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戏曲艺术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加深了我们对民族戏曲艺术宝贵价值的认识,更明确了戏曲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些特点在戏曲艺术中都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在世界数种古老的戏剧中,中国戏曲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戏剧。千百年来,她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舞台上和群众中流传,在思想道德观念上和审美观念上都给群众以深刻影响。她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又在于她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中国戏曲包括各个民族的戏剧和上百种地方戏,各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具有中华民族的共同特色,和而不同,多样而又统一。各民族戏剧、各地方剧种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互相包容,共同推动了中华戏曲的发展进步,也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中国戏曲也在海外广泛传播,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维护和平的作用。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戏曲之所以能传承发展是与历代知名、不知名的戏剧家的贡献分不开的。在古代戏曲的历史上,产生了关汉卿、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伟大的戏剧家,他们创作了彪炳史册的优秀作品;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演员薪火相传,创造并丰富发展了独树一帜的戏曲表演艺术;还有王骥德、李渔等戏剧家和学者不断总结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经验,将之提升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戏曲理论。清代以后,“花部”兴起,京剧形成,各地方戏争胜的局面逐步出现。一批著名的演员随之涌现,他们的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戏曲在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各领域的这些创造,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挥戏曲的社会功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延安,戏曲改革的实验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党制订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了青春。戏剧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戏曲艺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制订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政策措施,戏曲艺术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环境,在剧目建设、演员培养、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戏曲人,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努力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
现在的戏曲舞台上存在三类题材的剧目,即传统戏、历史剧和现代戏。实践证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三者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是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正确决策,应该继续贯彻执行。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研究三类剧目的特点和规律,在艺术实践中努力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浩如烟海的戏曲传统剧目记录了历代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瑰丽图景,积淀了历代人民善恶分明的美好情感与家国情怀,保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传统剧目中有封建性的糟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的戏曲改革,在发扬精华、剔除糟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除掉了蒙在传统剧目这颗明珠上的污秽,使她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现在还应该继续做推陈出新的工作;同时要以更为辩证的观点看待传统剧目,挖掘因各种原因失传的剧目,发现她被埋没的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一工作做起来很不简单,需要戏剧家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很高的艺术鉴别力、创造力。
传统戏的内容与她的精美表演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割断传统戏根脉,包括不能丢掉传统戏的优秀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薪火相传的,其保护传承的难度更大,对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
新编历史剧创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的实践。与传统剧目相比,新编历史剧在创作时大多更重视历史真实,但更重要的是,她要体现新的历史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做出正确的评价。强调历史剧要古为今用,这没有错,但对古为今用不能做简单的理解,不能采用影射比附的手法。历史剧创作应是一种历史的抒情,咏古鉴今,寻求古今人物心灵的共振。各时代、各地区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并没有被搬上传统戏的舞台,今天把他们创作出来、演出来,是应该的,但一定要符合戏曲艺术的规律,让新创的作品能为群众喜闻乐见,能在舞台上长期流传。在这一方面,历史剧创作应多向优秀的传统剧目学习。
现代戏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能够更直接地体现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具有不同于传统戏和历史剧的价值,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但现代戏创作和表演的难度更大。其一,她需要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需要剧作家有较强的创造力。即使从小说等艺术形式进行改编,艺术形态的转换也需要进行新的提炼、新的创造。其二,现代戏同样承担着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任务。曾经有过如何看待“话剧加唱”现象的讨论。如果只把戏曲看成一种娱乐手段,那么只要观众接受,怎样演出都无可厚非;但要从戏曲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从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角度看,她如果丢掉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就是失去了保护传承的责任。因此,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一部现代戏既有较高的思想性又具有戏曲的特点和韵味,这才是优秀的现代戏。这样的作品成为主流,与优秀的传统戏、历史剧并驾齐驱,才标志着“三并举”的全面贯彻,标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戏曲领域得到全面保护和健康发展。
戏曲理论建设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又对戏曲艺术的创作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必须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建设戏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千余年来,戏曲发展的历史经验是丰富的,当代的经验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但要把它用中国的道理总结好并提升为中国理论,则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新世纪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许多成绩。《昆曲艺术大典》编纂完成,《京剧艺术大典》《汉剧艺术大典》等正在编纂中,戏曲表演艺术体系、戏曲理论体系、戏曲美学体系研究也都取得不少成果。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努力,把理论研究的成果与戏曲批评紧密结合起来,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我们必须在剧目建设和理论建设中努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有了大批高水平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家、戏曲音乐家、戏曲理论家以及优秀的院团管理人才,才会不断有优秀的剧目和理论成果产生。有了大批的优秀剧目和理论成果,各方面人才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有信心,在经过前辈培植、土壤肥沃的戏曲百花园中勤恳耕耘,努力开创戏曲艺术的新境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戏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