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八〇后”儿童文学作家的精神坐标
从业十五载,深耕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编辑出版的一线,有幸与老中青三代作家交流、合作,读他们的文字,出版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建立的深厚友谊更是令我受益一生,而“80后”这代作家与我同龄,彼此之间的交往更是自在自得,心意往往了然于心,这其中,于潇湉是我尤其心仪的一位。
初识潇湉,是在2017年的北京,她的长篇小说《鲸鱼是楼下的海》获得第二届青铜葵花小说奖,颁奖礼的间隙我俩加了微信,并促成了她下一部小说《那年冬天叫比姆》的出版。在《鲸鱼是楼下的海》里,于潇湉以堪称“烧脑”的故事线索,把当代校园生活和百年前的“一战”背景巧妙联结起来,青岛的建筑古迹、独特的海滨地域特色经其精雕细琢,呈现出宏大而精微的气象。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受到评委专家肯定的同时,“青岛”“海洋”这些关键词,也旗帜鲜明地进入于潇湉的创作谱系,成为她日后文学创作的精神底色;继续关注她的文学创作,我又分明感知到作为“80后”儿童文学作家,于潇湉那渴望创新和突破的“野心”与格局,她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试图更加贴近社会与人生的本真,奋力书写着关于个人、关于城市、乃至关于这个国家的新质。
“潇”代表春天的下雨天,“湉”则形容水流的平静清澈——于潇湉喜欢这样讲述自己名字的寓意。名字里盈满“水”,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父母长期从事海洋科研事业……耳濡目染之下,于潇湉的生活与创作注定与大海、与科学密不可分。她十分珍惜萦绕身边的生活素材,如何将大国重器的“重”和儿童文学的“轻”揉到一起,她始终有着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思考。2019年出版以“蛟龙号”为主题的长篇儿童小说《深蓝色的七千米》,创新性地将科普元素融于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实现了科学和文学的“破壁”,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2021年再次推出“雪龙号”主题小说《你在冰原》,到2022年“海洋科考”主题的书信体小说《海上飘来你的信》正式出版,“海洋主题”“硬核科普”“大国重器”已经成为于潇湉文学创作醒目的标识,她以独特视角践行着作家对主题写作的责任与担当,并以文学的方式传递科学之美,以科学的精神拓展文学的疆域。
虽早已谙熟主题写作的规律,然而再次提笔,于潇湉身上作为“80后”作家独有的“创新基因”再次涌动。她拓宽自己的视野,只身前往青海油田寻访、采风,为小读者带来了以儿童文学中鲜有关注石油工业领域的作品《冷湖上的拥抱》。儿童文学中的个人命运如何体现家国情怀?小人物如何在大时代中奋力搏击?少女孟海云最终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这正是于潇湉给出的完美答案。
《那年冬天叫比姆》是一部颇具生命意味和死亡意识的少年悬疑小说,通篇带着略显晦暗的通透的哲思。2022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出版了于潇湉生命主题小说《双橙迹》,这部以她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为蓝本创作的小说,更是把少女在面对病痛和死亡时的纠结与绝望、呐喊与释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评论家徐妍曾评价该作是“‘80后’儿童文学作家面对伤痛和灾变的集体反映,更是对这个时代里许多不为人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命运的呈现,拥有生命的温度和强度”。
于潇湉的儿童文学创作总是尊重孩子个体的心灵考验与成长,希望他们“并不因此就困在自己的境遇中,而是怀着好奇心,怀着天然的更纯净的爱,去碰触和回应大背景大时代给予的冲击力”。我相信,类似《那年冬天叫比姆》《双橙迹》这样叩问生命的作品,于潇湉还会一如既往地写下去,这些作品将和她出色的主题写作一起,构成全部作品独特而丰富的内核,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珍惜生活给我的素材,也倾听内心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