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专业教师关注大众化教育
近期,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美育大讲堂”系列艺术公开课正式举办,首讲“青少年歌唱方法基础训练”不仅有歌唱基础知识、演唱技巧的介绍,还有专业学生现场范唱,听众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上了一堂生动的音乐启蒙课。“美育大讲堂”是针对青少年课外美育进行的教育实践,旨在整合优质社会资源,为少年儿童提供规范专业的指导,也在社会上营造关心支持儿童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讲堂因师资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教学专业而生动,受到了广大家长和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儿童美育是全民美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振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美育”概念最早由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其名作《美育书简》中提出,其认为审美对于一个人的人性完整和精神自由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当一个人懂得美的时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美育的价值也在于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美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它的兴起和王国维、蔡元培对西方美育思想的宣传和推广有关,也和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儿童本位论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有关。这些来源于西方的新教育理论对中国儿童美育的早期面貌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丰子恺、鲁迅等,都十分重视儿童美育,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美育理论和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得到了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儿童美育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积极响应,儿童美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师资队伍为例,据《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师(音乐、美术和艺术课程教师)达83.0万人,相较十年前增长52.3%。
虽然儿童美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要看到,当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难题。城市里的课外美育机构看似热闹,但缺乏系统教育体系,师资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而基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个别地区特别是乡村儿童的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尚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作为家庭,美育功利化也是当前我国儿童美育的典型症候。城市儿童往往四五岁时就被家长送去各种艺术辅导机构,学习钢琴、绘画、书法等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家长们普遍存在功利心态,大多希望孩子通过艺术考级助力升学,对美育陶冶情操、涵泳性情的价值意识不足。此外,学校美育技能化现象也比较普遍,缺乏学科融合理念。
蔡元培先生百年前就主张,美育不仅仅是美术、音乐、文学等课程的事,“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和美育有关”。美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教材插图、校园环境的营造等,都和美育有关,都需留意。推动新时代儿童美育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学校、文化机构等多方机构和组织的合力。
一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按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积极推动儿童美育各项工作部署。中小学校要树立学科融合观念,在完善音乐、美术、书法等各类艺术课程设置的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推动各类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可在语文课或阅读课上,通过绘本、儿童诗、儿童戏剧、儿童小说等儿童文学素材来开展儿童美育;教育部门、出版社则要从严对各学科教材插图进行把关,结合学科特色,将趣味健康的、优美的插图融合到教材中,让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质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绘本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具有公共性的儿童美育空间,加强馆校结合,借助这些机构丰富的美育资源,积极打造各类儿童美育公益项目——比如可开发博物馆儿童美育课,将其纳入学校的课外兴趣班,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机构儿童美育的服务水平来对学校美育和家庭美育予以补充,为广大儿童提供更丰富的美育资源。
最后,对乡村儿童的美育需求,我们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可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开展剪纸、绳艺编织、地方戏曲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自然美育和民俗美育,帮助乡村儿童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也为他们奠定健康的审美底色。
总而言之,儿童美育意义深远,新时代下,我们要直面中国广大儿童群体对美育的需求,努力构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儿童美育体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培育广大城乡儿童对美的热爱,综合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作者:费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