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里纪事》
《和平里纪事》
作者:巴义尔
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ISBN:9787512217157
内容简介
北京和平里是一个地区名,在东城区安定门外,与西城、朝阳区交界,面积几平方公里,是新中国新事物的开端和成长缩影,是内涵丰富的存在,也是一个立体的记忆。往大了说,它与国家发展轨迹同步;从小处讲,承载了很多行业、诸多领域的人们在此工作和生活的成长与情怀。
本书以“和平里+民族”为切入点,以三个民族文化空间为轴,引入深远的历史时空。3000 年建城史,800 年建都史,北京以其独特的地理、历史位置,注定成为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首善之区。胡同、庙会, 白塔寺、国子监、地坛等次第进入读者视野,使本书更增添了厚度、深度和文化底蕴。
诞生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世界人民祈盼和平的时代,成就于“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激情燃烧岁月,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富强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和平里的面貌一日一变,目不暇接。
本书成稿时正值和平里地区命名 70 周年(1952—2022),作者生长、工作于此,对该地区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浓郁的记忆情结,结合两代人的生活、工作经历回忆外加相关资料和数百幅珍贵图片,成为国家进步发展的水滴折射,补充了史志框架下的生动细节,引申出国家、民族、团结、发展的宏大主题,更亦是对和平主题的赞美与祈盼。
作者简历
巴义尔,《民族画报》原编委、蒙古文版编辑部原主任,高级记者。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1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著《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1-5卷);《蒙古人们》《草原撷英:巴义尔微型专题报道集》《蒙地写意》《永远的骑兵》《蒙地色彩》《游牧色彩》《游牧精神》《写意草原》《蒙古人马情》《那达慕》《蒙古摇篮——额尔古纳》《呼伦贝尔大草原》《满洲里》《科尔沁》《和平里纪事》《烙刻——记忆中的影像》《纸媒贵族》《专题摄影十法》《人物摄影十法》。
后记
2002 年和平里命名 50 周年时,经我组稿并编辑,在《民族画报》2002 年第 7 期发了一组稿件,算是正式关注身边的事情了。2022 年第 9 期《北京纪事》刊发了几千字的《和平里纪事》,更加速了本书的形成。
书中的 324 幅图片均为我 1980 年以来拍摄的,包括收藏的部分票证和报刊资料。图片的选择侧重于较早的内容,当下有很多人在拍,手机的普及和对图像的认知,使得大量的图像留存下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资料。而越早的图片越少,留下来的哪怕是质量勉强、内容平淡也聊胜于无。在“老照片”里除了按年代划分的硬杠杠之外,还有个模糊概念叫“陌生感”——在记忆的深处有它的位置,但是已经处于记忆的末梢了。比如那个楼还在,那个塔还在,那个人物似曾记得,但是周边的人物事物景物都变了,需要调动相当多的记忆和联想才能把历史的链条接续上。
这本书跟我以往做的文章和书籍一样,都是新闻和文学的融合。从引用的文献、拍摄的照片,涉及到的地名、人名、事件、时间等材料上看,都是真实的、有出处的,具备新闻属性。行文上则是纪实散文体,有口述般的道来和夹叙夹议,呈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图片按板块相伴在正文附近,尽量做到视觉效果最大化。
父母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品格上讲究奉献、诚实,工作上讲究勤奋、认真,生活上讲究简朴、低调,所以为自己留下的东西很少,尤其是当今认为珍贵的成果、专著、论文、回忆、奖项荣誉等,在那个讲究集体主义荣誉的年代,个人得失微不足道。当然,从记录层面看难免缺失。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本书问世的时刻,犹如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既然来了,便有了一份责任,发光发热,奉献给予,不论长短,无分贵贱。这是许多中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缩影,是社会发展大潮中的一片浪花。
对蒙古民族而言,民歌、故事、传说等便是最早的口述。如今记录历史、学术研究倡导资料多元化,使口述记录与文献资料、考古材料并列,拓宽了传统史学的视野。口述以其微观化的叙事具有亲历、在场、个性化的特点,成为理论化史籍的细节补充,生动、鲜活。家里的老物件可以贮藏很多信息,但是存放和流通不易,文字和图片就方便多了。由此,这些令人惊奇感动的记忆固化为书籍,而书籍的生命总会长于人的寿命。
以小见大,滴水见光,个体的家史成为国家进步的折射,便是可资共享的精神财富。倘若把口述家史、和平里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它便有了某种内力,从而揭示“团结·进步”的主题——这四个字镶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大门上,既是过程,更是目的。观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之势,越发显示“团结”的重要性,而“进步”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和平里纪事》的雏形是近三万字的散文,把北京城与各民族的交往史做了一个粗线条的梳理,引申到“和平”主题,便是人类之大寻了。微观是家庭生活,锅碗瓢盆酸甜苦辣;宏观是国家政策和时代进步。如此,散文就盛不下了,而要构建一本书,因为还有数以百计的图片。遗憾的是,对家庭和区情、族情、国情的认知是迟钝的,甚至是忽略的。倘若悟性早些来到,当比现在更为丰富。
对北京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图到用时方恨少,文到写时才觉空。近年来关注北京史乃至和平里的发展历程过程中,得到了著名画家陈志农先生和其子陈沛箴兄的耐心讲解并提供珍贵资料,在梳理思绪做口述史的过程中得到了民族出版社编审、作家宝贵敏女士的热忱细致的帮助。谢树峰、白国义两位董事长资助本书出版。
感谢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张宇副社长担任责编并作序力荐,共同留下一份地区、民族、生活的小文献。
巴义尔
2023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