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更多原创科普精品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100部(套)作品榜上有名。这项一年一度的面向科普图书的评奖活动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开展13年,成为国内政府部门设立的层次高、延续性强、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好的重要科普奖项之一。评奖是对已有优秀成果的展示,也对当下和今后的科普创作提出新的要求,引领创作方向、激发创作活力、引导精品创作。进入新时代,需要一批又一批原创科普精品持续涌现。
近年来,我国原创科普作品创作总体呈现向好态势。科普作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曾提到,国内读者常常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最好的一批科学读物肯定是海外引进的、国外著名科学家或者科学作家创作的”。过去一段时间,引进图书常常占据各类科普读物排行榜前列,这一现象从科技部公布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可见一斑。2012年共有30部作品入选,其中9部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引进图书占三成。在今年公布的100部(套)获奖作品中,引进图书仅有6部(套),占比不足一成。10年间,获奖科普作品总量增多、引进作品占比大幅降低,这些都从侧面折射出原创科普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在今年公布的获奖名单中,一个突出亮点是多位院士专家参与科普精品创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强调“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提出“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新时代,科普创作队伍建设不仅需要数量的壮大,更需要具有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本次获奖作品中,多部(套)图书由院士专家独立或共同创作完成,如《医学的温度》《深海浅说》《“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6册)由韩启德、汪品先、陈颙3位院士分别撰写,《院士给孩子的地球生命课》(8册)由戎嘉余、周忠和两位院士共同完成;也有部分作品由院士牵头完成,如科普绘本《“小细菌大世界”丛书(揭秘人体菌群、走进双歧杆菌的世界)》(2册)由丛斌院士担任总主编,组织人体微生态与免疫调控研究领域专家完成,《科普中国书系·前沿科技》丛书(4册)由周琪、丁奎岭、陈佳洱等5位院士领衔创作。可以说,院士专家投身科普创作,从创作主体的层面发挥引领作用,有助于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普创作队伍,有助于推动我国原创科普精品由高原走向高峰。
作为一项高层次评奖活动,评选结果也从主题、内容等维度体现出方向引领。从创作主题来看,获奖作品兼顾了航空、航天、医学、海洋、天文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推出了一批聚焦“四个面向”,把握时代大势,“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科普佳作,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团队创作的《月背征途》梳理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里程碑事件,展示了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努力和标志性成果;《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围绕“双碳”这一高热度话题,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意义、内涵以及相关政策行动等内容;《量子信息简话:给所有人的新科技革命读本》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诠释了量子相关内容,使公众能较好地理解深奥的前沿科技。从创作内容来看,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突出科学精神引领,遴选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优秀作品。《“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8册)以精美图文的方式为科学家撰写传记,引领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星”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介绍了52位科学家的大成就和小故事,谱写了一曲“共和国科技成就的凯歌”“科学家精神的赞歌”;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寄托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传递出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的航天精神,也展示了科幻对激发青少年想象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独特作用。
- 国产科幻影视剧成为大众科普新方式 [2023-03-14]
- 航天原创科普绘本《向太空进发》出版[2023-02-02]
- 青少年科幻科普产业论坛圆满落幕[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