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乡打扮成一座美丽的花园 “文学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座谈会在清溪村举行
雨后的清溪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清溪潺潺,草木清香。
在这里,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山乡巨变》和《山那面人家》的创作背景地,21座由农家民居改造而成的“清溪书屋”错落有致地伫立在山水田园间,与郁郁葱葱的百亩荷塘相映成趣,与新落成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遥相呼应。
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红色基因清溪书屋”前竹林掩映、碧水环绕的广场长廊上,十几张竹制小凳摆放整齐,未及走近,便听见一片片欢声笑语。在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座谈会即将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与清溪村村民座谈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面对面拉家常,听村民们讲变化、谈感想,共话未来的发展之路。他表示:“清溪村是一个文化奇迹,也是乡村振兴的奇迹。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恐怕还找不到像清溪村这样拥有这么多文学元素和内涵的村庄。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也可以说,清溪村是十步之内,必有文学的芳草。希望村民们今后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清溪村能有更大的奇迹诞生。”
谈到作协与清溪村的渊源,张宏森说:“周立波先生上世纪50年代就是中国作协的干部,我们都是他的同事、他的晚辈。我们来到湖南、来到清溪村,就是同事回家来探亲。所以希望父老乡亲们能够抒真情、讲真事,畅所欲言,说心里话,对中国作协的工作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共同来商讨如何在清溪村把乡村振兴推动得更好。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希望中国作协的一系列工作对推动清溪村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能起到扎扎实实的有效作用。”
张宏森谈到,刚刚落成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21座“清溪书屋”,周立波生活、工作过的故居,加上村里洋溢的热爱文化、追求知识的氛围,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推动着清溪村成为一个具有特别文学标识的村庄。“感谢父老乡亲们对周立波先生的呵护、对文学的呵护,感谢大家对知识的敬重和追求,也感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并肩携手,共同走好推动文旅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道路。”
清溪村的村民们曾给张宏森写过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张宏森对这封信格外珍视,把它交给档案室,嘱咐慎重保存。谈及这封沉甸甸的信,张宏森说道:“请大家原谅我没能第一时间回信,我选择了直接回到清溪村,选择了直接回家。”
“我们的家里竟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发言
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现场汇报了清溪村的发展近况。“文学之乡的建设,使得八方来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2022年,清溪村接待游客达到百万人次。”蔡真谈到,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大家的头脑富了起来,村民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清溪村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回来建设家乡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在亲眼见证并参与推动了清溪村的变化发展后,蔡真表示:“能到清溪村工作,是我一生的幸福。”
清溪村村民代表卜雪斌发言
“60多年前,清溪村的大作家回到了清溪村,用自己的文学奖金建果园、办养猪场,我的父辈祖辈都沉浸在这种山乡巨变的幸福中。60多年过去了,去年8月,中国作协的大作家们再次来到清溪村,用文学助力乡村振兴,让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清溪村人的命运……”2022年,卜雪斌作为清溪村村民代表,参加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启动仪式。身为“立波清溪书屋”屋主的他,如今一边经营书屋,一边经营擂茶小吃,切身体会着清溪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他的形容中,“清溪书屋”就好比一块磁铁,吸引了游客、留下了游客,而村民们“过着开门闻花香、关门闻书香的好日子,参与并享受着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果,好有幸福感、获得感。一不小心,我们的家里竟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他风趣地向广大作家发出邀请:“我们的民宿,房前屋后都是花,菜园子里种满瓜,荷花塘里捞鱼虾,盼你们回来多吃多住,把这里当成家!”
村民邓春生说到,自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是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我们享了共产党的福,沾了周立波的光,尝到了山乡巨变的甜头,铆足了乡村振兴的干劲。”他用一首藏头诗,表达了自己对党、对家乡和对周立波先生的深厚情感:“清荷摇曳舞翩翩,溪水潺潺蛙声绵。周贫济老当乐事,立笔家山撰桑田。波澜壮阔七十载,故里旧貌换新颜。居仁循义有公序,山茶花开孕丰年。乡愁未忘胞罐地,巨著宏篇盈万言。变化万千感党恩,文旅融合谱新篇。学子书屋品翰墨,村美花香尝果甜。”
“让清溪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地”
74岁的邓仁佑,担任清溪村的党支部书记整整16年,经历了周立波故居文化资源的开发全过程。他谈到,清溪村“文学之乡”的建设和打造,让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村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起来,“文学乡村”给清溪村带来了文化、带来了精神、带来了效益,大家由衷感谢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贺志昂是土生土长的清溪村人,今年3月刚刚卸任清溪村党总支书记的职务。“今天的清溪村,风景秀丽、宜居宜学、产业兴旺,村民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共同编织着一幅山河锦绣的画卷,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清溪村将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作协的助推下,团结一致,走好“文学之乡”建设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出新的山乡巨变,让清溪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地。
“立波带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作为一名清溪村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村民周宾兴说,中国作协和广大作家的到来,为清溪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前景。“如果说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一个大戏台,那么清溪村就是戏台上的表演者。这戏唱得究竟如何呢?从村民们满满的收获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家要齐心协力,打造好“文学之乡”这面招牌。
“95后”女教师盛赛男从自己的儿时经历说起,分享了自己走出山乡的艰难,也解释了自己回到家乡的原因:“是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她希望更多作家能够走进清溪村,让村民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文学中来,“去见写故事的人,去追有思想的星”。
湖南省副省长秦国文分享了自己来到清溪村的感受。他谈到,“山乡巨变”是人民创造出来的,人民在不断地创造历史、创造生活。正因为有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作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文学赋能乡村振兴”体现了广大作家对人民的敬重和深厚的情怀,只有广大乡村做到文化振兴,国家层面的文化振兴才能够行稳致远。
“一起演好这出恢宏的时代壮剧”
“70后”的邓海波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回乡后曾去广州打过工,也与人合作开过公司,最终还是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家庭式的农家乐。中国作协在清溪村开展一系列文学活动后,来清溪村“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表示,自己在闲暇时会多去附近的“清溪书屋”看看书,从中获取更多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以便更好地去服务来自各地的游客。
村民鲁胜兰也在发言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在日常生活中,我的身份是妻子、是儿媳、是母亲,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但我深知读书会让人更睿智,变得更明事理。今后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文学之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2019年,在外创业的邓旭东带着理想回到家乡,准备在旧貌换新颜的家乡大展拳脚,在清溪村建立了60亩的“禾场上”家庭生态农场,旨在打造可持续的绿色生态链,并通过视频号、抖音号、百家号等新兴媒体积极宣传家乡的美景和文化。“文学赋能乡村振兴,为家乡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成长和发挥的空间。”
座谈会现场
益阳市委书记陈竞在聆听大家的发言后谈到,清溪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崭新面貌,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广大村民长期以来的艰苦奋斗。“希望清溪村不仅现在好,还要持续好,要有长久的发展效益,真正建设名副其实的‘文学之乡’。”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发言
“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已经记下来了。中国作协会逐项进行商讨、规划和落实,从文学的角度,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预祝我们的清溪村发展得更好,希望大家拥有更美好的明天。”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说。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作总结发言
“清溪村天生是一片文学的土地。清溪村的村民们给我们上了难忘的一课。我们将牢牢记住乡亲们的深情厚谊,记住大家的所思所想,所念所盼,并把它们变成对我们的激励。”张宏森在总结发言时谈到,如果说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一个舞台,我们是上面的表演者,那么我们所写就的剧本其实只是一个提纲,所表演的节目都还是小节目。“我们有信心和大家一起,把这个剧本越写越好,越写越丰满,越写越让人信服;我们有信心和大家一起,演好这出恢宏的时代壮剧,让诗带着我们走向远方,让远方到处都是我们所渴望的诗意。‘远方’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诗’就是我们正在共同推动和奋力打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清溪村能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村庄的美丽样板,我们会和大家一道继续努力。”
与会人员合影
(摄影:赵云)
- 以多彩影像记录乡村振兴[2023-05-23]
- 靠文学,清溪村走出了乡村振兴“进阶”之路[2023-05-21]
- 古村入画 古村如画[2023-05-08]
- 四川省作协定点帮扶瓦岩村被评为2022年度凉山州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04-28]
- 石椅羌寨 踏歌前行[2023-03-28]
- 福建三明推出乡村散文集 积极探索作家服务乡村振兴之路[2023-03-23]
- 陕西省作协召开“乡村振兴题材作品研讨会”[2023-03-22]
- 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与安徽宿松县文联作协联合开展践行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大振兴暨第八批跨区互学共创采风活动[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