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月下》:小城的生活图景
来源:北京晚报 | 梁鸿鹰  2023年06月14日14:43

我国当代城市题材、女性题材小说创作数量大,写出新意不容易,李凤群的《月下》围绕女性、婚姻、家庭等徐徐展开,通过一个年轻女性的命运,展开了诸如城市改造、拆迁、家庭角色变化、后辈培养等丰富内容,折射出当下引起普遍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反映了在当代都市化商业化资本化扑面而来,在大浪淘沙的滚滚时代洪流中,心灵迷失,人性弱点的凸显,人们对种种现实的不适应,与自身命运的对峙,反省,校正,调适,最终和解,具有一种警醒、净化和洗涤的意义。

主人公余文真对现实怀有不少不切实际的幻想,身上仿佛有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爱玛的影子,她抱怨能见度不够,渴望被看见,不满意现实,对从小以来身陷清凉寺小市民生活非常不甘,暗自在日记中写下“这个无情的世界我恨你”,时时想在“安稳过生活”和“勇敢闯世界”之间切换,甚至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最好对世界格局造成一定的影响”,未婚之前她更喜欢“想象白马王子牵手亮相时的万人瞩目”,“有时候大白天睁着眼睛梦到浪漫的事发生,梦见陌生男人在大街上捧着玫瑰花求爱”,幻想着有人带她去新马泰。总之她追求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并非真正的爱情,更多的是想在物质享受上获得满足,获得被“水晶鞋”神话所喂养过的,从没见过的东西。同时她和无数巷子里的女性一样,“四肢发达而不勤,物欲重而手头紧”,面对章东南的诱惑束手就擒,她遇到的变故,命运的起伏,她所体验到的悲剧,她的失意甚至毁灭感,是资本强势法则一手导演的。余文真试图跨越阶层,本身没有什么错,但似乎主客观条件还不成熟,我们看到了她的反抗,她的力量,她的挣扎,她毕竟走出来了,她在精神上成长起来了。

作者目光犀利、观察冷峻、书写流畅,以社会学家一样的透视力,深刻剖析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公众的,私人的,家庭内外的,有的虽是细枝末节,但足以惊心动魄,比如她描写的清凉寺巷道,长约三百米,巷子里的人家没有什么秘密,更没有什么意思,“一年过完了,又开始了一年,让人以为永远不会变了——清凉寺巷式的家庭,做父亲的严肃保守,母亲则是絮絮叨叨,做父做母既是拷贝,也是继承。如此日复一日,三点一线塑造出来保守的性格,形成一个看得见的舒适圈。越过这个圈,就越过了惯例和义务,到达不同。这‘不同’令大家坐立不安。想象中的尴尬处境令人赶紧退后缩回。”这样的环境之下,很难想象可以产生好的审美好的情绪和好的品位好的想法。还有就是,出了这个老旧破败的巷子,造城运动带来的改观也有一些问题,月城东部的建设,被扭曲的造城价值观主导,举倾城之力,盲目攀比,财力虚掷,花费高昂,过度超前,小城市硬要往二线城市上靠,搞了不少无用的造型,而城市改造、房屋动迁,则刺激了市民们,使他们私欲膨胀,大家对任何改变都没有满意的时候,新的改变似乎只会造成新的问题。另外,作品围绕原生家庭对女儿的态度、老一辈对孙辈的培养,对老年人群体各种不可思议的毛病,也有鞭辟入里的刻画,他们既可怜又可悲,有着各种的算计,而算计和付出总归徒劳无益,而这一切到底怎么造成的呢?

李凤群的写作驾轻就熟,她像个资深的心理学家那样,对人物的内心理路、精神脉动和情感走向了若指掌,她无时无刻不在与小说中的人物声息相通,每一笔都通向主人公的内心,以对人物心理深刻洞察的现实主义笔触,建构人物的命运史和心理史,令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有着充分的根据,坚实的依托,任何变化无论如何细微都不可避免,任何转折都导致另外一个转折,折射着社会的变故,反映着世道人心。作者没有试图给社会开出一个药方,但提供的社会生活图景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