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狂热》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若虚  2023年06月06日09:15

《狂热》

作者:王若虚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ISBN:978-7-5321-8383-8

 内容简介

本世纪初,一场文学比赛让一批年轻作者横空出世,迅速走红全国,然而一夜成名、风光无限之后,还有漫长而波折的道路要他们去走。北大才子秦襄、雄心勃勃的全天然、离家出走的“殉道者”鹿原,三个想用文字改变时代的青年,让千万读者为之狂热,他们自己也陷入了另一种狂热……这是小说,也是历史。这是三个人的历险,是80后文学偶像的兴衰史,也是写作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传奇。

作者介绍

王若虚,男,1984 年生,毕业于上海大学经济学专业。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马贼》《尾巴》《限速二十》《火锅杀》等7部,中短篇小说集《在逃》《守书人》等4部。作品见于《收获》《人民文学》《当代》《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界》《小说月报》《芒种》《萌芽》等杂志。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获第四十一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奖和首届“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一等奖。

前言

这部小说是写21世纪初80后写作者这批人的,最开始构思是在2010年,之后七年一直在搜集资料,提纲改了七八次,也动笔写过两稿,分别是15年和16年,写了几章,觉得不对,放弃。倒是写了周边几个短篇,包括《同小姐》《没有书的图书馆》《小宇宙》《床笫之美》《谁要看安部公房》《腰封无用》。

长篇里的1999年到2010年,于我而言就是狂热的时代:作者狂热,读者狂热,出版商也狂热。通过比赛获取名校保送也好,取得名利也好,让作品得到认可也好,体现个人价值也好,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欲望和企图,理想和野心,都在彼此冲撞。能够成为韩寒、郭敬明的只有极少数,更多人在旋涡之中起起伏伏。

故而,这部小说是献给那些曾身处狂热旋涡之中的人们的,其中大小角色不下百人,有些确有原型(比如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成语言、苏穆哲宁、青文赛、《笔迹》杂志),更多的是我所见到、认识、听闻的事迹的黏合。

因为是群像式,我选择了三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主角:心高气傲折腾多年、最后发现自己不过一介凡人的全天然;凭借短篇一夜成名却离家出走、想靠写作为生的鹿原;79年出生、总是疏离于“80后作者”群体、冷眼旁观各类事件的“乌鸦嘴”秦襄。

三人结缘于2000年,之后十年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又互为彼此的背景板,由表及里,展现三种层面的“80后文学狂热期”。

可能有人问,现在已经2023年了,距离当年的始发点足足过去二十多年,现在出版这部小说有什么意义?话题已经没什么热度了,昔日最红的韩寒、郭敬明都投身影视去了。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写“文字帝国”系列和《狂热》不是奔着畅销书去的,还是之前那句话,表现自己所处的时代,完成自己的诫命。

况且,我认为相对严肃的文学写作,对时事应该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旋涡平息后,风平浪静,观察沉渣,才能看得透彻。

比如小说里的“成束之争”,原型即06年韩寒白烨在博客上的论战,十分热闹。双方各有各的观点,年轻人可能更偏向韩寒。如果我是当时去写《狂热》,就不会有书中“乌鸦嘴”秦襄的那番理性,而是韩寒的那种意气风发。

但十六年过去,再读白老师的文章,撇开颇具争议的作品点评,其他很多东西今天都已变成现实,比如各大期刊推出的“90后”特辑之类。

写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文字帝国”系列的《狂热》是一部19万字的长篇小说,耗时十二年,废三版,易四稿,于我是种修行。它也是一锅炖,对十年里的写作、阅读、做杂志、搞出版的可能不太精准的描绘。

十二年磨一剑,自知能力有限,不能削铁如泥,但希望读者看完这部小说之后能明白,当一个写作者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长期坚持当一个写作者则是最不容易的事情之一。

即便在“80后文学狂热期”,并不是只有万人签售、版税惊人、豪奢消费、众人追捧。更多时候,更多人,要面对外部和内部的考验和磨练,独自立于旷野,风吹雨打。

从我07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太多昔日的同行、伙伴乃至竞争对手都选择放下笔,或转投编剧行业等。有的单纯发现自己并不热爱写作了,有的为稻粱谋,有的选择了其他途径去展现自我。

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很多次都会想起他们,还有以前的事情,美好的和不美好的,都融入文字当中去了。

作品不死,只是作者本人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