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青春校园题材的创作空间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剧照。
叶 航供图
正值高考发榜之际,央视刚刚播完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引发热议。该剧讲述青云中学高三(14)班班主任郝楠帮助一些学生驱散内心阴霾、走出人生低谷、追寻自我价值的故事。这部剧以写实风格塑造人物,以积极乐观的影像风格书写青春故事和成长主题。
叙事方面,《追光的日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教”与“学”、“父一代”与“子一代”的双重视角展开。一个视角是由郭京飞饰演的中年教师郝楠展开,聚焦他如何实践自己的育人理念;另一个视角是由任敏、王源等饰演的高三学生展开,讲述面临各自困惑的主人公们如何书写他们的人生答卷,追寻未来。该剧着力于刻画良性的教学互动关系,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彼此照亮。“追光逐梦、向阳而行”这一主旨由此体现。
该剧以“高考”作为叙事主线,随着剧情推进,由校园这一“点”不断向外辐射至家庭、社会等“面”。叙事不囿于校园与青春,而是潜移默化地将“迎考”从学校和考场拓宽至社会与人生。成长不再是青年一代的专属,家长、老师等成年人同样面临不断更新观念、超越自我的命题。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可能面临不如意,唯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方能纾困解难。
《追光的日子》倾力塑造了郝楠这一个性鲜明的教师形象。他重言传更重身教,引导鼓励学生勇于追梦、大胆实践。创作者在剧中回溯郝楠学生时期过往的挫折经历绝非闲笔,而是更深层次地诠释了教师郝楠能与学生们形成亦师亦友关系的内在逻辑。郝楠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重视当下,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某种意义上说,郝楠对学生的教育不单是传授知识、传播思想,更注重锻造品格、培根铸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追光的日子》另一用心之处是细致描写了7个学生及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代际隔阂、留守少年等家庭问题、心理症候,成为投向这些孩子心中的一道道阴影,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让这些普通家庭的故事更具真实感,该剧主创用差异化的色调和空间,隐喻孩子们从“阴影”走向“灿烂”的过程,并通过贴近人物性格的细节,外化内在心理,呈现思想转变。
如该剧导演韩天所言,“这部剧讲述的是一群曾在风雨中的人追寻那道光的过程”。剧中的高三学生从迷惘走向奋进,依靠的是老师的理解、信任与激励,是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纯真友谊,是重新审视、认知自我价值与他人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达成与外界的和解……事实上,“追光的日子”这一片名就已形象揭示了全剧对“理想”与“现实”的表达。高三(14)班教室的黑板上写着的“乘风破浪,筑梦起航”“心之所向,必将抵达”,生动鲜活地诠释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全剧兼具戏剧性与写实感,既不夸大美好,也不渲染困境,在日常生活烟火气中写人写情,唤起观众的共情共鸣。全剧较好地平衡了叙事艺术中“轻”与“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以轻喜剧风格写人叙事,提升剧集的戏剧性和观赏性,吸引更多青年观众;另一方面,秉持现实主义精神,在叙事中体现对严肃议题的思考,让人观后有所感、有所悟。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的推陈出新,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传统青春校园题材剧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