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3年01月11日18:07

秋意渐浓,草木摇落,不知不觉已接近2022年的尾声。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中,孙郁的《从京派到新京派》在思想研究的谱系与渊源中兼顾当代文学现象的考察,对京派与新京派之间的传承与流动、对话与启发进行了梳理与勾勒,既具时代性,又具学术性。陈剑晖的《文体的破体与辨体》针对当下散文文体中的散文边界逐渐趋于无序的现象,以文体史中存在的“破体”与“辨体”理论进行辨认,提出应对“越界破体”的散文有所警惕,提出在一定“度”内创新是可取的,但过度越界则会使文体大面积遭受破坏。文章对时下散文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敏感和具洞见性的揭示,有针砭时弊之效。陈培浩的《从沟通内外到超越内外》对新世纪新诗研究趋向进行整体性考察,他以姜涛、张桃洲等学者的新诗研究为对象,指出新诗研究呈现出本体话语历史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文学内/外区分的惯性有所超越,文章富有学理性,对当下新诗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先锋作家孙甘露时隔多年带来了长篇新作《千里江山图》。对于《千里江山图》的创作理念与初衷,孙甘露在创作谈中进行了真诚的回望与袒露。傅逸尘的《最后的先锋:猜想孙甘露》对孙甘露从长篇小说《呼吸》向《千里江山图》的转变进行了对照阐释,并以此为基点,映射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思潮的转变轨迹。王金胜的《文学事件与作为事件的小说》将《千里江山图》与其小说中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探究文化事件与思想文化语境之间的深隐关系,具有开阔的理论视野。

“最新文本”栏目中,曹霞对鲁敏新作《金色河流》进行了充满感性的解读,关于叙事结构、叙事维度、叙事路径等的分析颇具学理性。杨剑龙、叶梅、张立新等人对于《冰的罪证》《库布其与世界》《战争合唱团》等作品的解读也都各具角度,各有新意。

“贾平凹研究专辑”中,王春林对《秦岭记》的阅读颇富个人性和启示性,陈夫龙从“匪侠”角度深入剖析贾平凹小说中的“土匪”形象塑造,旁征博引,在历史文化现象中审思土匪题材的价值意义。唐小林对贾平凹小说的批评也许有苛刻之处,学界也有不同看法,编辑部也并不认同其具体观点,但我们鼓励不同意见的争鸣。

“作家作品研究”栏目中,王本朝对作家张者的解读在时代语境与作家个体叙写之间搭建桥梁,获得了进入张者小说世界的独特路径。其余作者围绕不同作家作品进行的阐释解读也均体现出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与思辨性,各具亮点。

“新时代•文学批评何为”学术论坛是本刊与《文艺报》联合组织的针对新时代文学批评的问题、方向与路径而召开的学术会议,部分专家发言已在《文艺报》刊出,本期刊出的吴俊、郜元宝、谢有顺、张燕玲、汪政、杨庆祥、韩春燕、曾攀等专家学者的发言,从不同角度切入新时代批评现场,为当下文学批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探索与有益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