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柳未未:我想致敬在沙漠里种树的孤勇者
来源:中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 | 柳未未  2023年04月07日10:05
关键词:《黄沙漫卷》

一开始动念想写这篇小说,是为前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治沙英雄石光银的事迹所感动。看着那张布满沟壑的脸,感佩之余又令我难以理解的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面对沙尘暴的反复捶打、戏弄,是什么支撑他和他们,在重复劳动中忍受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孤独与绝望?

日本小说家田山花袋说:“能够忍受绝望和悲愁的人才是勇者。顺从命运者,谓之勇者。”在这里,“顺从”当然不可仅从字面去理解,它更有“顺应”之义,是忍受,并努力克服。

“沙漠并不是坏的。”这是窦文涛在《铿铿行天下》中说过的一句话。

沙漠并不是坏的,它在生态体系中自有其积极作用。但“沙漠化”是人为犯下的错,是生态灾难,需要一代代的人去做些什么,以阻止沙漠化的扩大。我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位坚守在沙漠边缘,与风沙抗争数十年的治沙造林人秦根茂。在边疆广袤的沙漠边缘和戈壁荒滩,一代代像秦根茂那样的治沙人,在土地贫瘠、风沙肆虐的艰苦条件下,抛洒血汗,终其一生,和天斗,和野物斗,在孤绝的环境里创造着奇迹,打造出一道道天然屏障。我想要做的,便是通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让这一生态被更多人了解,让人们看到治沙人曾经经历、现在依然还在经历的一切。

植物蕴藏力量和生机,沙漠中有种常见的固沙植物叫沙拐枣,栽下一株,一旦扎根,它就会沿着地下水脉不断扩散。沙拐枣根系发达,可深至地下三米以下,水平根系可延伸至二三十米,沙拐枣花朵温柔,所以从外部很难想象一株沙拐枣常占有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面积。风沙天里,沙拐枣的生长速度甚至远超沙埋速度。小说的部分灵感取于沙拐枣这类沙漠植物的特性,将漫卷的黄沙和辛苦栽下的苗木拟人化,为充满韧性和忍耐力量的图腾——狼王——赋予了灵性,为孤身在恶劣的沙尘暴环境中与大自然苦苦搏斗的秦根茂打造了一个似乎并不孤独的“精神家园”,为千万的治沙造林人经受如此艰辛的挑战却从未轻言放弃的事业做了魔幻兼具实验性的注解。

那些被种下的树木,和栽种下它们的人一样,需要面对严寒酷暑,在沙尘暴的极端气候条件下艰难地生存。人和植物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小说里,我让秦根茂在极致的孤独中感知自然,感知力量,与树对话,让他代替我们以灵魂的姿态靠近自然,在勃然的生命力中接受心灵的慰藉。

在和我的老师聊到这篇小说时,老师不无遗憾地说,假如可以写成非虚构,当更具震撼性。这也是我自觉可惜的地方。假使有机会,我也愿意向着他们走近一步,用另一种方式去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