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之永恒而大胆向前 ——法语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
以戏剧为基石、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的音乐剧是一种较为新兴的艺术类型。与歌剧相比,因为它的通俗与现代,甫一诞生便捕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由捷哈·皮斯葛维克编剧兼作词作曲、何达执导并编舞的法语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于2001年在巴黎首演,2005年获得奥地利维也纳“最佳音乐剧”奖项和欧洲铂金唱片奖,至今共巡演了16个国家,累计观演人次超过1200万。英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每日电讯报》曾这样评价:“世界上最著名的爱情故事遇到了世界上最棒的音乐!”可以想见,该剧在媒体人的心中是怎样的地位。当然,不仅是媒体人、专业人士,即使是从未踏入剧院的人,他也一定会为这荡气回肠的旋律和张力十足的表演所折服。7月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便记录了那令人疯狂的时刻。
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知名度甚高,全世界搬演该剧的版本无可计数,站在巨人肩膀上固然有其先天优势,但演绎经典并非易事,超越经典更是艰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自然耳熟能详,但是表演的功力、制作者的水平和运营人的策略等都十分考验整个团队。法语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成功,有一种双向奔赴的美。一方面,主创团队用制作精良、艺术精深、创意独特的表达吸引着观众。比如单曲的发行,本身已经培育了大批潜在观众,故而每一次舞台演出,便是一次发烧友的集体狂欢。另一方面,观众对单曲的耳熟能详形成了一种最具口碑的宣传。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口碑宣传,不仅满足了观众在精神追求上的心理期待,而且实现了艺术消费的蜂拥而至。
提到音乐剧,必然绕不开对音乐剧的核心要素——“音乐”的分析。法语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共有曲目34段,体现了融合与混搭的创意与风格。其中的著名唱段包括《维罗纳》《世界之王》《阳台》《爱》《朱丽叶之死》等。特别是《爱》与《世界之王》,曾蝉联法国流行音乐排行榜冠军分别长达16周和17周。剧中,13位独唱歌手分别向观众演唱了或温婉动人、或优雅凄美、或激情澎湃、或娓娓缠绵的音乐作品。古典与现代、激越与浪漫之间流畅过渡,高音与低音、粗狂与清丽之间毫无违和。
一部好的音乐剧,选角至关重要。因为主创的一切努力,最终都要落在演员身上。罗密欧·蒙太古的扮演者是被中国音乐剧发烧友亲切地唤作“大米”的法国音乐剧演员达米安·萨格,他脸庞俊美、声线迷人,初演罗密欧时刚刚18岁,特别符合角色身份。与他搭档的希西莉亚·卡拉饰演朱丽叶·凯普莱特,当时也仅有15岁。正值青春时代的角色,加之音乐天赋和表演技巧,让“法罗朱”一举成名。除男女主角之外,其他演员也都是实力担当。比如奶妈的扮演者朱丽叶·莫兰妮,剧中作为一位非生身之母,她对朱丽叶的爱的表达,是那样细腻、痛彻和令人满怀敬意。唱段《她正沉浸爱河》就是这位艺术家最完美演绎这种情感的载体,闻之令人潸然。
如果说音乐与表演是该剧的顶梁柱,那么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相应的舞台支撑则是该剧作为现象级舞台艺术的最美装饰。两大家族的主调服饰风格是一红一蓝。红色代表冷漠高傲的中产阶级家族凯普莱特家族,马甲、皮衣背心、双袖衬衫在这一家族成员的服饰设计中多处运用,而且匹配了家族特有的识别物——护肘,彰显了严肃、干练、原则性和纪律性的家族风格。蓝色代表自由奔放的蒙太古家族,设计理念来自波希米亚和吉卜赛风格,服装材质轻盈透亮,没有繁复的装饰物。两种颜色冷暖冲突十分鲜明,在款式、材质与光影的变动中呈现出耀眼的光辉与醒目的张力,也隐喻着两大家族的割裂与仇恨。与主色调相匹配的还有代表权力的银色(比如维罗纳王子)、代表无奈的灰色(比如神甫)和代表冷酷的白色(比如死神)。舞台下,观众自觉站队,或蓝或红,彰显着自己的审美属性和艺术态度。灯光亦从鲜艳的红蓝自然过渡到朦胧的灰白,从充满激烈冲突与律动的“争斗”到平缓稳定的“爱意”,罗密欧·蒙太古和朱丽叶·凯普莱特在舞会相识的那一刻,一切都戛然而止,只留下爱的瞬间。
法语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具有全方位视听效果的现代舞台剧。该剧华丽的音符乐章、诗意的视觉语言、写实与现代相交融的舞台呈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爱情故事相得益彰,不仅内容设计上流光溢彩,在营销和推广方面,也创新了音乐剧的推广模式。“爱,是如此美妙;爱,让人直上云霄……爱,使人忘却时光;爱,让人获得新生……爱,是如此美妙……”当《爱》的旋律飘扬在剧场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时,观众体味到的不仅是旋律之美,而且会因为“爱”之永恒而大胆向前。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