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华:儿童文学主题性写作的审美新质
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在朝向更为辽阔、更为繁复的经验敞开,在这方面主题性写作功不可没。很多以前没有被发掘的稀缺素材得以呈现,作品中大量的经验是普通人难以亲历的,构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显示了强烈的传奇性。但是,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恰恰在于这种传奇性不是来自作者的艺术夸张,更不是虚构。
长篇儿童小说《金珠玛米小扎西》就是一部把日常性与传奇性融合得很好的作品,读者即便不了解作者曾有情的人生阅历,看过之后也能推测出他有着丰厚的西藏生活体验,这个作品不是经过短期采风、采访敷衍出来的。作者对边境巡逻哨兵的生活熟极而流,很多细节顺手拈来,写得很放松,没有用力过度的痕迹,更没有编造故事的吃力,读起来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让我这种没有去过西藏的读者,也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尽管书中很多场景极具传奇性,比如一开始战士们在边境巡逻时,近处的一座被他们称为“五指雪峰”的山,因为发生雪崩,居然一座山峰瞬间就消失了,变成了“四指雪峰”。这种天崩地裂般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变化,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会不由自主地带来惊奇感,但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这也许就是常态。别人心中的传奇却是他们的日常,所以作者把传奇当日常来写,语调淡定自然,节奏张弛有度,我想这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却无意中产生了一种因为文字的克制、隐忍反而更具张力的艺术效果。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
虽然想象力对写作者来说是重要的,有些经验却不是靠坐在书斋里能够凭空想出来的,尤其是现实主义写作更加考验着写作者扎根生活的力度。这也反证了有些主题性写作难以避开各种令人诟病的套路,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生活储备的匮乏。手中素材捉襟见肘的写作者,当他抓住一个富有传奇性的细节的时候,为了强化文本的戏剧冲突,在艺术上难免会流露出用力过度的笨拙,以及因为深入生活时间太短对素材消化不良而逻辑难以自洽的吃力。从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话题、新的趋势,那就是很多非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介入了儿童文学写作,并且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曾有情就属于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他们拥有独特的经验并且具有把这些经验进行文学转化的能力。这也提醒专业的儿童文学写作者,想要写好主题性作品,确实需要沉浸式地深入生活,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短期采访采风,要把陌生的生活熟悉化,再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或许才能够得心应手地把控好此类写作。
如何找到重大主题、重大题材和儿童精神世界的关系,避免儿童在文本中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存在,是儿童文学主题性写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另一个难题。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写作者基本采用了“成长”的叙事模式。《金珠玛米小扎西》也是从孤儿小扎西在哨所里的成长经历着笔,从小扎西的视角切入,趣味横生的军营日常琐事和艰苦卓绝的青藏高原戍边战士的生活,都和小扎西的成长血肉相连,痛痒相关,让一曲荡气回肠的戍边英雄的赞歌和一个少年嘹亮的成长之歌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主题性”与“儿童性”相互托举,相互支撑,避开了成人化的生硬与枯燥,全书始终洋溢着儿童文学所特有的灵动、活泼、天真的气质。
如何在尊重小读者的审美习惯、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把丰饶的时代经验更好地传递给他们,这是主题性写作能够崛起并迅速积蓄了许多新鲜审美经验的内生动力。《金珠玛米小扎西》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主题类作品,展示了新的路径与可能。但从儿童文学主题性写作的整体状况来看,怎样不断增强文学性、儿童性,让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主题性作品做到文质兼美,依然有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