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根脉 激活文化活力 ——电视文化节目“上新”探察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次次寻访古迹,一次次触摸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引领亿万中华儿女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期,电视荧屏上接连播出了一批颇具文化气韵的视听产品,探寻文化根脉,激活文化活力,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质。
从中华文明中寻找灵感提炼素材
从诗词书画到典籍文物,从传统节日到非遗文化,电视人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寻找灵感、提炼素材。
非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生动见证,也是最具重要价值的珍稀资源。以全新方式助力非遗文化传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借助全景式非遗街区游历与技艺体验、文化解读、创新秀演等,开启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之旅。线上,节目用精细化的场景设计、个性化的镜头语言,以嘉宾体验非遗项目为线索,深入解读了有关非遗的多元截面;线下,与非遗相关的体验项目如火如荼广泛开展,吸引了一大波观众实地打卡,为“影视+文旅”打造新样本,挖掘新可能。
文明的起源和流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揭开一层层泥土,在遗址和文物的细节处,找寻中华先民来过的痕迹”。节目将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解码”有料又有趣的知识,完成了一场场富有体验感和参与感的考古之旅。
中国传统节日同样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具有人文与自然兼备的双重意蕴。文化节目《古韵新声》创新“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形式,溯源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诉说历史悠长的文化故事。
创新手法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向历史纵深处探寻,节目主创创新表现手法,多视角、深层次激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非遗里的中国》找准“非遗”这一创意切口,带观众深入体验各地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铺陈了一幅可见、可触、可感的“中国非遗文化图鉴”。节目既勾勒了传统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也着重挖掘和展现非遗的当代价值。节目中的非遗技艺不仅连接当代生活,为不同圈层受众带来别样的文化体验,也为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打开了一扇崭新且生动的窗口。
追终慎远、寻古溯源。《寻古中国》则通过带领观众重回一个个尘封已久的历史现场,沉浸式铺陈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7个篇章,7次回望,抽丝剥茧地揭开古老中华民族,如何孕育出璀璨悠长的华夏文明,深切回答着“何以中国”“是以中国”的时代答卷。
技术加持“新解”传统文化
从“活起来”到“潮起来”,节目主创以开放、包容、流行的语境“新解”传统文化。《非遗里的中国》跳出刻板知识科普和说教,用极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叙事手法唤起人们体验、探究非遗文化的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节目中,传统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符号,更从多层面展现出传统非遗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与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基于“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非遗里的中国》针对非遗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展演,带给观众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体验。节目充分运用CG特效、XR场景、超比例、MOCO多轴拍摄等技术手段,让历史和当代形成跨时空对话,同时聚焦非遗的创新应用以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致敬非遗的历史基因和活态传承。
此外,为了完整还原宏大的历史叙事,《寻古中国》首次运用XR+拓展现实制作技术,融入全新6Dof算法的自由视角拍摄技术,同时利用大场景3D扫描技术进行内容拍摄。如此设置,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层次,增强了戏剧张力,也让不同时期的时代感扑面而来,吸引观众沉浸于伟大灿烂、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探源文化根脉,激活文化活力。电视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一系列文化节目上新,持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古典韵味与当下潮流相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打开更多表现空间,更让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意识深入每一名电视人心中。
(作者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