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是诗人的梦幻联动还是唐诗的生硬罗列
截至7月12日,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5天,票房突破3亿;豆瓣开分8.0,目前已升至8.2分,取得的成绩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片名中虽有长安,但此片却并不是一部讲述盛唐长安城风情的电影。电影里的长安,与其说是一座城,不如说是代表“盛世大唐”的一个符号。影片的末尾,主创借高适之口表达的观点“长安的诗在,长安就在”,借长安城之名,来表达对盛世大唐的一种怀念。
而提到唐朝,自然离不开那些几乎伴随每一位中国人成长的唐诗。从那句熟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能一窥唐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长安三万里》长达168分钟的电影时长里,共出现了48首诗,从三岁稚童“张口就来”的那句“床前明月光”,到中学生必背的“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些李白诗中的“名场面”,都在影片中一一出现了,可以说《长安三万里》是了解唐诗的一次契机,也是了解李白作品的一次契机。
除此之外,那些当初人们为了考试苦背过的唐诗,它们的作者也都“组团”出现了:杜甫、孟浩然,贺知章、王昌龄……杜甫第一次出现,甚至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以顽童形象出现,这与观众心目中那位吟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圣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背诵过那些诗观众来说,看唐朝那些著名诗人之间的互动就属于“梦幻联动”了。
对该片十分满意的观众,主要还是对唐诗意向具象化的肯定。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有具体情节的展现。豆瓣有一条高赞短评可以囊括大多数观众的满意之处:“《将进酒》一节,就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
《长安三万里》确实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这份观影体验是根植在中国人共同记忆中,进而在观影时形成了一种集体默契。有些观众会抱怨,在一些小学生较多的观影场,会有小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背诗,这虽是吐槽小学生不顾观影礼仪,但侧面也能看出唐诗对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年人也有共同的精神体验,只不过成年人可以忍住不念出声音罢了。
《长安三万里》唤醒了观众内心里超越了年龄的、共同的精神体验。此时此刻,观众全然没有了当初背诵古诗的痛苦,只需全心全意欣赏唐诗的意向在荧幕上是如何展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对影片感到满意。有人认为影片中对唐诗的展现过于生硬,就像是诗的罗列,而真正从电影的视角出发来看,本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过于简单、直白,丧失了真实历史人物的复杂度。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安三万里》的艺术想象力其实也没有跳脱出教科书的范畴,只是亦步亦趋地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复述了一遍。当然,这些看法就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此外,影片看似是讲述李白的一生,但准确来说是“高适视角下李白的一生”,这也是影片另一个争议之处。主创的原意是借高适这样一位好友,以一位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李白的一生,方便观众能更好地进入电影。但二人在命运抉择之时的选择,使得本片客观上产生了对主角人物评价的褒贬倾向,有些人认为与追求自由的李白印象有出入,这也是一些观众不满之处。
但无论如何,需要看到的是,国产动画电影中至今很少有讲述这一类题材的作品。《长安三万里》以一个原创剧本展现唐诗世界,展现了大唐盛世,这在众多依赖神话传说形象来进行剧本创作的国漫里,的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相信此次《长安三万里》的口碑,对后续系列的创作,是一次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