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期科学童话发展与创新的路上行走
自2004年起,我以自然、科学、生命与教育为主题,开始了历时20年的科学童话创作生涯。回顾走过的路,不仅有了科学童话小说四个书系,也在科学童话诗、科学童话剧、科学童话散文等方面进行了多向尝试,并对科学童话的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撰写了《科学童话审美初探》被收录科普专著《科普审美》中,为科学童话审美理论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做出了努力。
常有朋友问:你为什么选择颇有难度的科学童话作为主要创作方向呢?
这关乎于初心。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时代呼吁儿童文学与时俱进。特别是作为儿童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童话,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此,我曾在论文“浅议新时期科学童话的发展与创新”中做过思考,并认为除了原来常见的短篇科学童话,在长篇科学童话、易于网络传播的微科学童话、科普剧、乃至科学童话剧场和科普动漫产业等方面也需要长足的发展,且将成为少年儿童喜爱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少儿时期是给孩子打精神质地的关键年龄段,也是孩子阅读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科学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文艺的一种重要形式,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所以,我一直尝试科学童话发展与创新,探索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在写作篇幅上、在文体形式上,在人文蕴含上等方面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创作让我的科学童话作品逐渐形成了四个特色书系,分别是:科学童话系列、纪实性童话系列、绿色神话系列和科幻童话系列。再次,我愿意与各位业界的朋友分享一下创作心得、创作思路和特点,并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PART-01 科学童话系列
这个系列主要作品有长篇科学童话“酷蚁安特儿”系列、“叽哩咕南海探秘”、“圣甲小郎”等。
“酷蚁安特儿”系列是我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长篇科学童话。全书八册几十万字。讲述的是一只小蚂蚁安特儿从出生、成长、历险,直到成为蚁后,带领家族走出危机,走向繁荣的故事。
为什么给小学生写这么长的大书呢?
因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他们需要内涵更加丰富、故事更有趣味的作品。在大量引进的外国儿童读物中,不乏《哈利波特》这样的超长篇小说。这说明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没问题。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写出让孩子喜欢的长篇。
其次,进入21世纪,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且有品牌后延性的文学原创。长篇科学童话是打造少儿科普动漫品牌的基础,我想,也许我们可以试着打造一个属于中国孩子的科普动漫品牌,让这个品牌承载着更多的少儿教育责任,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我选择了给孩子们写大部头的书,想让内容尽量丰富,最好有与小学生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优秀品质的传递,以及人与自然的思考,并希望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和未来成长有好的影响。
科学童话不好写,是因为其写作的方式与一般童话不同,或者说,科学文艺的创作是有别于一般文艺作品,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不能先有故事,而后往里面安装知识;而是首先要研读有关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再研究受众群的特点和需求,最后才是如何根据掌握的资料构思故事。
所以,写作前,我首先研究了小学生的自然与科学课本,选择了蚂蚁题材;然后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对蚂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个过程不仅让我获取了丰富系统的知识,还熟悉了一个原来以为了解,实际上非常陌生的微型动物世界。蚂蚁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存智慧、蚁生哲学等令我感到震撼,也开始了深度思考。我常想“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这个想法成为我创作的视角,后来还写成一部同名长篇散文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本书获得了中国动物学会、著名蚂蚁学专家周善义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北京科委科普专项资助。我的体会是:对于科学童话创作,深度思考非常重要。不能因为是给孩子看的就理解为浅显,而是要把艰涩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讲得明白又有趣。科普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深入,才能浅出,然后才能讲好故事,设计的情节也才能更符合情与理。
“酷蚁安特儿”从酝酿构思到完善整个书系《酷蚁安特儿总动员》,前后历时近10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我一起给灾区的孩子捐赠了10万册《酷蚁安特儿历险记》,孩子们写了5万多份的读后感,部分读后感和作品一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由北京史家小学分校作为校园剧搬上舞台;2018年,儿童剧《酷蚁安特儿》参加“欢动北京”艺术展演获金奖。2021年《酷蚁安特儿》音频在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上线,已有600多万的点击量。目前,正根据小学生的需求改版为16册的注音版《不平凡的酷蚁安特儿》。这套作品受到众多小读者的欢迎,不断再版并获奖,说明当初的创作思路是对的。
“叽哩咕南海探秘”系列是一个关于水下考古的命题作文,也我对科学童话的创作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延伸的一次尝试。
水下考古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具有深远的人文背景和很高的科技含量。
我是首次领衔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团队,除了负责第一册《探秘“南海一号”》的创作,为保证整个书系人文定位、人物设计、内容和风格的一致性,要做大量的前期策划工作,包括博览相关知识、列出知识线,设计人物小传,写出样张等。我希望这套作品不仅能写出中国南海水下沉船考古的重大成果,写出水下考古中的科学技术,还能以此为基点,映射出丝绸史、航海史、造船史、茶叶史、瓷器史、香药史、印刷火药等历史知识,展现出一个千年大航海的壮观画卷。
这非常考验团队的创作功力。
由于整个团队由儿童文学获奖者组成,有着比较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和写作功力,使得书系顺利完成。在中国科普作协的支持下,2021年“叽哩咕南海探秘”5册套书由山东美术出版社推出。该作品入选了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2022年1月获第四届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科普出版物类一等奖,入选“2021年外文出版物和文创产品采购名单”,2022年读书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的原创科普图书书单,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并输出了英文、韩文、阿拉伯文等8个语种版权。
这次实践的体会是:对于科普来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今后的科学童话题材可以在历史、心理学、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多一些尝试。
PART-02 纪实性童话系列
这个系列的特点是:知识是准确的,奇迹是真实发生的,而故事情节允许在不违背逻辑的前提下虚构。主要作品有《我叫猪坚强》《神奇的鸟叔叔》《垃圾狗和鞋底鼠王》《大杜鹃育儿记》等。
《我叫猪坚强》讲述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只被埋在废墟中36天坚强活下来的猪的故事。其中有地震前的种种自然现象,猪坚强能活下来的科学原理,面对灾难时坚强精神对生命极限的作用,以及对坚强精神的溯源等。这部作品曾连续5次再版,并获得山东省政府的泰山文艺奖。《神奇的鸟叔叔》《大杜鹃育儿记》则以全国“爱鸟大使”闫福兴的童年为原型,讲述了小主公阿兴和小鸟之间的故事。比如《大杜鹃育儿记》讲的是阿兴不理解大杜鹃将卵寄生在其他鸟巢里的行为,千方百计赶走这个“坏鸟”;后来,他终于理解了大杜鹃的自然习性,但大杜鹃却再也没有回来。这个故事不仅让小读者知道了大杜鹃寄子的秘密,也明白了不要用人类的好恶随意评判一个物种的好与坏。爱护自然,尊重生命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本书曾获得“上海好童书”奖,并于2023年初再次重印。
《垃圾狗和鞋底鼠王》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了一只被收留的垃圾狗骄骄报答主人的故事。书中的猫怕老鼠,狗兢兢业业捉老鼠的情节,非常童话,却是真实写照。书中对这种特殊现象做出了科学性探讨。很多孩子喜欢这部作品,认为是我的作品中最感人的一部童话。因为真实而感动,也体现在科学童话上,这是我原来没想到的。这样的反馈,让我在原来如何解决因科学性影响了童话幻想力的纠结中解脱出来,并以科学童话的自然美、逻辑美写入《科学童话审美初探》一文中。
PART-03 绿色神话系列
绿色神话顾名思义就是主题是绿色的,而文体是神话。这是我对中国儿童文学文化寻根的一次触碰。代表作是《骑龙鱼的水娃》。
这是一部3册套书,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通过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了水家族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其中的主要人物大多取自自然,比如水娃一家,风妞、邪风婆、洪水老怪、毒火魔等,并融入了中国水文化和山海经人物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水娃的小龙鱼,水爷爷的玄龟,风妞的寓鸟、帮助水娃的帝江等,都取自山海经;水木土金火五娃合练奇功,传达的是生态平衡的理念;“上善如水”“水有四德”等水文化则体现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天神和各路大仙的出现,则是神话必备的元素,只是对天界的写照增加了童趣。比如“糊涂的天神”本身是个好神,却误判了水妈妈一案。水娃和风妞大闹天庭,天神没有严加责罚,而是知错就改。司水大仙暗中保护水娃,助其降妖伏魔,代表了正义等。有的孩子说这套书比哈利波特好看。我想,中国传统文化是渗透在孩子血液里的,他们不拒绝吃西餐,但也适应家常菜。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做好“家常菜”。该作品曾获得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一等奖。
PART-04 科幻童话书系
科幻童话是将科学童话和科幻元素相融合的一种尝试,是我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系列。现共有四册。
科学童话的特点是用童话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或理念,而科幻童话则是将科学幻想和童话的艺术想象相结合,交织出一种兼具科普和科幻元素的新童话。
近些年,随着科幻的不断繁荣,科学童话能不能与时俱进,从原来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成为具有科学幻想张力的形式呢?
这个想法从2011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来自宇宙的水精灵》有了尝试。这是一个关于中学生举办科普剧大赛的现实校园故事,却在其中设计了水精灵天一这个人物。它来自宇宙,承载着向宇宙传递地球信息的任务。它带领孩子们穿越古今,行走大运河,领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引导孩子们不要为了名次而参赛,要真正做到珍爱生命之水。这样的幻想元素还带有明显的童话色彩,虽然从科学逻辑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水精灵和孩子之间的交流缺乏科学性桥接。这部书的写作还是科学童话模式,只是想融入科幻元素而已。
2012年出版的《永远的月亮岛》(再版为《北极有个月亮岛》),则有了科幻的主动意识和设计。在北极格陵兰岛一角,贪婪的商人艾伦.唐建了一座北极动物城堡,想利用展演发财。一日,城堡内来了一个大冰坨,里面是来自远古的猛犸“好梦”。好梦被复活后,也唤醒了北极动物向往大自然的梦想,在孩子们的帮助下,一起逃离。被冰封的猛犸好梦的复活,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这里不仅体现了科幻的科学性,也让科幻人物成为故事的主体,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2018年由福建少儿出版社推出的《我想住进一粒尘埃》多了一些人文思考和幻想性。这是一个小学生于哣通过一段奇幻经历幡然醒悟的故事。家境富裕的于哣从小不省心,小学还没毕业已两次转学,因奇遇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女孩儿微儿,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随心国。在那里,于哣遇上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事,也明白了许许多多原来不明白的道理。于哣一再违规,终于失去留在随心国的机会。其实,那颗让于哣无限神往的星球,不过是他房间里的一粒尘埃。这部作品不仅有了科幻童话的显著特点,也多了些哲理性思考和寓言味道。像“会哭泣的花朵”“用心做钥匙的门”“想出来的病”等章节的内容,有了关于脑科学的想象。该作品获得2019年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奖”。
2020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底有个糖方岛》,是以显著的科幻写作方式和对未来高科技的想象,融入了大量童话元素,成为一部科幻童话作品的。这是我作为中国科普作协海洋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关于海洋题材的又一次创作。讲述的是小学生鲍迪跟随叔叔柯可博士探索海洋秘密的故事。其中神秘的矮人国、会飞的白暨豚,会说话的动物等童话情节,以及量子纠缠、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质能转换、进化选择,反物质动力等诸多科技幻想元素,特别是关注人类未来的主题,使得这部作品比原来的作具有更强的科幻特征和人文寓意。该作品获2020年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科普出版物类一等奖。
童话和科幻是非常具幻想特征的两种文体。而科幻和童话的结合是一个非常难以驾驭的交叉点,如何打通科学幻想和童话之间的通道,让这些元素融合得合情合理且不违背科学逻辑,是关键难点,也恰恰是科幻童话的关键特征。通过这些实践,已逐渐形成了科幻童话的初步理论,并作为一个科普创作专题讲座走进校园。
20年来,我在探索科学童话小说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尝试了科学童话其他文体的创作,比如科学童话小品文、科学童话诗、科学童话散文以及科学童话剧等。科学童话诗《你的亲密朋友,水》通过人与水的对话,传递了“珍爱生命之水”的理念,曾入选科普社举办的“四号地铁诗歌坊”科学诗征集前10名;散文《梦醉花乡》则通过梦幻的手法,让作者与牡丹名花小仙子们相遇,介绍了牡丹的主要色系品种。由原著改编的校园剧《酷蚁安特儿》《我叫猪坚强》由小学生搬上舞台,大型科普剧《永远的月亮岛》发表在《科普创作》上,让科学童话原创的多媒体化往前走了一步。
科学童话是一种非常有张力的文体。时代呼唤儿童文学创新,也督促科学童话不断发展。如何为孩子们写出更多好看有营养的作品,成了每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和科普作家所面对的课题。既然是探索,就难免会有不足。在此,对一直支持我创作实践的中国科普作协、北京科协和科普作协、山东作家协会、山东科协和科普作协,以及关注鼓励我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希望各方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在有限的生命里,还能为孩子们写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
祝科学童话这个大花园不断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2023年3月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