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香浸古建 激活城市文化记忆
来源:北京日报 | 左琳 陈雪稳  2023年04月04日08:05
关键词:实体书店 阅读

北京,全国书店最多的城市,拥有超过2100家实体书店,还有6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公共图书馆。你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书的痕迹,街侧、商场、校园、社区,以及得以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

这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老空间,曾经由于种种原因,或沉寂,或消失。而如今,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它们带着城市的风韵和时间的烙印,重新向公众开放。其中一部分与书香京城建设相结合,由书店和图书馆进驻,提供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探索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可能。

于是人们有机会在800多年前修筑的古塔下品读北京风貌,在名人故居中阅读休憩,在木构架的楼体中感受古旧书籍的魅力。书香的浸润,令文物建筑再度焕发生机,也激活了古都的文化记忆。

图为正阳书局进驻万松老人塔院落后,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形式免费对市民开放(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孙戉摄

古建迎来最契合的来客

走过北京西四南大街,人们很难忽视那座挺拔庄严的万松老人塔和环绕它的小院。这处始建于元代的古物,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很长一段时间,塔院外大门始终紧闭。十多年前,北京人崔勇也常常路过这里。他曾在不少历史文献中见过古塔,但每次经过,也都只能隔着院门瞧上一眼。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文物安全如何得到保障、文物如何被合理利用、又该如何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4年,北京就开始对文物活化利用进行探索,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恰在那一年,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提出了“阅读空间”概念——既能为市民读书学习提供优美的场所,也能为阅读活动落地基层提供保障。

书店进驻古建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将文物保护与实体书店结合起来的初次尝试,就这样开始了。

凭借出色的运营方案,2009年成立的正阳书局中标了万松老人塔活化利用项目。这家书店致力于北京历史文献保护开发及利用,初衷便是构建完整的“北京学”知识体系,让更多的人了解继而热爱并保护这座城市,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2014年4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正阳书局入驻万松老人塔院的时间。从这天起,这座古朴院落作为西城区第一个特色阅读空间向社会免费开放,而正阳书局的创办人,正是崔勇。

时隔近10年,崔勇还记得第一次踏入小院的心情:“很荣幸能够先睹为快,但更多的是对尘封多年的历史遗存文物的敬畏之心。”作为首个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活化的参与者,崔勇希望凭着自己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热情,用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更加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除了古塔,正阳书局还陈列着上万册与北京有关的藏书。从影像到地图、从档案到古籍,回溯过往3000多年,从不同时期、视野,更加深入系统地介绍北京,如同一个窗口,呈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滋养的灿烂文化,以实业之名参与文物保护事业。

书店开张后,一些已经搬走的老街坊,特意过来看看这个新的文化地标。在他们眼中,小院终于找到了最契合的来客。

名人故居变身百姓书苑

在北京,让古建重焕生机案例还有很多,椿树书苑代表着另外一种范式。它开在2008年复建的林白水故居中,是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这里作为椿树街道公共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和林白水烈士纪念馆向公众开放。2021年,西城区益联社区事务中心负责人张明磊接手了这家书苑。

接手后,张明磊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杂物全部清空,又重新设计了室内软装,将开裂的窗台和横梁修缮一新。小院曾经的主人林白水活跃于民国时期,为此,他们特意循着历史场景,找来墨绿色的丝绒桌布和带着绿色玻璃灯罩的台灯,装饰着阅读室中央横着的两张长桌,摆满文学、历史等书籍的书架将它们围住,读者步入其中,都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压低声音,投入书的世界。

小院被修葺一新,广受居民称赞。两年多来,这里开放了全市首个“党建书房”,陆续设立了人大代表之家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定期举办观影、讲座、阅读推广等公益活动,响应“全民阅读”的倡议,让大家爱上阅读。更重要的是,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隅安静阅读的角落。

这里最晚营业到21点,然而直到闭馆,仍有不少人落座阅读,日均客流量达三四十人。有的人特意下班之后过来学习,有的人几乎每天都在,周围是书页摩擦的沙沙声,窗外偶尔传来几声鸟啼,这让张明磊觉得,这份努力如此有意义。“我们要为来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大家在这个环境里更加舒心,爱上阅读。”

2022年10月,北京市提出,要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主题(专业)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十五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阅读需求。

“文物+”里探索新机遇

寒来暑往,文物建筑见证着时代与行业的变迁。

10年前,实体书店并不好过,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书店接连倒闭。但随着北京市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实体书店行业也渐渐回暖,并试图确立自身的定位。

由于政府免去了书店的房租,正阳书局节省下来的资金几乎全部用在升级转型——并非向“书店+咖啡”“书店+轻餐饮”等“书店+”模式转型,而是始终在文化产业守正创新,不断考虑如何在北京历史文化内容上进行深耕和升级转型。

立足于此,崔勇的心中还有太多想做的事情。

2018年,他开始涉足出版业,至今已发行十几种图书,有的书获得了北京市精品文化工程重点项目,有的书在各大电商平台销量领先。这些书的作者中,有海内外的学者,有关注北京历史文化的爱好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正阳书局的读者。他们的主题无一例外,都是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的研究和记忆。

崔勇还将部分作品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北京,读懂这座城市的内涵。他还邀请北京各所高校的留学生来到书局做志愿者,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服务这座城市,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优势,一起讲好北京故事。

除了以实体书店的形式,正阳书局还会以展览和新媒体等不同方式来呈现北京历史文化。

“这些年我们收集了很多北京城市中轴线珍贵的历史影像,不方便开架阅览,但我们会用科技手段打破文物空间的内容承载壁垒,让大家在有限的空间内欣赏更多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内容,为文物的活化赋能。”崔勇介绍。

崔勇的种种做法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十分契合。文件提到要让“文物+”这篇大文章效果彰显,特别是深入挖掘、阐释文物价值,推出一批影响力大、传播力广的北京文物主题出版物;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方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注重全过程和全媒体传播……

在正阳书局这里,这些正逐步推进落地。

有时,崔勇也会跟外国游客交流,他们常常带着惊讶的语气,感叹竟然会有这么多关于一座城市的书。“这也是我们非常自豪的。”崔勇说:“北京不仅有丰富的包括古代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最丰富、数量最庞大的城市记忆,这是国内外其他城市都不具备的。我会力所能及地通过数字化、出版、展览等方式,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