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刍议
来源:文艺报 | 李朝全  2023年01月20日08:35

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新时代作协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一个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标志是文学精品,是那些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堪称经典的优秀之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源源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传世经典,推动文学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

一、文学需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当下文学创作和生产的数量十分惊人,但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特别是其中的优质作品比例不高,这是当前文学创作出版领域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生产早已不再是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笔者曾连续多年跟踪调研每年度的文学作品出版情况。2015年我国出版文学类图书49656种,其中新版文学图书34736种。2016年我国出版文学类图书54502种,其中新版文学图书37343种。2017年我国出版文学类图书56790种,其中新版文学图书36585种。2018年,全国共出版文学图书58909种,其中新版文学图书37079种。2019年,全国出版文学类图书53191种,其中新版文学图书31037种。2020年,全国出版文学类图书50534种,其中新版文学图书28084种。

根据这些统计,可以明显地看出,每年度文学原创新作的出版数量都在3万种左右。然而,其中真正能够进入市场销售,甚至能够常销、畅销的作品数量,所占比例大概不到其中的1%。换言之,99%的作品可能没能很好地流入市场,抵达消费终端。而即便是这1%能够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其中真正堪称高质量作品的也是屈指可数的。我们从开卷等有关图书零售市场的研究报告中可以鲜明地看到,在市场上畅销的文学图书有很大比例是外国文学译本,或者曾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文学作品,包括网络文学纸质作品。

根据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含传记、纪实文学)和儿童文学等各类体裁在新出版文学图书中的比例,每种体裁中的优秀作品,数量大概都不超过100种。这从中国作家协会每年举办的国家级文学奖项的参评作品及提名作品、获奖作品的数量中也能见出端倪。

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全国各出版社及各地作协等推荐参评的长篇小说共计234部。本届评奖范围包括2015-2018年出版的原创长篇小说,且每家出版单位及各地作协均可推荐5-8部作品。在这4年间,全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总数量在6000部以上。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选,共收到163家参评单位推荐的参评作品636部(篇)。本届评奖年限2017-2020年出版的儿童文学原创图书总数量近4万种。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共有1610篇(部)作品参评,比上一届增加了238篇(部)。其中,中篇小说283篇、短篇小说(含小小说)286篇(部)、报告文学338篇(部)、诗歌219部、散文杂文237部、文学理论评论161篇(部)、文学翻译86部。而本届评奖年限2018-2021年内发表的原创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数量分别在4000篇和1万篇左右,出版的报告文学(含纪实文学、传记)总数约1万部、诗集1.2万部、散文集1.5万部。即便是参评的这些作品,质量亦参差不齐,其中的优秀之作,占原创作品出版总量的比例也是非常低的。

笔者自从2000年起,每年都在选编年度报告文学作品选。根据我对每年度在报刊上发表的上千篇报告文学和出版的千部左右报告文学著作阅读的感受,其中真正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作品不足三成。而这些作品中堪称精品力作的,数量每年更是不到20部。

由上可见,文学创作亟需下大力气提升质量,要倡导和推动广大作家专心致志地投入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之中。

人民需要文学精品,时代在大力呼唤产生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作品。高质量的作品也就是精品力作,就是传世经典。作家靠作品说话,对于作家而言,精品力作乃是其立身之本。同样,对于思想文化宣传部门特别是作家协会而言,催生精品,则是其中心任务。时代和人民对于优质文学作品的需求,不是一种短期的需要,不是一时之需,而是如同阳光、空气、粮食一样一日不可或缺。我们国家要推动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共同富裕。文学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共富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源源不断地创作生产精品,是一种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事业。无论是对作家还是文学组织工作者而言,都要把创作、催生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二、文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学之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创作是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本质的特征。人民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民创造历史的丰富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作家要主动把人民作为文学创作、表现和接受的主体。

人民是文学的鉴赏者、评判者。一部作品是否为高质量的创作成果,需要交由人民来阅卷和检验。新时代文学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培育时代新人。作家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站稳人民立场,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让文学与人民气息相投、血脉相通,让文学在人民的口碑中永不凋零。

要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将其作为催生优秀作品的必经之路。新时代文学植根于新时代的沃土。沃土需要勤奋耕耘,才能生产出累累硕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学的富矿,富矿需要打深井、下大力气开采,才能获取艺术的瑰宝。聚焦新时代、萃取新主题、塑造新人物,已经成为当下广大作家的自觉追求。作家要进一步自觉打破心的壁垒,拆除情感的藩篱,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走入实践深处,走进人民心里,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获取文学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要注重刻画人民、书写人民,表现人民的奋斗风采与进取姿态,描绘人民丰沛的时代精神图谱。文学高质量发展,要自觉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的文学作品鼓舞人、培育人,浇灌心灵、启迪心智,培根固元、凝心聚力,培育塑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必须在文学领域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注目高峰,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文学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新时代文学把出作品作为中心工作,高度强调艺术自觉,充分尊重创作规律,瞩望世界文明最高处,对标世界文学最前沿,注重追求质量而不追求数量,既要“高原”也要“高峰”,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文学新格局,开创文学新局面。

催生高质量文学作品,要坚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文学的创新创造,既包括作家个体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充分调动,同时也包括文学生产机制各环节、全链条的创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作家在题材、主题、观念、形式、样态、风格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创造,拓展文学边界,重塑文学力量,凸显文学价值。

要坚持协调发展,强调文学发展的均衡性,推动文学不同的体裁门类、题材内容、主题思想、形式手法和作家的地域、民族、年龄段、行业分布等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协调发展,使之齐头并进,而不应变成一头独大、一枝独秀的局面。文学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包括了全体裁全门类和作家各种地域、民族等的同步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要注重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作家之间、国内国际的文学交流与合作,助推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交流交汇交融,实现共同繁荣。

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当然,这里的“绿色”需要作特别的解释,也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健康有益、积极向上、风清气朗的文学品质作为创作的追求,将文学对人有益、绿色无害作为创作的底线,大力弘扬正能量。文学作品应当致力于建设主动有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能够让人们看到希望与光明、感受到美好和温暖,而不应该带给人颓废、恐惧与绝望。

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还要坚持开放理念。要自觉面向世界,主动吸收外来,吸纳人类文明创造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要拥有开放的胸襟和打破边界的勇气,积极拓展文学的疆域。作协组织要进一步扩大文学创作队伍,积极吸纳新人,不断壮大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

要坚持共享发展。文学的共享发展,重在让大众参与文学创作和生产传播消费全过程。要发展群众文学,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分享推广,促进文学的转化、“破圈”。推动文学的对外译介,影视、短视频、动漫改编,让文学以更多的形式及样态呈现给广大受众。要推动汉语和民族语言文学作品的互译,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要让文学走入大众,走进基层,惠民利民益民,实现文学的全社会共创、共享。

践行新发展理念赋予了新时代文学以崭新的格局和气象。在新时代,各种文学创造活力和激情被充分激发。在报纸、期刊、图书出版上,在网上写作、网络传播、网络互动上,在数字出版、音像、影视等各方面,文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恢宏气象。

四、坚持以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学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紧依靠人才,也就是优秀作家。我们既需要造就一批又一批文学名家大家,也需要培育规模宏大、梯次分明、富于潜力的文学后备人才。要加强培训,提高文学创作者的思想素养、艺术修养和品德修为,不断壮大文学创作的根基。构筑一个金字塔式的作家梯次队伍,不断催生出优秀的作家作品。

新时代新征程对作家的胸襟、眼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一支与时代相匹配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文学创作大军。我们要积极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帮助作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科学文化学养、艺术素养和道德修养。要加强对作家的培养,尤其是积极对网络文学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兴文学群体开展服务,为广大青年作家的成长成才铺路架桥。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作家和边远地区作家的培育力度,借助政策倾斜和地方合作,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方式和路径,在作家队伍的建设方面形成高效合力。要在青少年中普及文学创作教育,从少年儿童开始抓基础文学教育,培育文学创作的潜在后备力量。

在作家队伍中要广泛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建设,引导作家牢固树立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价值观,培养造就一批文学大家和文学大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激励广大作家自觉追求德艺双馨,践行德比天高、从艺必先修德、立人必先立己的理念。

五、要以系列重大举措作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在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生产业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及做法。我们要善于传承弘扬这些经验,在新时代条件下,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国家政策和扶助支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创作。要提高创作的组织化水平,加强全流程管理服务,强化作品选题规划,综合运用政策扶持、作家深入生活、作品改稿提升、研讨宣传推广、评论奖励表彰等各种方式,引领广大作家心系国之大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砥砺艺术,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歌唱,推出一批与时代相适应的力作佳作。要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和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采取有力举措,鼓励作家深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光大中华美学体系,用中国人的审美方式来观照现实,书写时代,塑造典型人物,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传,描绘人民的精神图谱,揭示时代发展的主流与本质,赋予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艺术底蕴。引导作家向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看齐,从中汲取营养,聚精会神,下足功夫,努力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网络文学要以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网络文学作者要不断磨砺精进艺术,努力用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相关单位和部门要通过实施重点文学创作生产工程、项目、计划等,多管齐下,各方共同发力,共同助推文学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项目和作品为导向,组织实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创作工程,开展定点深入生活创作扶持计划,创建新时代文学实践基地、新山乡巨变创作基地。引导作家扎实深入到生活中去,掘一口深井,从生活深处去汲取最丰富有力的素材、人物、故事、语言和艺术技巧。

二是通过重点作品扶持,以效率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重点培育优秀作品,催生高质量的精品。要对那些看好的作家及选题下大气力地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帮扶和协助辅导,帮助作家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提升艺术表现技巧,增强作品的思想力、艺术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是实施文学人才工程。中国作协正在组织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力图召唤起民间的创作人才及创作潜能。通过文学院等机构培训培育新人,同各地高校文学院密切合作,在高校创设文学人才基地、写作中心、文学讲习所、研究所等,共同全方位地培育作家。

四是统筹实施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精品创作工程、翻译工程、迁徙计划,也就是对优秀作品实施全链条的机制体制化的扶持。攀登高峰犹如攻坚战,要集中火力,集体发力,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地进攻和努力。对那些看好的选题、那些具备精品力作潜质的作家作品,尤其需要集中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坚,集体攻关。要强化对创作、出版、传播、译介、研究等各方面人才的发现、培育和选拔,对作品进行全链条的跟踪帮扶,重点突破,并期冀从中产生真正的顶尖作家和精品力作。

五是充分发挥文学理论评论的助推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批示,落实中宣部、中国作协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研究,用党关于文艺工作的创新理论指导创作。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现场、文学实践,改进评论文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坚持引导文艺评论深入文艺现场、密切关注文学界出现的新的创作动态与思潮变化,组织改稿会、审读会,积极引导文学评论参与到文学创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加大经费支持、实施优稿优酬等方式,建强文艺评论园地阵地。建设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兼具可读性、传播性、权威性的文艺评论融媒体内容,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全面扩大文艺评论的影响力。

综合运用好评奖评论评选的引领作用,激励作家“板凳坐得十年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潜心创作,精益求精,用心用情用功打造文学精品。要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文学评价的科学体系,鼓励说真话、讲道理的文学批评,推动文学评论在与创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发展壮大。

六、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工作方法

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要把各种文学体裁、题材、样式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考虑,将全国文学界作为一盘棋进行通盘考量。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文学组织化生产优势,既重视作家的个体劳动创造,又能充分发挥体制化、机制化创作组织生产的长处,使之相得益彰、互促互进。

要坚持目标导向。作家既要有创造精品的雄心抱负,又要有打造精品的毅力、意志和耐心,更要有造就精品的能力和素养。要潜心经营,不懈锤炼,精益求精,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作品。对于文学工作部门,则要紧扣精品生产这一中心环节,集中优势力量,合力攻关克坚,以精品力作的多少作为考量文学工作成绩的基本标准。

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研究文学从高原到高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帮助作家解决创作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切实提高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

要坚持聚精会神、锲而不舍。文学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久久为功,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必能见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