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声”名鹊起 主旋律“声”入人心 ——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广播剧扫描
随着5G时代到来、知识付费兴起,众多新技术、新应用在视听领域陆续落地,“耳朵经济”迎来发展新风口。广播剧创作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路投入创作,一批优秀作品集中涌现。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广播剧最能代表近两年创作成绩。《中国北斗》《黑色沃土》《信念树》《有事找彪哥》《守望黄河口》《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南海榕》《回家》……这八部作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振兴等多元视角切入,在声音艺术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影视化手法,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气象,探索音视频相结合的传播途径,为精品广播剧创作指明方向。
倾听时代“心跳”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广播剧制作周期短,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快速反应。所以,现实题材在广播剧的创作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尤其近两年,体现时代高度、描绘时代气象,成为广播剧创作主流。从黑土地到黄河入海口,从红色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海之滨,从谋将来永远幸福的革命者到普通的人民调解员,八部获奖作品囊括了新时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古老与时尚、传承与创新。
找到独特价值,发现新视角是广播剧的制胜法宝。今天,我们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征程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创作宝藏。黑土地被形象地比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色沃土》就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创新实践为题展开叙事。《守望黄河口》故事从一只意外受伤的东方白鹳开始,讲述黄河口人为生态保护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而东方白鹳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回家》聚焦中国大熊猫,讲述科学家们经过努力实现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的梦想。三部剧不约而同地选中了具有中国特色、不同物态的“大熊猫”题材,从横向的空间概念出发,解读新时代中国不同地域的新风貌、新奋斗、新精神。
多主题的融合呈现在广播剧创作中也非常突出。《信念树》的故事跨越80多年,对红色基因的探寻与新时代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多线并举。《南海榕》以榕树作为象征,将党中央的运筹帷幄、特区创业者的改革实践、前海大开发的壮丽景象、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的风雨历程融入故事讲述之中。这种多主题相互交织、互为映照的方式,以纵向的历史时间概念架构起宏阔的中国发展图景。
抒发人民“心声”
将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是近年广播剧创作又一个突出特点。广播剧《有事找彪哥》以辽宁阜新市阜蒙县司法局副局长张彪为人物原型,塑造了一个走千家、进万户,行程30多万公里,累计办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案件3800余件的优秀基层司法干部形象。还有松辽平原上的种粮大户梁满仓,黄河口生态保护区保护站站长唐云朵……这些主人公大多是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着的普通人。他们追梦圆梦的故事通过诸如“新技术只要年轻人信,就有前途”“黑土地越来越薄,能闭起眼不看,还能不端起饭碗吃饭?”等个性化、生活化的家常话语讲述出来,赋予了作品更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还有些作品虽然以英雄为主人公,却着力将英雄还原成普通人,润物无声地传播主流价值。如《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中国北斗》在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一次次生死抉择、一场场惊心动魄中,分别还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和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北斗人的奋斗历程。两部作品在大开大合的历史讲述中,穿插诸如张太雷教妻子识字等细腻情节丰富人物血肉,使英雄以身报国、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更具亲切感和感染力。
展现时间跨度大的宏大主题往往人物众多,如何取舍是难题。《南海榕》创作团队经过三年走访、调研和策划,找到了历史传承、时代精神、人民心声的最大公约数。剧中以四川口音演播、饱含为民情怀的邓小平形象先声夺人,与此同时辅以一支建筑工程队、一个参加特区建设的工程兵连队和有志投资内地企业的港商会聚成特区“拓荒牛”群像,共同绘就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不管是普通人,还是英雄,无论是个体,还是群像,这些广播剧中的人物都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拼搏的奋斗者。以这些人物为主要角色,使广播剧的每一个场景都跃动为“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生动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
秉持创新“心意”
运用不同呈现方式、传播形态融合创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内容矩阵和传播格局,加速作品在注意力稀缺时代出圈,也是新时代广播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有事找彪哥》让故事原型张彪本人本色出演,取得了既强化真实感、生活化,又充分展现人物性格魅力的艺术效果,使“彪哥”品牌更加彰显。《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录制时采用“广播剧+视频”的手法,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全角度”的全新体验。在表现张太雷牺牲的场景时,导演还借鉴电影语言的镜头感,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义与儿女情长的爱意融入一次心理闪回和时空对话,最后以“谋将来永远幸福”点题,情景交融、震撼心灵。
声音引发的空间幻觉的深度,是画面所达不到的。尤其是听剧时,心理感知容易受到音乐等声音元素的影响,从而使听众获得穿越时空的体验。《守望黄河口》在送别为救人被湿地沼泽吞没的保护区志愿者田大爷时,孙女田安澜唱起爷爷生前最喜欢的歌《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词,倾注了田爷爷的毕生梦想:让家乡恢复“波浪宽”的样子,让下游的黄河岸边也能飘出稻花香,使观众获得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沉浸感。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善于融会贯通、跨界探索。如《南海榕》借用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多个主题、多样场景,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幅可以边走边看的长卷轴前。《回家》描写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科学家在熊猫合作研究中的浓厚情谊,以“双关”的文学修辞手法赋予了“回家”更丰富的内涵。这些文质兼美的艺术表达,使广播剧获得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滋养,从而使创作生产获得了更加充沛的活力。
今天,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水引入当代,如何以健康、向上、精湛、有力的作品凝聚人心,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创造美好生活的蓬勃力量,成为广播剧创作者们正在实践的重大课题。我们唯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挥洒创新创造的激情、付出辛勤耕耘的汗水,才能推出更多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精品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王 莹,系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秘书长)
- 讲好中国故事 书写时代精神[2023-02-08]
- 传承浩然正气 倍增前行信心[2023-02-07]
- 胸怀“国之大者”,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2023-01-11]
- 关于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公示的公告[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