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2年报告文学—— 李朝全:讲好新时代故事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来源:文艺报 | 李朝全  2023年05月26日10:32

2022年,中国最重大的事件就是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其他重大事件,包括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中国疫情态势进入新阶段,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载人飞船接续发射,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人民军队迎来成立95周年,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而对于文学界而言,本年度最重大的事件当数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和首次举办“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活动。在新时代这十年,中国报告文学始终保持着持续繁荣发展的态势,它的文体优长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这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述真实可信故事,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于它的真实性,来自于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及时客观、生动形象的刻画与讲述,它是对正在发生的和已经发生过的一些重要史实的回望讲述。通过这些真实的人和事,人们能够以此为鉴受到有益的启发,受到情感的感染、思想的熏陶和灵魂的洗礼。报告文学在传递给人们丰富新颖的讯息的同时,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索思考,这是其作为一种新闻与文学联姻产儿的优长所在。而作为时代的讲述者、记录者、书写者,报告文学往往还具有超出文学的价值,包括具备史志文献价值和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价值。在2022年,报告文学的这些特点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关于评价标准的探讨

文学评论最要紧的是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文学评奖最关键的就是评价标准的确立和统一。2022年,中国作协举办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宣部组织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在这两项全国性评奖中,报告文学都占据重要地位和分量。鲁迅文学奖中设有专门的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5部;“五个一工程”奖21种入选图书中,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几乎占了一半份额(共10部)。

“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标准是:作品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尊重创作生产和出版规律,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坚持质量第一,优中选优,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本届获奖作品聚焦国之大者,书写新时代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和百年党史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及创作主题。尤其注重讲好新时代好故事,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和国防科技现代化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及进展,关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等主题,观照和书写关涉国计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的重要举措与变革。如“足迹”系列、何建明的《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关于新时代的领袖足迹和脱贫攻坚东西协作的叙事,赵韦的《国家至上》、龚盛辉的《中国北斗》是关于科技创新创造、建设强大国防主题的作品,杨沐的《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是对于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大事的反映,徐锦庚的《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铁流的《靠山》则是关于革命历史的新书写。同时,注重塑造在新时代涌现出的时代楷模、英雄模范、国家荣誉获得者。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整理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主人公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罗伟章的《下庄村的道路》是关于时代楷模事迹的纪实,谭楷的《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传主获得中国“友谊勋章”。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注重创作主题的现实指向性,注重结合新时代进行时代化的书写、演绎和诠释。在艺术方面,“五个一工程”奖与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等纯文学奖项越来越类似,特别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可读性、感染力,重视题材的新颖独特和创作上的用心用情,注重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文笔。这些作品追求用生动形象感人的文字,讲述精彩新故事,刻画出彩中国人。作家们既聚焦英雄模范,也用功塑造普通人、平凡的劳动者和奋斗者的形象,旨在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更好地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获奖作品应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新时代现实生活、塑造时代新人形象、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作品,予以重点关注。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注重作品的艺术品质,鼓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在这些方面报告文学无疑具有特别的优长。在评选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时,评委们讨论最多、关注最多的话题就是报告文学的题材和主题,尤其是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新时代现实生活,塑造时代新人形象,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作品”。最终获奖的5部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关于这些主题的作品,都是题材重大的作品。蒋巍的《国家温度》和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分别以全景式描写和贵州一地的个案讲述聚焦国家实行的脱贫攻坚大决战这一千年梦想、百年大计,龚盛辉的《中国北斗》聚焦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过程,丁晓平的《红船启航》讲述了从嘉兴南湖启航的建党故事,以及嘉兴对于一大会址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故事,钟法权的《张富清传》则是关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本色不改的退伍老英雄张富清的传记。这些作品几乎都涉及新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当然如果从10部提名作品中看,其中也有从微观角度小切口进入反映社会现实和焦点问题的作品,譬如李兰妮的《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或者如马丽华的《青藏光芒》反映青藏科考的故事。而鹤蜚的《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聚焦大三线建设历史往事,高建国的《大河初心》讲述焦裕禄精神风雨历程,以及刘国强的短篇报告文学《祖国至上》聚焦时代楷模、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飞行记录”,则基本上可归为重大题材和宏大叙事。可见,报告文学评奖特别重视思想标准,对于题材和主题的选择尤为看重。

本届鲁奖评奖反映出来的情况,能够体现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些值得重视的趋势。譬如,关注重大现实事件、重要人物,表现时代主旋律;呼应重要的时间节点包括国家节庆活动,一些组织化创作取得突出成绩。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报告具备特别的价值,备受关注。重大的宣传典型包括功勋人物、国家荣誉获得者、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科技创新创造、科考科普、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主题的创作也是作家们青睐的内容。

在评奖标准把握上,评委们在注重题材和主题的同时更强调报告文学的艺术性,也就是作品的可读性感染力和思想力影响力。艺术性理应成为报告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艺术性不足、艺术上比较苍白是当前报告文学影响力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文学艺术性匮乏的现象相当普遍,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是,在创作中过度抒情、抒发滥情、刻意煽情的内容比比皆是,感叹句、感叹号满纸飞,这也需要引起报告文学作者高度警惕。

讲好新时代出彩故事

2022年正好是新时代十年。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文学体裁,特别注重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重大事件的记录与书写,因此新时代叙事、新时代记录便成了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本年度,孙晶岩的《中国冬奥》讲述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筹办冬奥会的经过,展现部分冬奥冰雪运动健儿的风采。科技题材历来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王雄的《中国智慧》聚焦高铁的科技创新,与此前出版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组成了“中国高铁三部曲”。他的《纽带——中老铁路纪行》则以行走记录的方式反映中老铁路建设及其重大意义。黄传会的《奔月》叙述孙家栋等探月科学家事迹,《好一辆漂亮的火星车》讲述中国火星车“祝融号”的制造过程。陈新的《月上》反映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探月历程,蒋巍的《中国激光探秘》描写我国激光科技领域的研究历程,许晨、臧思佳的《全海探:中国“奋斗者”探秘深海》讲述深潜科技故事,陈丽伟的《“天鲲”遨游》聚焦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吕翼、刘建忠的《重器之基》关注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及移民工作。这些都是我国在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突出的成就。这些报告文学作品有力地彰显了这些成就中所蕴含着的强大的中国精神力量。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记录仍旧是作家热衷的创作领域。本年度出版的如季栋梁的《西海固笔记》,是一部关于西海固脱贫攻坚的文学性报告,作者以亲历性在场性的采访和书写,以共情共鸣式的故事讲述,生动反映了数十年来西海固的沧桑巨变。罗伟章的《凉山叙事》则聚焦历史文化习俗,表现彝族这个从古老历史走来的民族在新时代的进步足迹。余艳的《新山乡巨变》对准周立波笔下的家乡、《山乡巨变》故事的发生地湖南益阳市清溪村,讲述这个村子小康共富历程。辛茜的《我的青海,我的雪原》聚焦阿尼玛卿山脚下那些援助青海的各界人士的故事,表现东西协作促进西部开发发展的历史历程。凌翼的《赣红谣》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反映赣南老区的乡村振兴进展。这些作品都各具特点,关注不同的方面,其共性是具有较好的文学感染力。

反映新时代这十年重大成就的文学作品,如何建明的《万鸟归巢》书写苏州工业园区海归者的故事,李朝全的《春天的前海》聚焦十年来深圳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从一片荒滩烂潭发展成为一个年GDP超2000亿元的现代城区这一涅槃蝶变的历程,弘扬了以拓荒牛为标志的特区精神。徐剑的《去雄安吧,那块土地属于年轻人》、徐锦庚的《拔节生长的雄安》、张子影的《另一种战场》等作品聚焦雄安新区建设;李春雷的《最后的小麦》视角独特,从雄安当地一个农民告别农作摇身变为工人建设者的独特视角来反映雄安沧桑巨变,令人耳目一新。丁一鹤的《兄弟中国》以一家中国企业走进巴基斯坦的故事表现中巴铁杆兄弟般的友谊,呈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实绩。曾平标、廖子馨的《中国的孩子》讲述澳门的孩子心向祖国,拥抱祖国历史文化的故事,强调的是国家认同,此类主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李春雷的短篇报告文学集《我们这十年》聚焦近十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人物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反映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是个人视角与历史视角的一种有机结合。

塑造时代新人形象

报告文学的创作范畴基本包括写人、记事、书史、立传。对人物的塑造与刻画是文学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本年度出版的如李延国、王秀丽的《张桂梅》热情赞美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桂梅,讲述这位普通女性以大爱无疆的情怀,培育贫困山区女孩,通过改变年轻孩子的人生轨迹从而助力转变三代人的命运,读来令人动容。李朝全的《为国铸剑》描写共和国功勋于敏的生平故事,柴然的《一生为农》讲述全国人大历届代表、共和国功勋申纪兰的独特人生,古岳的《杰桑·索南达杰》还原可可西里藏羚羊卫士的壮丽人生及其事业的传承。还有像吴文莉的《路生梅的路》聚焦一个支医西部数十年的大学毕业生不平凡的经历。描写功勋人物、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的作品比比皆是,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大河,筑就了一座座时代的精神高地。

历史是由无数的普通人创造的,而正是这一个个普通人从科技创造、生态保护、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推动了国家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可以说,几乎那些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时代人物都得到了作家们有力的书写。尤其可喜的是关于时代英模人物的报告文学层出不穷,许多作品还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如李春雷的《农民院士》聚焦保持农民本色的农业科学家朱有勇的事迹,罗伟章的《下庄村的道路》描写带领村民在天坑峭壁上修出8公里道路的支书、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毛相林的故事,欧阳伟的《脊梁》讲述以身殉职的全国模范法官周春梅的事迹,沙志亮的《和平方舟》记录中国人民海军866医院船、友谊使者“和平方舟”执行使命任务的故事,刘世芬的《将军台》描写退伍将军张连台植树造福百姓的故事,何葆国的《赤子初心》聚焦漳州110时代楷模集体,徐富敏的《谷文昌:人民至上》追述福建东山县老县委书记的故事……这些作品蔚为壮观,构成了当下人物传记画廊的半壁江山,势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传记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鲜明的特征,比如同题创作不断涌现,尤其是像张桂梅这个社会焦点人物,她是本年度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和未来中国先导片中的一个出场人物,关于她的传记已经出现了多部,包括李延国、王秀丽的《张桂梅》,陈洪金的《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李朝德的《蝴蝶的翅膀:张桂梅和她的孩子》,董恒波的《大山女孩的希望之光》,任仲文编的《传奇校长张桂梅和1804个女孩的故事》等多部作品都把焦点集中在张桂梅这个人物身上。其中,《张桂梅》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新颖独特,作者采取了写给张桂梅的一封长信的方式以还原张桂梅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讲述张桂梅生命中的一个个节点及在这些节点上所发生的那些动人的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聚焦国计民生议题

民生报告始终备受关注和欢迎。杨丽萍的《中国外卖》聚焦外卖员的工作和他们的生存状况。陈启文的《中国饭碗》,在其十几年前的著作《共和国粮食报告》基础上,从历史的纵轴和世界的坐标来考察中国的粮食安全,反映中国依靠藏粮于技、藏粮于田的基本策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杨沐的《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基座》是一部题材独特、内容生动的作品,聚焦南方育种基地,反映以袁隆平、吴绍奎、程相文等为代表的一批育种专家通过精心培育良种、发展种子资源、开发优化育种来提升我国粮食自给和保障能力,表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报国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不少作家聚焦的热点。徐刚的《自然笔记》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徐向林的《东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样本》聚焦江苏盐城的生态保护,这些作品都具有独特价值。

其他焦点话题,如朱晓军的《中国农民城》描写温州市龙港由一个渔港小镇发展成一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还有像卢新华的《不平行的世界》、淡巴菰的《逃离洛杉矶2020》都致力于描写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中国和外国两个不同的世界,以及人们在这种疫情环境下的受限而艰难的生活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刘国强的《扶郎花开》关注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生存境遇。这些民生报告都具有鲜明的百姓情怀和浓烈的人间烟火味,可以说都是接地气、有人气的文学作品。

艺术地钩沉历史

历史题材创作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年度如曾平标的《向死而生》聚焦湘江战役,通过详尽地爬梳史料,真实还原这场惨烈的生死决战,表现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斗争精神。陈启文的《血脉:东深供水工程纪实》表现解放后数十年来大陆向香港供水工程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大陆和香港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考古、文物这些远去的历史近年来正在备受人们瞩目。黎隆武的《海昏十谜》以问答式揭开汉废帝刘贺的立废之谜、人生之谜、古墓发现之谜和完好保存之谜等,引人入胜。纪红建的《彩瓷帆影》通过包括亲临境外的实地踏访和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反映千年来长沙官窑外贸远行的历史。长沙官窑陶瓷产品的漂洋过海,实际上是历史上海上丝路的一个折射和缩影,对于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亦有启示意义。徐刚的《古老与神圣:周口店发掘记》追溯讲述当年裴文中、贾兰坡等中国考古学家对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发掘与发现历程,是对考古历史的一次开掘。蒋巍的《巨匠与国典:钱锺书的另一个“围城”》追述钱锺书等一代学人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保存、抢救与利用,特别是富于远见地较早采用了数字化的策略,使古老的典籍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陈亚军的《万山红韵》还原贵州铜仁万山朱砂古镇汞矿开采的前世今生,也有独特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作家撰写了一批城市传记、江河湖流传记等。特别是有不少作家开始频频回望故乡尤其是精神故乡,讲述自己回到故乡或人文故乡接受熏陶洗礼的过程。这些对于故土的寻觅和对过去历史的追溯、书写、铭记,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情结和家国意识的人文记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范小青的《家在古城》、周瑄璞的《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描写一个地区一些典型人物或一些历史文化记忆故事,有着类似于地方志的价值。易旭东的《成都传》、张中海的《黄河传》、侯全亮的《家国黄河》等地理传记,涉及相关人文历史地理等的梳理和书写,而像陈果的《力量与热情:咖啡在海南》、丁燕的《橡胶风云:一棵树在中国海南演绎的传奇》关于海南岛种植咖啡、橡胶等的纪实,高屯子的《十年寻羌:人与神的悲欢离合》对羌族历史的讲述辨析,顾德清对于鄂伦春民族狩猎历史的记忆性书写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讲述或追述也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记忆与传承。报告文学在这方面因其真实的记录和书写,能够承担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可以进一步大展身手。

回望2022年的报告文学,应该说,报告文学始终和时代同频共振,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的特征得到了鲜明的彰显。那些注重记录书写反映讴歌新时代“好声音”的作品备受关注,但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形,亟需在艺术性的提升上下更大功夫。从小微切口进入反映社会民生,特别是揭示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数量较少,亟需大力扶持和激励。报告文学在中国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无人质疑,因为这是一种时代需要,同时具备多重价值。当然,报告文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样式转化、破圈出圈传播方面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可能都将是报告文学的痛点和增长点。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像季栋梁、罗伟章、周瑄璞这样的小说家、诗人等纷纷加入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创作,纪实叙事这种历史悠远的纪传传统必将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