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学表达 ——评长篇小说《王三街》
图尔贡·米吉提著、玉苏甫·艾沙译的长篇小说《王三街》,以真实人物王三及其养父王福才为创作原型,通过艺术再现阿克苏百年商业街——王三街的创始与发展,立体摹画王三街上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及跌宕起伏的命运悲欢,全方位展示了新疆各民族自古以来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故事。
王三街的发展历程,是新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程。小说既是百年老街的历史传奇,也是民族团结的时代缩影,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探求涵养民族团结的根脉与基因,彰显了作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对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三街是阿克苏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传统民俗商业街,而这一街名的主人公王三,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故事。这个生动鲜活的文学素材被作家图尔贡·米吉提深入挖掘,用维吾尔文的形式呈现出这一充满人间大爱的故事。作品一经出版即引起关注,并被列入《放歌天山》主题文学丛书,入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好写,而有着人物原型的历史题材小说更不好写,既要保证故事的史实性和准确性,也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在我看来,长篇小说《王三街》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作家在小说语言上很有文学天赋,叙述方式质朴自然,文字洒脱富有张力,诸多人生哲思蕴含其间,令人回味绵长。作家运用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把人物放在具体情境下的文化背景中,任其在符合历史真实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成长,使人物的生存环境、行为心理,有着清晰丰厚的特定历史内涵和感性形态,从而成功再现了自上世纪初以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情境,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且真实可信的艺术画卷。正是作家精心营造的艺术真实,以及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的重构与创造,使得王福才、王三等艺术形象具有了丰盈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小说是从王三的特殊身世开始的。王三的亲生父母是维吾尔族,家境败落几近一无所有,因为瘟疫相继染上重疾,临终时将未满周岁的儿子托付给邻居王福才。王福才是来自天津杨柳青赶大营的汉族商人,自己已经育有两个儿子,但他不负所托,与妻子把邻居家的儿子视为己出,并按照兄弟排行给其取名为“王三”。这足说明他们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儿子,实实在在把他当成自己的骨肉。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王三拥有与同龄孩子一样的快乐童年,他上私塾、学古诗、习书法,父母兄弟之爱从未缺失。在王夫人去世后,王福才带着王三及其两个哥哥要回天津,当时王三刚满10岁。临行前,王福才把自家的院落、客栈、土地及全部家当交给邻居库尔班·依那也提看管和打理。王三一家在天津生活了8年,其间王三从未中断学业,而且坚持学习中医,后来两位哥哥相继在当地成家,王三与父亲又辗转回到阿克苏。库尔班·依那也提也将王家的产业原封不动归还,王福才把其自主扩建的茶馆交给其经营。王三与父亲一起,在自家后院的土地上创建起了一个巴扎。这也正是“王三街”的缘起。经过苦心经营,巴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期间虽历经波折与磨难,但都一一成功化解。辛勤付出最终结出累累硕果,店铺商家逐步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王三街就这样做了起来,并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依托和纽带。
在新疆,汉族抚养少数民族孩子或少数民族抚养汉族孩子的故事有很多,而王三的故事更有其典型性和影响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王三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染,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王三在孩提时代就开始习学古诗文,即使在返回天津的路途上,父亲也不忘在马车上为他讲授《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岳母刺字》等民间故事。王三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既有营商头脑,又深谙中医之道,性格宽厚沉稳,为人诚实守信,乐于扶危济困。抗日战争期间,他率先为前线将士捐助银圆和药品,并利用自己的名望,发动阿克苏商户开展募捐活动,全力支援抗日救国运动。这些情节的捕捉与描述,让小说显得尤为深沉和厚重。
关于王三的爱情故事也是小说的精彩之笔。高大俊朗的王三不乏追求者,但他不为所动,却打破世俗观念,娶了让自己迷恋的女人提拉汗。提拉汗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因为不能生育被夫家抛弃。但王三看中的却是爱情。两人成婚后十分恩爱,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们又抱养了一儿一女。王三给两个孩子都起了汉族名字,以示不忘养父母的抚育之恩。
王三向来有情有义,他借着出差兰州的机会,冒着战火连天的风险,前往天津探望自己的两位兄长。可是因为战乱,大哥一家已移居香港。身为曲艺俱乐部老板的二哥因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日军残忍杀害。这无疑给了王三很大的震撼,在一定程度上也激起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小说还讲述了王三与曾任阿克苏专区教育局长林基路的短暂交往,以及林基路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为后来王三始终如一的爱国为民情怀打下了扎实根基。新疆和平解放后,王三身体力行拥护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主动将自己名下的部分商铺、土地和果园移交给新政府。一个人能被后人记住绝非偶然,他一定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王三不图名利,始终把知恩图报、乐善好施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所以一直以来深受各族群众的爱戴和敬仰。
在新疆,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团结都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也离不开。作家笔下的王三街就像一面镜子,是新疆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真实写照。今天的王三街,如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塔里木河,已经成为各民族之间相依相守的象征和缩影,成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符号,它记录着新疆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过去,也昭示着美好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