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字碗
“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小时在乡下老家,时常听到大人们闲聊时说到这句话。什么是金刚钻,什么是瓷器活,我始终不得要领,后来虽然大致晓得了这句话的涵义,但话中所说的金刚钻这一物件,却是上中学时才知道的。当时老师教到石墨和金刚石一节,用一把嵌有金刚石的玻璃刀在玻璃上轻轻一划,再用手稍微一扳,玻璃咔嚓一声脆响,从所划之处断裂开来,这才晓得金刚钻是什么。
那瓷器活呢?父亲说,最简单的瓷器活就是在碗盘杯子上錾字。这我就晓得了,打小起,我们先是用木碗木调羹吃饭,长大一些后,和大人一样,改用瓷碗竹筷子吃饭了。那时每个碗的内侧碗底,都錾有一个“杰”字或“湖”字,那是祖父和父亲名字里的一颗字。去到寨里人家或走亲戚时,他们的碗底也有一颗或两颗字。为什么要在碗底錾名字呢?小时候我曾问过父亲,他解释说,当下家家都困难,碗盏欠缺,大凡有好事时,寨里人家都会来借碗盏,或我们家有好事时,也会去别人家借碗盏,好事过后,去退碗盏时怕弄错主人,錾个字,就好清了。哦,这有点像界碑上的红漆字,宣示自己的主权。
不知为什么,小时我常想,等我长大后,新买的碗盏要全錾上“维”字。
我们老家地处山区,村民群聚而居,寨子多建在山脚,寨边是农田。说是群居,其实也散,单家独户较多。每遇哪家有红白喜事,一项重要的活计就是去借碗盏和桌子板凳。借碗盘杯筷时,一般由心细的妇女们去,多数人家的碗和杯子底部都錾了字,也好清退。桌子板凳由成年人背来背去,小孩子是不安排去做这事的,怕背着桌凳上坎下屋的,摔倒了麻烦。桌子是平时摆在堂屋神龛下的高大四方桌,借桌人钻到桌下,腰一弓,撑起桌子就出屋,扛桌人只能看见脚边的一点地方,又是泥土小路,没经验的话很容易摔倒。长板凳就好扛多了,三根或四根码起,上肩就扛走,有经验的人可以两边肩膀同时扛。一般人家的碗盏不多,顶多有一两桌,桌凳也一样,多是只有一张大四方桌配四条长板凳,平时不常用这桌凳,都是逢年过节时用于摆老人家用,就是在桌上摆好几个酒杯,筛上米酒,再把略煮熟的猪脑壳和公鸡摆上桌,烧钱纸、点上香,算是祭祀了祖先。这是过年时的做法,平时摆块刀头肉就可以了。过节气时如来客多,火铺坐不下,就在堂屋四方桌上摆一桌。
乡里的红白喜事,特别是白事,满寨人都来帮忙,占去了五六桌,加上客人,往往有二三十桌甚至更多。场地窄的人家,分班次开流水席,有一班开五桌六桌的,吃过三四班才把客人招待完,这就需要事先借齐碗盏和桌凳。为避免退错行头,多数人家的四方桌和长板凳背面,都用毛笔写上自家的名号。有不写名号的,就发生过退错行头的事。那年寨里有家接媳妇,退错了几根板凳,有一家的女人扛着板凳一家家上门,把人家的板凳看个遍,终于找到了自家的板凳。她把扛的板凳放在那户人家,把自家的板凳扛回,那户人家却哭笑不得:你扛来的这根板凳也不是我家的啊!哦,那你就再扛起去一家家辨认吧。如此反复,循环了三四家,板凳才得以各归原主。这事被寨里的人闲聊了多年,告诫退行头的人要认真仔细。碗盏倒是没有退错的,因为都錾上了张三李四的大名。
我还没有等到在碗盏上錾上自己的“维”字,就走出了山乡。
去年腊月,家族中有个长辈逝世,我回乡里去悼念,开客那天,我担心起碗盏桌凳来。母亲说现在不同了,一般人家都置办了五六桌的碗盏,还有置办了十来桌的,四方桌或圆桌也备有几张,一般四五桌客都够用,就不用借别家的行头了。像红白喜事要开十几桌的,只要借一两家的碗盏桌凳也就够了,分正屋堂屋内外几处摆放,各处的行头各处摆放收捡,互不掺杂,不管錾不錾字,也不会搞混淆了。以前遇有白事,寨里的亲戚喜欢邀请每家都陪去上祭,似乎队伍越大越有面子。现在政府号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不办,加上外出打工人员多,留在寨里的人少,那种大伙拢的场面不太时兴了。家族中人、平时要好之人,才邀陪去,酒席规模一般不大。遇家族多、亲戚多、朋友多的人家,如果自己的碗盏桌凳确实不够、人手也不够的话,可以请家政服务公司上门操办,桌凳碗盏都由他们带来。那种一家有事、满寨子都得安排相当一部分劳力采买、下厨、摆桌凳的事,已经发生了改变。
我想起来了,有些地方更是走在前头,在自然寨里修有合约食堂,桌凳、碗盏、灶台等所有行头配齐,平时可以聚会议事,一有红白事特别是白事,大家都齐聚这里,各司其职,锅碗瓢盆,有序奏响。
我这“维”字已经没必要錾到自家的碗盏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