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届石峁文学奖花开塞上 ——颁奖盛典在陕西神木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佳  2023年05月13日17:15
关键词:石峁文学奖

这个葳蕤生绿的夏日,塞上名城神木因文学而焕发蓬勃生机。5月11日晚,由鲁迅文学院为学术支持单位,陕西省作协为指导单位,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神木市委宣传部、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神木市文联承办的首届石峁文学奖在神木大剧院举行颁奖典礼。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首届“石峁文学奖”终评委员会副主任邱华栋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中共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致欢迎辞,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首届“石峁文学奖”终评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徐可介绍了石峁文学奖相关情况。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周长超,《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余宁,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执行主编阎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榆林市作协主席龙云等出席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颇具地方特色的诗朗诵、陕北民歌、古典舞等节目将典礼现场气氛烘托得庄重而热烈。

邱华栋致辞

邱华栋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首届石峁文学奖的举办和获奖作家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说,创办石峁文学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邱华栋表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辉煌壮丽的新时代,正在呼唤能够感应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高度的作品;波澜壮阔的城乡巨变,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厚的写作资源。石峁文学奖选择在神木颁出,使得这一奖项在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的交融下,呈现出更加包容、朴素、温暖的情怀。希望通过石峁文学奖凝聚更多创作力量,激发更多创作潜能,引领广大作家,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用跟得上时代的文学精品,开拓文艺新境界。以新鲜光亮的文学力量,激发广大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给伟大时代留下伟大作品,为伟大人民奏响伟大乐章,向人民、向时代、向历史交上优秀的文学答卷。

杨成林致欢迎辞

杨成林在致辞时表示,创办石峁文学奖,是神木致力于文化发展、挖掘不同于煤炭的另一种“新型资源”,必将对石峁“申遗”以及繁荣文艺高质量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选择在神木举行首届石峁文学奖颁奖典礼,既是向石峁遗址致敬,又是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文学致敬,更是逐梦者面向新征程的重新出发。在推进石峁“申遗”进程中,在强化陕北文学史诗创作中,在激励神木文学新人创作中,在不同地域精神和文化的对接中,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寻找,更是意味深长的相逢。

徐可介绍石峁文学奖相关情况

徐可谈到,石峁文学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石峁“申遗”进程,全方位描绘新时代的恢弘气象,全景式讴歌新征程的火热实践。希望获奖作家们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时间长河中,引领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同时也期待通过包括颁奖典礼在内的一系列工作,进一步扩大石峁文学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和历史进程中,为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首届石峁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东西《回响》、阿莹《长安》获长篇小说奖。王樵夫《石榴红了》、秦汝璧《后遗症》获中篇小说奖。朱山坡《萨赫勒荒原》、梁慧贤《听说城南花已开》获短篇小说奖。王剑冰《塬上》、简默《时间在表盘之外》获散文奖。卢卫平《瓷上的火焰》、陆健《洛水之阳》获诗歌奖。吕铮的长篇小说《纵横四海》、和晓梅的中篇小说《落地生花的银》、包倬的短篇小说《红妆》、向迅的散文集《与父亲书》、段若兮的诗集《春山空静》获提名奖。

据介绍,鲁迅文学院作为首届石峁文学奖学术支持单位,具体负责作品的征集、遴选、评审等相关工作。今年2月,首届“石峁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启事发布。鲁迅文学院高度重视评奖工作,与主办方神木文联协同联动,为高质量完成首届“石峁文学奖”的作品征集、初选、评审和发布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文学奖征集和初评阶段,评奖办公室收到大量参赛作品,反映出广大作家的热情参与和响应。评奖办公室对征集的作品均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最终确定符合条件的参评作品共计246部,其中:长篇小说61部、中篇小说30部、短篇小说49部、诗歌47部、散文59部。4月10日《首届“石峁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发布,经过为期6天的公示后,初评委员会在对入围作品认真审读、讨论和初评基础上,于4月17日投票表决产生50部(篇)初选作品,其中每类奖项各10部(篇)。初评结束后,发布《首届石峁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2号】》,对进入终评的作品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公示期间,终评委员会各位评委审读了所有通过初选的作品。

首届“石峁文学奖”终评委员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担任评委会主任,邱华栋担任评委会副主任,徐可担任评委会执行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洱,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小说评论》主编杨辉,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等担任评委会委员。

在4月27日的终评会上,评委们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以忠于文学本身的情怀和理念,深入分析和讨论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学价值,严格把好作品的政治关、质量关。所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兼顾了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凝聚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共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为长篇小说奖获得者东西、阿莹(代领)颁奖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榆林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雷晴初为中篇小说奖获得者王樵夫、秦汝璧颁奖

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神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文江为短篇小说奖获得者朱山坡、梁慧贤颁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神木市人民政府市长段智博为散文奖获得者王剑冰(代领)、简默颁奖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周长超、神木市政协主席毛晔为诗歌奖获得者卢卫平、陆健颁奖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龙云、中共神木市委副书记索军虎为提名奖获得者吕铮、和晓梅(代领)、包倬(代领)、向迅、段若兮颁奖

颁奖典礼当日,还举办了“石峁文学助推文旅发展座谈会”。与会嘉宾有感于神木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彰显国家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出发,理解诠释石峁的文化价值,立足文学,畅所欲言,就文学助力石峁遗址的开发利用、文旅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座谈会现场

(本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首届石峁文学奖授奖词

东西《回响》授奖词

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叙事绵密,富有张力,表面风平浪静而内里波澜万丈,于广阔复杂的生活世界和细腻幽微的内心风景的交互激荡中,尽显外部世界的横无际涯和内在世界的幽深莫测。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理智与情感、表与里、词与物、罪与罚、爱与被爱皆呈现出无尽的阐释的可能。东西因是回应着人类文学的核心命题——经由对人性的不懈勘探和对命运的尝试性把捉,彰显此在的人的限度和自由。

有鉴于此,特授予东西首届石峁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阿莹《长安》授奖词

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以近50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筹建共和国第一代军工企业的历程。这部铸魂立传式的著作,呈现了难得一见的神秘的军事工业场景,表现了共和国第一代军工人,用热血和生命投身军事工业发展的艰辛,演绎出国家与个人交融、战争与和平交叠、个人感情与世俗争斗交织的时代传奇。小说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恣肆的叙事激情敏锐捕捉了西北文化的精神特质,深刻地注释着其背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关注着陕西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标志性作用。

有鉴于此,特授予阿莹首届石峁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王樵夫《石榴红了》授奖词

王樵夫的中篇小说《石榴红了》以沉郁朴素的文字叙述了牧民耿天宝一家在胡吉格尔山种草植树、造林治沙的感人故事。文本摹写了牧民们对于大地、草木与自然生灵的真挚情感,对于那片土地朴实无华的付出与奉献。新时代的牧民们正以环保理念重塑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在西北野地的沧桑与粗犷中,天、地、人重新以和谐、统一、可持续的方式实现时空与生命的轮回。

有鉴于此,特授予王樵夫首届石峁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秦汝璧《后遗症》授奖词

秦汝璧的中篇小说《后遗症》用清冷、忧伤亦不乏温情的文字,深度呈现了年少时充满耻感的经验如何蛰伏在生命深处,成为经久不愈的创伤。她以强大的共情力,为那些在都市漂泊奋斗的乡村女孩紧闭的内心,撬开了一丝缝隙,以文学的光亮抚慰和治愈女性的成长之痛。

有鉴于此,特授予秦汝璧首届石峁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朱山坡《萨赫勒荒原》授奖词

荒原的故事难讲,非洲荒原的故事更难讲;好人的故事难讲,非洲荒原上不同肤色间的好人故事尤其难讲。朱山坡讲好了这个故事。汽车行驶在萨赫勒荒原上,援非的中国医生与尼日尔司机聊起共同的熟人,因劳累而牺牲的另一位援非医生老郭。途中偶遇司机的儿子,由此谈及司机的母亲,老太太一直感念的正是救助过她的医生老郭。长路漫漫,荒凉贫瘠的背景下,人物的寥寥数语和回忆勾连,点染出的却是一篇体恤生命、热血相助的大文章。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萨赫勒荒原上的这个援非故事就是。如何以短篇小说的方式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萨赫勒荒原》提供了某种典范。

有鉴于此,特授予朱山坡首届石峁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梁慧贤《听说城南花已开》授奖词

梁慧贤的短篇小说《听说城南花已开》以沉静舒缓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女子九十三年的人生和命运。文本摹写了温婉的妙龄少女、甜蜜芬芳的爱情、波云诡异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人及人性的幽明难辨。有形的家可能会被私欲、贪婪和强权所摧毁,然而爱以及相爱的人却能够在命运的夹缝中坚韧地互相守望。在诗意的独白与倾述中,文本意蕴深沉真挚,饱含对于人之为人的灵魂拷问。

有鉴于此,特授予梁慧贤首届石峁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王剑冰《塬上》授奖词

一种感情维系,一种血脉因缘,一种精神追寻,一种家国情怀,王剑冰的散文集《塬上》以对故土的发现和对生活的重述,为我们展现了中原的深厚与壮丽,乡村的四季时光,平原的传统风物,在他的笔下焕发新生,我们在阅读时能真切感受到文化的记忆与生活的脉络以及作家的敬畏和虔诚,“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这句诗一样的感叹在王剑冰的书写中所获得的文化自信,让我们领略深远的大地气息同时,也望见了语言塬上的非凡气质。

有鉴于此,特授予王剑冰首届石峁文学奖散文奖。

 

简默《时间在表盘之外》授奖词

简默的散文集《时间在表盘之外》,将个人生命史融入世间万物,将世间万物作为个人成长的内容。从黔南到鲁南,从平原到高原,简默将空间变成时间,再将时间转换为空间。简默从容自若地打开了时间的缝隙,洞悉着生命的秘密,以深情地呈现生与死的相互眷恋,爱与愁的相互凝视。由此,简默的写作成为反抗遗忘的方式,并最终表达出对世界的感激。

有鉴于此,特授予简默首届石峁文学奖散文奖。

 

卢卫平《瓷上的火焰》授奖词

卢卫平的诗歌平实中异峰突起,素朴中情愫流淌,让阅读者记忆深刻。《瓷上的火焰》展示了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作者常常于生活的不经意处找到诗意,并且不动声色表达出来。卢卫平的诗歌写作技巧的背后,是其已臻于自由的写作状态。诗人对于叙事的细节描写,有很强的代入感,哲思的提升自然而然,毫不违和。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诗歌充满着深切的悲悯、深刻的观照,这是这个时代我们所需要的带着温度的诗行。

有鉴于此,特授予卢卫平首届石峁文学奖诗歌奖。

 

陆健《洛水之阳》授奖词

陆健诗集《洛水之阳》在当代诗歌中极为特别。它不仅是诗人个体对在洛阳度过的生命历程的绵绵顾念,也是诗人对盛有民族记忆的历史古迹的文化深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此,那一篇篇与历史的洛阳、文化的洛阳、生命的洛阳有关的诗歌,简朴真挚,直抒胸臆,却同时有着血肉的黏连与骨骼的硬韧。洛阳在其诗中温情脉脉而又摇曳多姿。这是一个诗人对其生命与文化的双重空间的打开,诗集建筑性的结构又让我们看到了时空纠缠交融的文化之城,文化古都洛阳在诗人个体与群体、历史与想象的书写中焕发出新的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有鉴于此,特授予陆健首届石峁文学奖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