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影响的焦虑:世界文学视野中的青年翻译家们
来源:现代快报 | 王凡 张垚仟  2023年03月20日08:31
关键词:翻译 世界文学

3 月 18 日下午,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多位青年译者、作家线下线上同时参会,就 " 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 " 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2021 年,译林出版社与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及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 " 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 ",旨在推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参与世界文学交流,开展基于世界文学视野的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促进中国原创文学的国内外推广传播。李敬泽、丁帆、朱晓进、陈众议、毕飞宇、邱华栋、何向阳、佘江涛等八位专家学者组成 " 中心学术委员会 "。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应运而生。

翻译自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佛典翻译丰富了中文词汇和思维;近代,以严复为代表的翻译家,掀起了理论乃至社会的革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先锋文学深刻影响了马原、苏童等一代作家。当下,外文原著越来越容易获取," 机翻 " 唾手可得,青年译者们如何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如何看待翻译与译者的使命和责任?…… 青年翻译家们发来种种提问与回音,构建了生动的文学现场。

活动现场

翻译作为一种视野和方法,怎样影响了中文世界

面对在场的青年翻译家们,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回忆起翻译如何改变了他的生命历程。" 不夸张地说,我的整个精神世界绝大部分内容是译林出版社提供给我的,是翻译提供给我的。" 他说,一个出版社可能不知道为读者的一生带去了什么,但是他却清楚地知道 " 我的变化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 "。翻译文学将关于人、活着、内心、生命等问题送到他的面前," 一个乡村少年也就是在这些问题面前成长的,尽可能让自己活得更好、更合理、更文明。"

" 有了国语的文学才有文学的国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对论坛主题作出题解,他认为,当下的文学史并没有将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影响作为重要线索来研究,胡适、鲁迅等作家的作品文本为白话文树立了典范,但他们同时也是翻译家,自五四以来,翻译文学也在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卡夫卡《变形记》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我们汉语的文学是什么样子?" 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以 " 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 " 为主题,就是回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思考翻译文学对于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的创作的影响,回应并总结、传承并光大这一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两位的发言引发了与会青年翻译家们的回应。作家、译者默音提及了翻译武田百合子如何开拓了她的创作理念;作家、译者黄昱宁谈到外国文学启发了她小说应该具有强烈的虚构意识;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婧分享了受益于外国文学的译作,研究翻译家的文学创作活动的体会;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感慨,通过翻译,他认识了一批同样热爱文学的从业者,并共同结成文学的网络;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英语译者叶子分享了最近阅读的一本回忆录《末页》,其中谈到沃尔夫夫妇如何创办了出版公司 " 万神殿图书 ",并在大西洋两岸的文学流动中影响了战后西方的社会,以此致敬出版社与译者。

如何带来更好的翻译文本仍需探讨和研究

1898 年,严复在《天演论》的 " 译例言 " 中提出 " 信、达、雅 " 翻译标准理论。一个多世纪过去,与会青年翻译家们提出,一些基础翻译问题至今仍值得探讨和研究,更核心的问题是,今天的译者如何带来更好的翻译文本。

复旦大学英语系讲师、译者朱绩崧收到同行寄来的翻译作品之后,偶尔会与原著对照着看,其中甚至有很多有悖于原文的翻译错误。他认为,现在讨论文学翻译问题时,核心的问题依旧是 " 信 ",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翻译能成为中国翻译历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原因之一就在于译者对于佛教经典有了充分的理解," 希望译者能够充分地理解原文,以简洁的汉语传达作者本来的意思 "。

东南大学英语系教授、译者韦清琦提出,作为江苏或者中国的译者,翻译行为理应有地方地理以及历史精神的印记和支撑,应该基于中国的文化历史背景进行翻译。2019 年,南京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 " 世界文学之都 ",韦清琦认为这个译名虽然很好,但英文原文使用的是 "city" 意为 " 城市 ",在他看来,南京的文学品格是谦逊且虚怀若谷的,自称为 " 都 " 带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单一性,因此,他认为更好的译文应该是 " 世界文学城市 "。

当我们回望清末民初的翻译家在现代汉语方面创造性的工作时,也不能忽略,当下学科设置的泾渭分明也可能造成译者在汉语语言使用方面的遗憾,而一位好的译者一定是优秀的母语使用者。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译者李双志认为,翻译就像一种出入于不同语言的修炼,译者需要克服当下不同语言学科之间的断裂实现再度融合,从优秀的汉语文学当中获得滋养。

南京大学西语系副教授、译者张伟劼也有同感。在他看来,翻译的过程也是不断逼着自己重新学习汉语的过程。他在对中文 " 查漏补缺 " 的过程中,发现方言其实代表了汉语的另一种可能,在他翻译的某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墨西哥地区的方言,为了准确表达这种文本特色,他会借鉴中国某些地区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表达来进行翻译。同时借由这种了解其他地区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的翻译,他也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为什么要了解外国文化,因为‘知彼’才能‘知己’,了解外国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实 "。

面对 " 机翻 ",译者何去何从?

最近,chatGPT 对文学创作的冲击成为讨论热点,而 DEEPL、谷歌翻译等早已影响了人们获取翻译的方式。当 " 机翻 " 触手可及,译者是否还有不可替代性?这一话题也引起了青年翻译家们的热议。

" 文学翻译最难解决的其实是选择问题,译者需要综合语法结构、上下文含义、信息配比、表达效果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译文。面对这种平衡的选择、面对修辞、面对文化障碍,人类常常也是非常无奈的。" 作家、译者黄昱宁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看到机器人的优势,她同时以萨莉 · 鲁尼的小说《正常人》和《聊天记录》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为例,说明新技术对文学产生的更深层的冲击,其实是互联网化的世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文本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变得更加简单化。

作家、英语译者于是也从这些年翻译的文本中发现了简单化和扁平化的趋势," 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受到新媒体和科技的影响,文本变得简单化,作者渴望被翻译,甚至渴望被机翻。" 这种简单化和扁平化的趋势表现在读者对于长句的拒斥,也表现在国外的科幻小说被翻译成中文后,与中文科幻小说的差异越来越小。

对于这一趋势,作家小白也表示认同," 无论是中国文献或者是西方文献,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翻译,已缺乏多层次的复杂度。这也是对我们创作者提出的挑战,如何保住文学的复杂性,保住文本复杂的意向意图,这就是文学和翻译领域还需要人类工作者存在的理由。"

青年翻译家们一致认为,讨论人类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或者说不可替代性,归根到底还是人类的问题,是作者世界观、文学观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问题。

青年翻译家的使命与责任,创造新的汉语文学

北京大学西葡意语系副教授、译者范晔翻译的小说《三只忧伤的老虎》在 2021 年出版时,一度引发文学界关注。这本书是古巴作家因凡特的代表作,拉美 " 文学爆炸 " 风潮中最独特、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之一,文本充满了语言游戏、文体实验、文本互动。在小说中的某一章节中,作者甚至戏仿了七位古巴作家的写法来书写同一个事件,范晔坦言,自己在翻译这一章节时尝试了很多方式,但结果并不太如人意。他也由此产生困惑:面对前辈西语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带来的 " 影响的焦虑 ",自己的翻译能否起到类似的功用,还是成为了一种 " 自娱自乐 "?

" 在引进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编辑或译者都承担了策展人的角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译者许小凡认为,译介世界文学依然能够为中文提供新的文学语言和美学经验,但重点在于选择译介怎样的文学来影响中文," 当下英语世界的文学题材或内容单一,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聚焦于中产阶层或学院生活,而拉美世界的文学则更具活力。我们的文学品味和文学引进需要避免这种陷阱。"

" 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没有给历史创造新的东西、没有提供新的美学经验,后来人会说我们这一代人空空如也,是被浪费掉的一代。文化是一代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都是链条上极其紧密的一环,无论是语言还是想想都会构成创造的一部分。有这样的主体意识之后,才能结成一张紧密的网,真正创造新的语言,创造新的汉语文学。"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研究员岳雯在做学术总结时说。

诚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晓进在论坛致辞中所言,现代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文学翻译是分不开的,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当中,文学翻译体现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在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翻译家们应该聚焦于探讨如何通过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双向译介,进一步做好世界文学的翻译工作,把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介绍进来,同时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语工作,将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家作品推荐出去,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资源,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波助澜。

本次论坛由译林出版社和南京师范大学主办。这是国内出版界首次聚焦青年文学翻译家的论坛,代表国内出版界对青年翻译家的成长的关注和支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分别致辞、讲话。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主持了论坛。

与会人员合影

(顾炜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