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遗珠:考古视野中的拉斯海马
2023年5月22日至8月18日,“碧海遗珍——拉斯海马酋长国出土瓷器与中国瓷窑址考古成果对比展”在浙江省龙泉市博物馆举办。展览将远在阿联酋拉斯海马酋长国发现的中国外销瓷请回故里,并与龙泉当地窑址出土标本以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三方对比。展览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海外贸易的背景,呈现了古代波斯湾与中国海洋文化交往的辉煌历史。
拉斯海马酋长国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一,地处阿曼海角的西侧。由于这里尚未发现石油储备,因此不像阿布扎比、迪拜这些兄弟酋长国那样知名。可是历史上,拉斯海马是人类文明的绿洲,今天更是考古学家的宠儿。
Ⅰ.沙漠绿洲和文明“中转站”
拉斯海马东倚哈扎拉山脉,西临波斯湾,背山面海。这里干旱少雨,冬季为雨季,一场猛烈的降雨也许就占了全年降水总量的大半。顺着光秃的山石,山脉间冲刷出许多季河河床形成的峡谷。季河以及谷地蕴含的地下水孕育了阿拉伯半岛广袤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拉斯海马最早的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青铜时代,即乌姆阿纳文明(Umm an-Nar)。考古学家在山前平原的西马尔村发现了圆形石砌墓。这种石墓每一块石头都经历过精细打磨,是整个部族的安葬之处。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座石墓填满了,便会修建下一座。从出土陶器、石器的器型和装饰来看,这支文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古乌姆阿纳人顺波斯湾南岸一路迁徙而来,被哈扎拉山脉的丰富铜矿资源所吸引,再加上绿洲提供的环境资源,便定居下来,成为拉斯海马最早的主人。与此同时,在当地还出现了印度河流域生产的玉髓,考古学家推测,这批拉斯海马先民在青铜时期就追逐洋流,建立起了连接波斯湾地区和印度河流域的贸易。
青铜时期后半段,当地先民可能经历过一个自然环境的恶化时期,不再打磨石块而是直接使用粗粝的大块岩石,石室墓结构也十分简单。经历过艰苦的生存条件挑战,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至前300年)的绿洲居民开始修建水利系统——坎儿井来灌溉农作物。坎儿井是历史悠久的山地水利灌溉系统,出现在亚洲大陆许多地区,包括中国新疆、日本、伊朗以及阿拉伯半岛的阿曼海角等。它的主要原理是在山区开凿出水的母井,通过地下暗渠将水从潜水层引出,并长距离输送到人类的居住区。这种系统的设计使得水从高地逐渐引向低地,同时通过地下暗渠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损失。除了暗渠,坎儿井还包括地表明渠网络,将水分配到各户农田或椰枣林中。阿拉伯语称之为“al Aflaj”——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意味着对水资源的划分,源于古代闪米特语的词根,它传达了将宝贵的水资源分配给每个农民的含义。几千年来,这种坎儿井系统一直是阿拉伯半岛农业社区的核心。当地居民共同建造和维护这些坎儿井,以确保每户农田都能得到适量的灌溉水。水的供应量根据灌溉面积的大小和居民对坎儿井建设的贡献程度而有所不同:有小型的私人家庭使用的坎儿井,也有大型的能够为数百户人提供水源的社区坎儿井。这一古老的水利灌溉系统不仅是水源供给的手段,也维系着整个族群间的合作、资源共享和农业生存,因此它被列入了阿联酋的世界文化遗产。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拉斯海马的农业得以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少有的几个粮食产区。因此,当地的社会经济模式也从渔猎生活逐渐转化为随季节迁徙的半渔猎半农耕文明。由此,拉斯海马逐渐发展成为环印度洋文明中重要的中转站。
Ⅱ.“打开阿曼湾的一把钥匙”
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651年),整个波斯湾地区的水利、农业、商贸、军事、政治等都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发展阶段。此时的拉斯海马处在萨珊文明的边缘,当地居民仍然没有脱离游牧生活。公元7世纪,随着萨珊王朝的崩溃,原本畅通的贸易和海域安全都受到了影响,方兴未艾的伊斯兰文明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两河流域的巴格达,为波斯湾地区的快速复兴带来了动力。
目前在拉斯海马发现的萨珊王朝之后的考古遗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哈莱拉岛、库什和哈特三个地点。它们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久远,基本都是从公元5世纪一直到17世纪或20世纪,但这期间都有文化断层。其中库什遗址发现了一座泥坯砖混合石头的堡垒。由于地处平原地带,并且被适宜耕作的土地环绕,拉斯海马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城墙防御工事和堡垒遗迹。而且这些遗迹所指向的防御对象是阿拉伯半岛内陆,而非海上。可见,这时不仅当地建有政权,而且是一种依靠海洋资源、港口优势的海洋文化政权。这一特点奠定了拉斯海马至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相呼应:萨珊王朝没落之后兴起的倭马亚王朝,其第五任统治者哈里发阿卜杜勒-麦立克·本·麦尔万·本·赫凯姆在位时期(公元685—705年),拉斯海马地区被称为“荒漠中打开阿曼湾的一把钥匙”,是战略要地。
公元9世纪的阿巴斯王朝进入了一个社会经济和远洋贸易强盛的时代,其政治和商业版图扩张到希腊、伊朗和印度地区。伊斯兰商人逐渐掌握了印度洋贸易,并建立了与唐代中国的大规模海上贸易。从这一时期开始,拉斯海马的多个遗址中大量发现了伊斯兰釉陶和中国瓷器。例如,在拉斯海马的哈特遗址和哈莱拉岛的调查中发现了最早的中国贸易陶瓷,包括长沙窑瓷器残片和广东粗制青瓷罐。库什则出土有越窑青瓷、龙泉青瓷、广东青瓷、德化青白瓷和青花瓷等品种。
Ⅲ.朱尔法的兴起与陨落
11世纪开始,随着阿巴斯王朝的衰落,波斯湾地区繁荣的贸易体系逐渐被埃及和红海地区取代,因此湾内的贸易据点由湾底逐渐移向湾口。14世纪,波斯湾地区只有伊朗南岸的米纳布地区和附近岛屿仍保持着相对繁荣的海洋贸易活动。这一时期湾口贸易完全由新霍尔木兹王国控制,而拉斯海马正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霍尔木兹岛缺乏耕地、淡水资源,拉斯海马便成为其粮食补给地。依附于海洋贸易的蓬勃发展,拉斯海马的朱尔法(Julfar)地区逐渐成为波斯湾入海口处重要的商业港口,并伴随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趋势,这一时期被称为“拉斯海马的经济爆发期”。
这一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表现在考古遗迹上,我们看到了不断扩张的清真寺遗迹,泥坯建造的房屋被珊瑚石建造的房屋所取代,街道逐渐繁密。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由霍尔木兹岛铸造的铜钱和银币。与此同时,拉斯海马自身也成为连接印度洋和近东黎凡特地区的重要商贸枢纽。除了自古以来见诸文献的珍珠产业,考古发现拉斯海马生产的陶器也远销波斯湾周边地区和印度,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成为环印度洋贸易中的大宗商品。
朱尔法港的繁荣时期,恰恰是库什、哈特、哈莱拉这些古老遗址出现文化断层或出土遗物、遗迹薄弱的时期。究其原因,便是拉斯海马的经济重心迅速转移向滨海的朱尔法的缘故。朱尔法遗址最主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大量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花瓷等中国外销瓷。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中国外销瓷种类、时代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朱尔法港在14—15世纪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16世纪中后期开始迅速衰落,17世纪则被新的港口——今天的拉斯海马老城所取代。
朱尔法繁荣最后的影子曾被16世纪到访的葡萄牙作家杜阿特·巴尔博萨(Duarte Barbosa)捕捉。当时,葡萄牙殖民者刚刚占据了此地。“这里居住着富有的人、了不起的海员以及批发商人。这里有丰富的渔业和大小不一的珍珠,霍尔木兹的摩尔人(伊比利亚半岛当时对穆斯林的称呼)来此收购并贩卖至印度以及其他地区。这里的贸易是霍尔木兹王国的重要经济来源。”17世纪上半叶,朱尔法被阿曼的统治者攻占,随即被废弃,海洋贸易史上的一颗明星至此陨落。
拉斯海马作为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明珠,在各国考古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和努力下,再次绽放出了她应有的光辉。拉斯海马的历史点滴逐渐在考古学家们的手铲下被发掘出来。这些发现所展示的古老文明正是这个新崛起的金融经济城市的鲜活过去。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将其置于广阔的早期全球商贸流通背景之中,看到古代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看到古代文化间交流的活力与深远影响。
(作者:张然,系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