国式童年的独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