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走向经典化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创作
来源:文艺报 | 范咏戈   2023年08月02日15:03

敬畏历史 形塑精神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曾经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的代表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取得的伟大胜利是297万人次中华好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军民一起同侵略者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以近20万名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献身换来的。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里程碑。尤其,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来说是一场遭遇战。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的国家百业待兴,西南西北剿匪、解放台湾或正进行或正备战。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仗,这是一场国力和军力对比严重失衡的较量。当时中国90%的国民经济还停留在近代农业经济的水平,工业产值仅居世界第26位,美国经济和科技实力都处于世界首位,工业产值占全球的40%。打还是不打?共和国开国领袖们审时度势作出了高瞻远瞩的决定:“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美国侵略者已经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为了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中国果断出兵并在短短十几天就集合起20万大军赴朝作战。

云山之战、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134起重要战役战斗中,面对强大、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且残酷的战场环境,志愿军英雄儿女以“钢少气多”克“钢多气少”,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做掩体,敢于空中拼刺刀……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座主旋律创作的富矿,时隔几十年,仍是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记忆之场”。现象级影视作品《跨过鸭绿江》《长津湖》《三八线》《特级英雄黄继光》等之所以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共鸣,是因为作品选择以志愿军战士“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一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为硬核,真实再现了朝鲜战场血与火的战争。对于被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抗美援朝精神,理应常怀敬畏之心,理应站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这一最具标识性的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高地上,探骊得珠讲好抗美援朝故事,形塑好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一创作,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反观和民族精神的重建,具有集体认同的正向引领作用。

多维视角 工匠呈现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创作需要更开阔的艺术视野和更精湛的工匠精神。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均完成4K复原重新发行)为例,这两部带着战火硝烟而来的创作,其创作者也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亲历者。他们的情感和对战争生活的熟悉都与作品中主人公“不隔”。即便是这样,他们仍坚持到朝鲜旧战场深入生活数月。在有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塑造出“八连人在,阵地在”的张连长、“向我开炮”的王成这样的经典人物形象和画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经典,这两部电影达到了音画交融、意蕴相生的效果,其精心创作的主题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响遏行云、久唱不衰,构成影片的经典性。

艺术地再现抗美援朝战争,近年来呈现出由单纯讲一人一事的故事到取材宏阔、多维呈现战争全貌的进阶。《跨过鸭绿江》作为一部全景式、史诗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从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以及彭德怀司令员的视角,从东西两线五次战役以及志愿军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等多个维度再现了战争全貌,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史志性的统一。长津湖系列电影表现了最能体现抗美援朝精神的一场战役。在极端严寒条件下,仅靠几件单衣和几个冻土豆的志愿军战士和装备精良的美军主力部队殊死搏斗,在一个整连官兵全部冻死时依然保持着战斗姿势。这就是让无数人泪目的“冰雕连”。作为对手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史密斯不得不感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在作战。”而作为国产电影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片、被称为国产院线“强心剂”的影片《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战争全貌,组织了空前强大的主创团队,前期拍摄剧组人数高达7000名,12000余人参与,体现了中国电影新的思想艺术水准、工业制作水平。《长津湖》系列在主旋律题材如何取得商业大片效果的探索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以健在的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为主人公,却没有成为一部艺术上平庸的光荣榜。这部剧在“武戏”部分呈现的是李延年有过硬军事素质的指挥员形象,“文戏”则呈现了他作为指导员善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部队战斗力的能力。在朝鲜战场上,李延年既是基层连队的一员,又是一个独具光彩的个体存在。这部纪实风格剧以个人叙述去佐证时代的宏大叙事,以此集合成较大规模的历史图景,向观众提供完整的历史认知。剧集有细腻真实的“战壕真实”,但更由生活真实的此岸到达了艺术真实的彼岸,人物关系从现实逻辑进入艺术逻辑,极大激活了观影者的集体记忆、情感共振,使观众酣畅淋漓地释放出审美情怀。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创作逐渐步入“小大由之”的多样态创作的自由,是观察其经典化创作的重要维度。

聚焦当下 青春表达

当青春化表达已成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电影创作共同的取向时,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创作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首先,抗美援朝史诗本身就是一部壮丽的青年史诗。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胜利是青年战士以血肉之躯铸就的并不过分:拿着炸药包奋不顾身扑向敌人的特级英雄杨根思28岁,用身体堵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21岁,在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26岁,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入敌群的孙占元27岁……就算是指挥员、军长、师长、司令员当年也都才三十几岁,他们都是“后浪”。面对敌人投入6万多兵力,倾泻190万发炮弹,投掷5000余枚炸弹,山头被削低2米、寸草无生的上甘岭,志愿军官兵仍牢牢铆在阵地上。面对这样的历史,很自然地会引发今天同龄人的自问:“换我能不能像他们那样?”

历史为抗美援朝影视创作提供了青春化表达的极大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利用外在形式上的元素去吸引青年观众。青春化表达,不仅要“入眼”还要“入心”。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成功的青春化表达在于:影片以黄继光给母亲邓芳芝的最后一封信与邓芳芝给志愿军的回信为基础,从黄继光作为儿子的视角切入,去讲述他为了实现对妈妈“不立功不下战场”的承诺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建立通信联络,最后以身体堵枪眼壮烈牺牲的故事。有观众说,当看到黄妈妈以独白形式缓慢而平静地念出儿子给她的信时,瞬间热泪盈眶。《三八线》中因敌机轰炸了村子而参军赴朝作战的青年农民,《长津湖》中伍家三兄弟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同赴朝鲜战场、最后只有三弟活了下来的设计,引发年轻观众的热议,有观众看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没有适合过冬的棉服,没有集群的机械化部队,没有制空权,没有海军,别说食物,甚至连充足的弹药都没有,你们凭什么参战?我想是因为你们知道往前数五十年,八国联军曾在这片土地上耀武扬威;往前数三十年,军阀混战曾让这片土地民不聊生;往前数二十年,日本曾发动侵略战争,抢占了这个国家的大半土地……如今,看到美国陈兵朝鲜轰炸丹东,你们就以自己的身躯阻挡了侵略军的步伐,因为你们不想看到国破家亡的历史重演。”年轻人的这些回答体现出他们对国家历史的关注,涌动的是和志愿军战士一样的家国情怀。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创作只有聚焦当下、实现青春表达,才能与年轻观众构建起有效的对话渠道、对话方式和对话空间,产生共情、共鸣和良性互动。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创作走向经典,离不开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尊重,而理性、真实、多元视角等则是这一创作的主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