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抚育者的眼睛》:一个祖辈育儿的生动个案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钦一敏  2023年01月29日22:12

《抚育者的眼睛——一位爷爷对孙辈的心理解密与成长纪实》

梅仲孙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对其长子一鸣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实验。他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被看作中国学前教育进入科学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20世纪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宇明记录了女儿冬冬从1985年1月16日到1991年7月29日的语言发展,以及她在这一阶段的生活、行为、心理活动等。他的记录后来集结成厚厚的三本大书——《人生初年》,开启了我国系统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先河。

个案研究,是指对特定个体进行个别、系统研究的研究技术。(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04.)获取的资料既可以对个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也可以对个体某一心理侧面的发展进行研究,还可以对不同个体的同一心理侧面进行比较研究。搜集的资料虽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而有所侧重,但一般都重视被研究者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的特点等。严谨而系统的个案研究为我们深度理解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视角。《抚育者的眼睛——一位爷爷对孙辈的心理解密与成长纪实》(以下简称《抚育者的眼睛》)一书,就是这样一个个案研究。

《抚育者的眼睛》一书作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特级教师梅仲孙老师对其孙子、外孙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跟踪观察,提炼了两个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发展情况及其育儿策略,也介绍了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研究者从祖辈的视角展开了详细的讨论,这是以往的研究中很难得的。同时,梅仲孙老师也介绍了许多祖辈育儿的经验及教训。

本书至少有四点值得关注。

第一,强调了顺其自然但不听其自然的育儿观念。

我们今天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家庭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育儿观常常带有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望子成龙”“养儿防老”等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童年往往被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压缩,“童年的消逝”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性问题。

《抚育者的眼睛》一书强调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婴幼儿在自然、自主、自由、和谐又丰富的生态环境中快乐地玩耍,茁壮地成长(《抚育者的眼睛》,彩页Ⅲ。以下凡引本书,只注页码)。

但是,顺其自然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小树苗成长,需要像园艺师那样给予细心、耐心和精心培育;需要把握季节和生长规律,既不可消极等待,也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第Ⅸ页)。

这种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以儿童为本位的观念越来越得到强调,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难落实。梅仲孙老师基于自身的理论积累和教育经验,在《抚育者的眼睛》一书中介绍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比如,梅老师采用了一种“秘密武器”——新东西,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面对行事风格“慢吞吞”、性格内向的小外孙,梅老师仔细观察,挖掘孩子记忆力好、知识面广、语言表达清晰等优点,与幼托班老师积极沟通,在生活细节中帮助其扬长避短。

第二,在实践中思考和学习教育方法。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对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深思熟虑、进行过客观判断的人,才能更确定地预测出教育努力的结果。

很多时候,生活是下意识的,家庭教育尤其如此。基于代际传承的经验式教育往往会使我们走许多“弯路”。了解一定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思考和学习教育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各不相同的教育现场。梅仲孙老师深度参与孙辈的抚育过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指导育儿实践,跟踪研究二十年,切实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其孙子、外孙,并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育儿方法。比如,梅老师从前人的研究结论中了解到,两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婴幼儿的反抗是走向自主独立的前奏,因此,大人要予以尊重。他以小外孙不愿意在降温天气多穿一条裤子为例,探讨成人应对婴幼儿反抗的策略。

这件事发生在我小外孙2岁8个月的一天清晨。那天,气温由23℃下降到18℃,他妈妈要给宝宝增添裤子。在大人看来,这十分正常。哪知宝宝对增添裤子表示强烈的不满,并进行反抗,双方对立得十分厉害,孩子哭声不断。那时,他妈妈一手抱住宝宝的身体,一手将裤子套到宝宝脚上,而宝宝用双手将新穿的裤子拉掉,不让他妈妈给他穿裤子。

仔细分析这一情景: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前两天,他穿一条小的三角裤,加上一条轻薄便裤,使他到幼托班后大小便比较方便。如果今天再添上这厚厚的绒裤,势必给他带来诸多的不方便。因此,宝宝从方便角度考虑拒绝添裤,合情合理。而从他妈妈的角度考虑,气温骤降后,添裤可保暖,这么做纯粹出于关心体贴。问题是,宝宝对气温骤降缺乏了解和感受,他也不能体会妈妈的用心良苦。

面对上述情况,如何处理为好呢?

邻居大妈妈见这情景,提出建议:可否让宝宝先去走廊走一下,让他感受一下天气骤变后带来的寒冷。到那时,再给他增衣添裤,可能更容易接受。宝宝妈妈为了缓和上述冲突带来的僵局,认为可以给宝宝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也就采纳了这一建议。宝宝跟大妈妈一起穿过长长的走廊,到大妈妈家之后,大妈妈问他:“冷不冷?”宝宝回答:“冷。”“把你带来的裤子穿上好吗?”宝宝点头。这一矛盾顺利解决,关键在于要让宝宝有自己的感受并得到认同。(第91页)

《抚育者的眼睛》一书中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育儿实例能够给广大家长许多启发。

第三,对社会变革中祖辈育孙模式的思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父母投入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祖辈参与抚育孙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祖辈在婴幼儿抚育的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与父母教养孩子相比,祖辈教养有其特殊性。《抚育者的眼睛》一书系统分析了隔代教育的利弊,以具体形象的案例为基础,给出了颇具智慧的建议。比如,祖辈在家庭中的位置要摆正,不能“倚老卖老”;在教育孙辈的问题上,尊重子女,在子女和孙辈有矛盾有冲突时,发挥协调者的作用(第138页)。

同时,梅仲孙老师还对祖辈抚育孙辈的天伦之乐、隔代亲心理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他感慨:“过去,我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现在退休后,情况大有不同,抚育孙辈的心态也有变化。与父母对待孩子相比,祖辈在照顾的时间、精力、经验与教训上,都比较多,在抚育晚辈的情感需求上,也比较强烈。”(第143页)他还总结了隔代亲的历史原因:“据我所知,我家孙子的外公对女儿特别疼爱。由此,隔代亲带有对女儿亲情的延续,有移情机制在内起作用。他的外公一见这宝宝就眉开眼笑,富有遐想和美好的回忆。”(第143页)这些朴实的论述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第四,一位学者对研究事业的孜孜以求和一位爷爷(外公)对孙子(外孙)的浓浓亲情。

梅仲孙老师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之后一直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经过60余年的耕耘,梅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更让人敬佩的是,本书中所述的研究主要是他60岁以后直至今天85岁这段时间中做的,工作有退休,研究无止境;这是一个真正的研究者的品格:不忘初心,执着追求(第Ⅱ页)。《抚育者的眼睛》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优秀教育读本,凝聚了一位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数十年的心血。不管是梅老先生对毕生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还是他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都让读者动容。

《抚育者的眼睛》一书,是一个祖辈育儿的生动个案,是一位研究者埋首耕耘的学术成果,是一本闪耀着专业智慧和脉脉温情的精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