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抓哏”
现场“抓哏”是京剧艺术的特色之一,它大多出现于丑行的表演当中,其他行当也有,不过很少。京剧《龙凤呈祥》中刘备东吴招亲,乐不思蜀,赵云劝他返回荆州,他误以为赵云久居此地心情烦闷,拟让宫娥彩女们“唱上一段与你解闷”,赵云接唱西皮散板,刘备念:“我叫她们唱,你怎么唱起来了?”这是少见的老生行的“抓哏”。
“抓哏”属于插科打诨,虽然大多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好的抓哏滑稽幽默,既能博得观众一笑,还能活跃舞台和剧场气氛,且并不干扰剧情的进展。但有两种现象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
一是模仿过多。某一演员在某出戏里有个“哏”不错,许多同行演员唱这出戏时往往也都模仿。本是“抓哏”,结果几乎成了此戏的固定戏词了,观众都知道什么地方有个“哏”,听后自然就毫无反响了。例如《苏三起解》的“非但没有儿子,把个孙子也给耽误了”(崇公道),《龙凤呈祥》里的“他不是荆州来的,他是非洲来的,他不大方”(乔福),以及刘备的“你怎么唱起来了”等。
一是忽略剧情和人物感情。《三娘教子》中的娃娃生倚哥无情顶撞三娘之后,三娘以大段二黄唱腔向薛保倾诉衷情,可谓痛彻心扉,乃至到了“割断了机头两开销”的程度。薛保跪地解劝三娘的“二黄”也唱得十分感人。可是当薛保指责倚哥说“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时,倚哥竟然说:“你们俩唱了半天,怎么是我的不是了?”这个“哏”抓得非常不是地方,与舞台上呈现出的氛围以及人物的感情十分不协调,观众恐怕也笑不出来。
笔者听戏80余载,并有经常浏览与京剧相关的著述报刊的习惯,凡高水平的“抓哏”,可以说是终生不忘。下面列出三个我认为堪称“空前绝后”的抓哏。
前辈武生名家俞菊生脾气暴躁,与人言语不和,动辄拳脚相加,故人送绰号“俞毛包”。一次他(饰黄天霸)与前辈武丑名家王长林(饰朱光祖)合演《连环套》。朱光祖盗取黄天霸的单刀腰牌,夜入连环套,插刀盗钩,以为次日比武作一番准备,不意竟被同样脾气暴躁的黄天霸所误解,认为朱光祖图谋不轨。经计全解释说明,黄天霸才向朱光祖赔礼。这里朱劝黄的原词是“往后你这官儿老爷的脾气,可得改改吧!”王长林临时改为“往后您这毛包脾气,可得改改吧!”这个“哏”真是妙语双关,既符合剧情,又规劝了生活中的“俞毛包”。
前辈武丑名家慈瑞泉(饰教师爷)陪年轻的谭富英(饰萧恩)演《打渔杀家》,萧恩拦住教师爷,要打他三拳头才放他过去,这时慈瑞泉抓哏道:“我挨过你们三辈的打了,上手吧爷们儿!”因为他陪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祖孙三代都唱过这出戏。教师爷只会些花拳绣腿,武艺与萧恩有天壤之别,这折戏的开打实为玩笑式的开打,再加上这个哏逗得观众大笑,整个气氛和谐一致,与前述《三娘教子》的情况完全不同。也有资料说陪谭氏祖孙三代演此戏的是王长林,不是慈瑞泉。抑或慈、王二人都演过?望知情者正之。
最后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个亲身经历。上世纪40年代大约我八九岁时,曾看过于连泉(艺名筱翠花)、尚小云两位大师演出的《梅玉配》。剧中贾松龄先生扮演的店主黄婆为成全苏玉莲小姐与徐廷梅见面,假扮送花人进入苏府。她打开花盒向小姐介绍各种头花,谁也想不到她最后来了一句“小姐您瞧,这儿还有朵小翠花”,台下一片掌声和笑声。在我听过的抓哏中,可谓无出其右者,故时隔80年仍记忆犹新。我阅读过的各种资料中,未见过有此记载,特贡献之。我敢大胆推测,当前80岁以下的专业京剧演员可能少有人看过他们老三位的这出戏,最近在网上看了马玉琪、温如华、寇春华的《梅玉配》,剧中改为黄婆为给苏老爷子办八十冥寿帮忙而入苏府,送花的情节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