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新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学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科学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规律和重要意义,发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重要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又一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出原创性贡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和宣言书。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独特呈现者。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离不开新时代的新文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离不开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文学更为神圣的责任与使命,是引领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光辉指引和根本遵循。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文学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担负新使命,新时代文学要在延续文脉、传承文脉、创造文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有着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对话性,而这五大特性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百年现代文学,可谓星光灿烂,经典纷呈。是文学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文脉,是文学放大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基因。是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何以为中国,也是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文学何以为中国文学,决定了中国文学的气质、神韵、风范。新时代文学既要把中华文脉维护好、传承好、延续好,又要创造新文脉,要让中华文化基因在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壮大、滋养和形象化的呈现,要让中华传统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生命观念、自然观念发扬光大,并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新时代文学独一无二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创造能够贯通古今中外的文学价值体系、观念体系、话语体系、审美体系、叙事体系,以新文脉的创造实现对传统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担负新使命,新时代文学要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现代化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的创造性实践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着天翻地覆的史诗性伟大实践,正在发生惊天动地的山乡巨变,新时代文学必须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跟上时代的步伐,生动记录伟大时代的恢宏气象,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给以文学的呈现。新时代文学应该有与新时代相匹配、相呼应的品格、气度和境界,应该有新的文学观念、审美品格和艺术追求,应该成为新时代的晴雨表和百科全书,成为新时代形象的塑造者和新时代精神的承载者、阐释者。新时代文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见证者,应该以现代的形态、品质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讲精彩,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烙上鲜明的文学烙印,把真实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以文学的方式展现给全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精神支撑。
担负新使命,新时代文学要在传递和呈现现代文明价值、参与世界文学价值建构的深度对话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学是世界通用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有强烈的包容性和和平性。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在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对话中一步步走向繁荣辉煌的。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曾一度落后于世界,现代文学曾以“仰视”的姿态在“五四”和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拿来主义”阶段。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了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平视”“对话”阶段,文学自信更为彰显。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成效越来越显著,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作家、作品的层次,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几种文字,更不能满足于获得了几个外国文学奖,而是要增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自信和主体性,要彰显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新时代文学的主体性应该既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又立足于当代创造,应该既是本土的又是面向世界的,应该既是传统的又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我们不再是文学领域的“滞后者”“追赶者”“模仿者”,而是文学价值的“创造者”“引领者”,要更自信地展现创造者和对话者的形象,不仅要让全世界更多地认识、阅读、了解中国作家作品,还应该在世界文学秩序和世界文学价值的同步建构中发挥主体作用,让中国文学价值成为世界文学的“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贡献文学方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担负新使命,新时代文学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塑造人民形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创造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在任何时代,人民都是历史永恒的主体,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民本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人民性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化和文学形态的最鲜明特征。人民是新时代文学永恒的主体,人民性是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艺术属性。人民性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宣传性的概念,不是简单化的说教,而是贯穿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全过程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践。人民既是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也是文学最终的裁判者、评判者。新时代文学必须牢牢扎根于人民和大地,扎根于时代和生活,感受时代脉动,聆听人民大众的肺腑之声,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人民的欢乐,忧患人民的忧患,凸显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代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同时,新时代文学要把塑造人民形象作为文学的崇高目标,为时代英雄立传,使得新典型、新形象、新英雄不断在文学中呈现。新时代文学要全面展现人民的精神世界与“现代化”历程,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文明形象、人文素质、道德情操和精神情怀,与人民发生深刻的精神联系,多层次、多维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从文学中获得力量。“兴观群怨”“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核心语汇。古往今来,对文学强烈的共情、共鸣,决定了文学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新时代文学要弘扬主旋律,弘扬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中国人的生命力、精神图谱和崇高价值追求,切实发挥以文化人、凝心铸魂的作用,使文学真正成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担负新使命,新时代文学要弘扬创新、创造精神,在新时代新经典的创造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性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辉煌正是建立在文体创新、文体革命的根基上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革命和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文体的更替也都离不开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只是躺在祖上的功劳簿和辉煌荣光里,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新时代文学必须继续扛起创新的大旗,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适应传媒时代、网络时代、视频时代文学生产、消费、传播的新规律,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攀登,创造新的文学,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经典。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文学的创新,是面向人类文学的一切经验与探索的创新,是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更是立足于中华审美传统和审美精神的创新,是有“根”与“魂”的创新,文学的创新尤其要克服“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精品力作和经典大师。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我们要有我们时代的《西厢记》《西游记》《红楼梦》,要有我们时代的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也要有我们时代的孙悟空、林黛玉、阿Q、祥林嫂等文学典型形象。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曾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也一定会产生属于中国文学的经典与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