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城》 用梦想点燃人生
20世纪90年代,岭南地区曾经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重镇,出现了《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等一批引领创作方向的作品,但在中国电视剧快速增长的新世纪最初十年里,岭南地区的电视剧却落后于时代步调。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岭南地区新剧迭出,有异军突起之势,为提振行业信心注入了强劲推动力。《青春之城》就是其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青春之城》是一部关于梦想的作品。它以新时代创业故事为主线,通过塑造创业者群像的方式,充分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活力和魅力,弘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生动描摹出不同类型人物的精神气质,而且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青春之城》体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把人物置于具有国际视野的广阔背景下,在环境与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刻画成长过程。作品一开头,主人公就面临重重压力,金融危机、卡脖子的困难、资本的贪婪等带来强烈的压迫感,作品由此展示出主人公在重压之下所做出的选择。环境的压迫让他们更清晰地听到来自内心的召唤。主人公所走的每一步,都让观众感受到其与世界的同频共振,并由此感知到国家进步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当然,这些人会有现实的考虑,会有迷茫甚至绝望,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伤痛、付出代价,但他们之所以能走到科技与时代的前沿,引导他们的是对梦想的坚持。所以观众看到,方远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不会认输,即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夏末抵住巨大诱惑,拒绝把核心技术卖给外国公司,这种本能的爱国情怀也出于对梦想的坚持。对于剧中创业者来说,情怀比金钱更重要。不过这里的情怀不是关于“诗和远方”的朦胧愿景,而是出于一种历经磨难之后脚踏实地的现实理性。
第二,在极致的戏剧情境中书写人物的创造激情。“理想很肥,现实很瘦”,创业过程的艰难往往超出预期,甚至会达到超出常人忍耐极限的境地。夏末也好,方远航也好,孟梦也好,他们自始至终处于困境之中,自始至终都在寻找出路。有时候看似出现转机,不料随后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打击,但他们愈挫愈勇,坚定地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走下去。这种极致化的戏剧情境为揭示人物精神内涵提供了充分契机,也使得人物内心世界的层次更为鲜明。崔江北和陆路这两个人物尤其值得关注。两人的共同点是内心都比较纠结,都要面对真实的自己,都要在境遇的变化中寻找自己的初心,他们遭受挫折既有人性弱点方面的原因,也有承担过于沉重的时代使命所产生的无力感。创作者有意透过两个小人物的内心冲突来书写知识分子与剧变时代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不得不然的内心依据。其实,这种试炼可以说是整个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
第三,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来增加生活的辐射面,从多个层面勾画城市形象。这部作品的出发点是展现一座城市的时代风貌,但创作者没有简单化地去赞扬这座城市如何好,而是从不同层面的关系介入,通过创业者与政府、创业者与资本、管理者与劳动者、创业者之间这样几组相互交错的关系来捕捉城市的脉动,从而立体化地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富有魅力的鹏城。这座城市不仅鼓励创新,而且容纳失败,可以不断试错,创业者总是可以重新开始,政府则在这一过程中为创业者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对于创业者来说,它是青春之城,也是理想之城,代表了国家的未来、时代的方向。创作者没有概念化地直奔主题,也没有把政府写得无所不能,而且画龙点睛地描写政府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体现了对政府职能的准确把握,当然这种准确把握是有充分生活依据的。
在叙事方面,《青春之城》跳出了以往同类题材的窠臼,不是按照寻常的“事业+爱情”的叙事模式,也没有进行过度戏剧化,而采取多个视点并行,让几条线索平行发展,用一种更接近生活自然状态的方式来结构故事。这部剧实际上表现了三组人物:一组是以夏末为代表的二次创业者群像,一组是以方远舰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者群像,一组是以孟梦为代表的自主创业者群像,由蒋楠楠和崔江北这对夫妻担当穿针引线的角色,把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既具有戏剧性,又不失生活本来的样子。应该说,故事的原初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但在操作层面,却有一些呈现得不太到位的地方,三个故事之间有明显的拼接感。这里,多线叙事固然有它的好处,如辐射面广,便于展现生活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但也有它的弊端,如头绪过多,线索不够集中,特别是从多个视点出发展开情节,而情节线索之间的关联度不够紧密的话,就难免给人以散乱之感。另外,蒋楠楠和崔江北两个人各行其是、平分秋色,让观众难以找到情节的重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观赏效果。
就叙事策略而言,多条线索平行展开,还是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担当穿针引线作用的功能性人物应该深度介入矛盾冲突之中,如果主要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就难免带来游离之感。从这个角度来讲,《青春之城》还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它所提供的经验对于今后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国电视》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