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中国行》: 深入解读“第二个结合”的电视理论节目
江苏卫视等10家省级卫视近日在黄金档同步推出十集大型通俗电视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首次采用故事和理论话语融合的方式,生动解析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是继多家省级卫视共同制作推出《思想的田野》《思想耀江山》《我和我的新时代》之后,通俗电视理论节目的标志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意味着我们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智慧中国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十个方面的思想智慧,用大众化的电视话语,展现和阐析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智慧的产生、实践和传承发展,重点分析新时代我们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并着重就“第二个结合”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中国智慧中国行》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人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和自觉,为主题教育和专题学习提供了高品质的视听“辅导教材”。同时,多方面的创新实践优化了电视理论节目的范式,并催生出新的样态。
视野的大纵深提升了理论宣传的透彻性。《中国智慧中国行》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着力理论的通俗阐释,融通古代与今朝,贯穿历史与流变,连接思想与实践,以历史文化视角和全球视野,多维度解析中国智慧的源头演变以及如何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与深入结合。在《天下为公》里,有文献的溯源,有说文解字,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有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毛泽东早年的重要论述,有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等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实践的互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世界回响的映照。特别是节目还以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为底本,通过虚拟马克思与孔夫子的对话,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两者思想的内在契合性。这样的理论梳理深化了对天下为公的历史渊源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充分说明新思想通过“第二个结合”拓展了历史纵深,强化了文化根基。
讲述结构的创新增强了理论宣传的生动性。《中国智慧中国行》建立了“文化溯源+探寻者见证+实践者讲述+世界青年说+权威专家阐释+聆听总书记原声”的理论宣讲结构,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关联、中外先哲思想、理论与实践印证中,为观众讲解了中国思想文化智慧的源头流变、传承发展和新时代社会实践,揭示了其中蕴涵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深入阐述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打通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政治逻辑,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根基、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观众看后,感觉既简明扼要又酣畅淋漓,解决了新思想学习中不少知识盲区、认识误区和逻辑迷思,引导观众跟着节目体验了一场中国智慧之旅。
事理融合让理论宣传亦有温度。《中国智慧中国行》创新理论节目的话语方式,以新思想为灵魂,突出导向性;以理论阐析为骨架,突出逻辑性;以故事再现为内容,突出通俗性;以人物为主体,突出贴近性,平添了历史和时代的温度,容易引发共鸣共情。节目用历史故事来解读时代背景和流变,用新时代故事来阐释新内涵和新要求,显示“第二个结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第三集《为政以德》,讲述了清代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的“陶罐食盐”传奇、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在墨脱建设足球场的援藏干部、为民办实事的仙林街道等鲜活故事,专家解析萃取故事内涵,实现以情说理、情理互促,在具体事和人的陈述中完成了理念传达。这种创新在每一集都有亮眼表现,凸显电视节目进行理论宣传的新优势。
多元艺术手段并用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理论节目难,难就难在既要准确,还要生动,不能将线下的讲座模式搬上电视荧屏,因而艺术和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甚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表达效度和传播效果。话语方式创新是电视理论节目的翅膀。《中国智慧中国行》首创“文化+理论+互动式解析+情景再现+寻访纪实+动画+科技”的融合模式,在强氛围感的文化场景中,呈现节目内容、舞美设计、片名题写、手绘动画到情景演绎、歌舞表演、整体包装等,融入诗辞歌赋、传统建筑、音乐、书法、篆刻、戏曲、武术、乐器等诸多中华文化元素,实现理论主题的具象表达。舞美方面集合传统文化元素,兼具古典美与科技感。在现场演艺中,节目设置了情景演绎、歌舞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让文化呈现更丰富更生动。整档节目既是思想盛宴,也是文化大观和国潮演艺,引导观众在文化熏陶和美的呈现中去感受文化传承发展脉搏。
多元互动创新理论节目通俗化大众化表达。《中国智慧中国行》特别注重年轻受众的审美特点,着力在时态、语态和思维方式等多维度与年轻受众实现同频共振。节目邀请30多名来自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青年参与节目,他们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与专家交流互动中层层深入文化殿堂,让年轻人的声音成为节目重要内容,彰显节目的青春气质和感召力。节目制作团队也主要是年轻人,主创团队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他们在节目中设计了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运用扩展现实等技术助力沉浸式视听享受,同时还邀请B站UP主创作说唱风格的主题曲,为稳重大气的理论节目增添了“酷炫”。
国际视角和国际话语增强了国际传播价值。引入国际视野和国际话语是《中国智慧中国行》的显著特点和创新设计。这个节目将中国智慧和新思想置于国际视野,既增强了角度的多维性、话语的国际性,也赋予节目更多的国际传播价值。一是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和海外青年代表共同参与探访和讨论,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和外国人的视角,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激发新思想的国际评价和跨文化共振。二是邀请四位外国专家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思想新实践的理解认同。其中一位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英文版的英译文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他多次到扶贫一线考察,在节目中分享了对中国发展的独到观察和认识。三是邀请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老挝、马来西亚、坦桑尼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国青年代表参与节目的现场录制。同步生产制作外国专家访谈以及外国青年演讲、表演的短视频和H5、海报等配套融媒体系列产品,在头部卫视、头部视频网站和国内外社交平台进行多渠道、多介质、多维度的立体化传播,形成强大的叠加传播效应,用海内外听得懂的语言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
总之,《中国智慧中国行》在理论宣传、权威解析、创新话语和贴近传播等方面均可圈可点。节目引导观众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是深入解读“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生动案例。
(作者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