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艺术构思与表达之新实现新主流电影的探索 ——电影《满江红》专家研讨会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3年03月20日08:21
关键词:《满江红》

 

近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发布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春节档电影观众总体满意度得分87.1分,同比增长1.8分。其中,由陈宇、张艺谋编剧,张艺谋导演的古装题材电影《满江红》以88.4分位居首位,在历史调查中的所有397部影片中位列第6。该片在快节奏、强反转的悬疑故事中适当融入喜剧元素,传递家国情怀,以45亿票房获得了市场认可,并再度引发了业内外对中国主流电影题材类型多样化的创作方向及如何进一步走好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注与思考。3月6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中国电影报》社承办,《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学术支持的《满江红》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影片主创代表与业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片的艺术特色、创作得失,从影片的主题、叙事、价值观传达和表演、视听技术及个性风格的呈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一、“新主流”向历史题材的探索。“电影《满江红》所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岳飞《满江红》的词意一脉相承,影片用艺术的方式给历史做注释,是一种创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从该片艺术构思与表达上的探索肯定了主创团队将“历史‘悬疑’问题以电影艺术手法进行解读”的创新。“《满江红》的爱国主义主题满足了当下主流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情感需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从观众的价值期待出发分析了影片获得大众认可的根本原因。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深表赞同,在他看来,电影《满江红》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基于当代视角再度诠释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等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方向。

“我们希望能创作一部真正吸引观众、表达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主流电影。”编剧陈宇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主流电影创作的思考,认为这是一种“蕴含宏大的民族情怀,真正从观众视角出发,不断审视创作的基本脉络和基本原则的创作”。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回顾新世纪20年来中国主流电影的创作走向,提出该片从题材拓展的角度实现了新主流电影对历史的健康想象,以气壮山河的正能量实现了其面向青年观众的一次再出发。《文艺报》编审、北京评协视听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评价道,“电影《满江红》打破了观众对于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固有认知,跳脱出个人英雄主义或集体英雄主义的叙事框架,以超越时空的爱国诗词点燃了观众内心的爱国热情”。

二、“高概念叙事”的极致化表现。“高密度情节的不断反转,大量打破时间发展顺序的时空转换式叙事等,适合了当下观众对‘新叙事’的观看需求。”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叙事的成功是电影《满江红》的最大成功。在侯克明看来,这种“新叙事”的创作取向也是近年来不少市场表现较好的头部电影的共同特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该片通过“反转艺术”使剧情的峰回路转和人物命运的生死抉择跌宕起伏,使影片在不断反转中让观众产生了出乎预料的新奇和兴奋感,进而激发了他们梳理剧情、回溯故事的冲动与反思,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了影片的二度创作中去。

“影片将复杂叙事运用到极致,让观众体验到强烈的‘烧脑’快感,从中亦充分彰显了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观众能从影片中发现很多张艺谋经典电影的美学元素与创作手法,这也成为该片艺术品质的重要保障。”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说。在陈旭光看来,新世纪一度成为理论界热点的“高概念叙事”曾被“误解”为一种视听造型的“奇观”表现在不少以大制作为标准的“大片”生产中,而《满江红》的“回归”则让“高概念叙事”重新回到剧作本身,影片以明快清晰的线索和节奏快速推进,讲述了一个环环相扣、目标明确的故事,“从某种角度讲,体现了类型电影的精髓”。

三、类型化叙事的融合与拓展。总结电影《满江红》在类型叙事方面的成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认为,该片恰到好处地让悲剧与喜剧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融合共生,在弥合历史片与古装片之间的类型界限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电影艺术》主编谭政也谈到,该片将喜剧特色嵌入由悬疑推动的叙事进程中,创新性地将多种元素融合在一个具有宏大的家国叙事、广泛的民族情怀的历史故事中,拓展了中国电影叙事的美学维度。正如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所说,《满江红》以类型的融合创新打破了单一类型电影的票房“天花板”。

“影片利用人物的‘错位’营造喜剧效果、推动剧情发展,前半部分占主导地位的喜剧元素与后半部分占主导的悬疑元素互相作用,通过对传统类型叙事的大胆突破与创新,最终完成了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叙事主旨。”赵卫防说。“一群人一起推理案发情节,不断‘过关’又不断重来,最后以身体、生命为代价寻找‘真相’。”陈旭光分析了影片剧情设置的“剧本杀”特点,认为其中蕴含着“青年向”的游戏思维,“不确定性”的传达亦使影片“影游融合”的特殊风格得到进一步彰显,由此受到了“游生代”青年观众的欢迎,也预示着新主流电影向新的创作样态发展的某种可能。

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对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思考也成为整场研讨会关注的焦点,电影如何在表现视听技术和编剧技巧特长的同时,让题材、人物、思想能够形成更好的贴合,以更艺术、有节制的表达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以对人物内心世界更丰厚的描写来获得更多的认同与感动,可能是中国电影未来仍需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