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文学奖、时代主题与中国故事
来源:《创作评谭》 | 文爽  2023年05月16日08:58

鲁迅文学奖,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文学奖之一,其目的是鼓励广大作者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发现和扶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文学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共设有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七大类奖项。从1997年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到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的时间段经历了最初的两年一届、后来的三年一届,到2014年开始的四年一届,其审慎严谨的评选规则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在每一届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好作品层出不穷,集中展现了各文学门类和文体创作的卓越成就。

鲁迅文学奖作为“国家公器的评奖”,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同时,鲁迅文学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对话过程,批评家、作家、读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由此可以集中地见出文学体制、文学生活诸因素的关系和变迁,见出其中的结构和动力。[1]读者得以通过这些获奖作品,洞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呈现出的一幅幅生动磅礴的文学画卷。从城市到乡村,从众生到个体,从祖国的壮美山川到市井的人情练达,有宏大叙事,有细微者见,“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习近平语),这是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们对时代的真诚呼应,对中国故事的经典表达。

文学评奖是推动出作品、出人才、促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有力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成就,见证了中国文学与时代、与人民的紧密联系,见证了中国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卓越创造,是对过往成绩的一次总结和梳理。[2]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投票结束的讲话中指出,评奖工作是遴选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的工作,评委们从尊重文学、尊重作家的劳动成果出发,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正确导向,坚守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最终选出了三十五部体现四年来各门类、各文体创作突出成就的作品。“以时代精神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尊重创作规律和艺术创新规律”,从鲁迅文学奖的奖项特征和获奖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看出,它们与强烈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并在获奖作品的主题思想中得到充分反映。每一部获奖作品题材鲜明,深刻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品质,既“向广大热爱文学的人们展现新时代文学的丰硕成果和崭新气象”,也对当下的中国文学作品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2022年8月揭晓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可以说是浸润时代主题和中国故事的一次生动呈现。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中有声名赫赫的大家,有扎根边疆数十年的军旅作家,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学者,有广袤草原上的牧羊人……他们在文学追求、价值体现、表达方式、语言视角等方面体现出不同风格,对社会现象和历史经验进行的深刻解读与反思,是对文学本身的最大致敬。这些动人的“中国故事”,唤起广大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也在全社会凝聚起更加磅礴的文学力量。[3]

报告文学方面,丁晓平的《红船启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构思精巧,叙事新颖,笔法生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和百年不灭的红船精神发扬光大,展现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选取了乌蒙山脉和武陵山区等五个典型地区为实地考察对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贫困地区的巨大改变。钟法权的《张富清传》是我国首部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为主人公的文学传记,完整、细致地再现了英雄九十五年的真实生活。龚盛辉的《中国北斗》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和科技强国的使命,突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再现了中国航天从零开始、从有到优、从区域到世界的发展历程。蒋巍的《国家温度》以乡村的视角,对贫困地区的乡村生活进行了细致的再现和回味,生动还原了基层扶贫一线的故事细节,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诗歌方面,刘笑伟的《岁月青铜》延续了政治抒情诗的传统,抓住了新时代军营的脉搏,雄浑有力,生机勃勃。韩东的《奇迹》简洁、严谨、宽广、宁静,通过对美好回忆的锤炼,使生命充满诗情画意。陈人杰的《山海间》是他行走西藏的一部心田之书,是一部在雪地上感悟人生的诗篇,充满了作家对生命的思考。路也的《天空下》是一部广阔的作品,它把对真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大千世界的体悟结合在一起。臧棣的《诗歌植物学》以植物作为媒介,传递着对生命的感知,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植物诗学”。

文学理论评论方面,则呈现出以文学现场为中心,以“中国化”的话语系统为中心的时代特性。何平《批评的返场》在创作生产、期刊策划和文学思潮中都具有很强的身临其境感,他用“行动”和“对话”的批评观,力图重构文学批评与整个社会的联系。杨庆祥《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以青年作家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文学的前途。他在这片荒凉的文学现场上爬行、甄别,力求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变数,并刻画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学发展方向。他所提出的“新南方写作”等概念,已成为当今文学评论界的一个热点。张学昕的《中国当代小说八论》、郜元宝的《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张莉的《小说风景》是有关于文学史的经典之作。他们的研究,既是对文章本身的探索,也是对作品的再读,同时也将历史与当下相联系起来。

文学翻译方面,许小凡翻译的《T. 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将原文的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杨铁军的《奥麦罗斯》,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将史诗的浩瀚演绎得淋漓尽致。陈方的《我的孩子们》准确地把握住原文的繁复风格。竺祖慈翻译的《小说周边》以严谨、忠实的笔调重现了原著的简洁、恬淡的气质。薛庆国翻译的《风的作品之目录》,与原作的意念、感情共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小说方面,艾伟的《过往》、王凯的《荒野步枪手》、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张者的《山前该有一棵树》等一批优秀小说,对当下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度书写,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面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从通俗意义上来讲,文学就是“讲故事”。“讲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怎么客观、真实地讲好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民族的故事、一个国家的故事。鲁迅文学奖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决定了获奖作品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不仅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深远价值,还生动呈现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充满传奇色彩和丰富意蕴并凝聚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这种“讲故事”,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走过的路,而是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在长期的写作中,把个人的人生体验、思考和经验、生活感悟,以深邃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文学语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精神,表达出对时代、对人民精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充分反映了新时代文学发展的多元化、世界化,预示了中国文学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让读者看到一种新的文学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本土文化土壤、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学是人民的事业,也是历史的事业,文学的使命在于发现美,传播美。时代文学的浪潮已经出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当代文学不仅要关注个人,还要关注社会和时代。作家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当代人民生活,关注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为他们而写作;作家也要以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己任,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以人民为师,把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华到更高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文学奖与时代精神和中国故事紧密相连,它是国家的荣誉、人民的荣誉,是广大作家和读者们的荣誉。正如铁凝在获奖作家座谈会上致辞中所说:“当作家与党和人民一起奔赴我们民族的光明未来时,他自然而然就会被这沸腾的生活所打动,被可爱可敬的人民所感动。他的文字浸透了生活的汁液,也具有了时代的重量。”

注释:

[1]舒晋瑜:《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

[2]饶翔、罗建森:《书写时代精神 展现人民情怀》,《光明日报》2022年8月26日。

[3]谢颖:《讴歌新时代文学的华彩篇章》,《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