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情小爱解绑 在现实中求索思想 ——《热烈》为青春题材影视创作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青春题材影视创作呈现出现实质感:越来越多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聚焦于当下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果说《我不是药神》《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现实题材影片让大众更加关注涉及公共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直面社会困境,引发观众共鸣,那么,如《我的姐姐》《奇迹·笨小孩》等则更多注重通过具有现实底色或质感的生活展现他们对人生困境和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这类影片比过往以校园、纯爱等为叙事旨归的青春片更具真实性和冲击性,也更能够引发观众的参与感和共鸣。《热烈》正是这类影片的典型代表。
《热烈》中,出身底层的青年陈烁过着普通甚至有些“悲惨”的生活:因家人生病欠债,不得不每天辛苦打几份工;为了照顾生病的舅舅而不敢搬家;每天早起去菜市场买菜,和妈妈出摊卖早餐、照顾店里的生意……单看这些环境,我们无法与时尚、前卫、自由的街舞联系起来,但也正是这个有着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家庭为陈烁成长奠定了基石,赋予了他对未来的信念;也正是这些让陈烁可以在面对丁雷邀请他当替身时有底气说出“不要钱”,支撑他坚持不懈地为实现梦想而努力。虽然这里的现实生活只是人物成长背景,却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找到自己情绪的落脚点,激发观众对人物的认同感。
现实生活、问题给观众提供了深度观察、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角度,在加入青春、舞蹈、喜剧等类型元素之后,影片展现的是扎根实际生活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励志,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光明未来。
“双男主”设定是该片类型化叙事的首要特色,它也决定了影片的基本叙事结构。中国电影的“双男主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张彻时期,此后,《喋血双雄》《纵横四海》《无间道》《无双》《追龙》《拆弹专家》等一系列香港电影都创作出了非常经典的“双男主模式”。在内地,《湄公河行动》《唐人街探案》系列等影片也创造了比较成功的“双男主模式”。区别于以往影片中“双雄”或“双强”的模式设定,该片采用“传承”式双男主设定,通过两代人在现实、梦想角力时的不同状态展现不同生命阶段的魅力与困境。
陈烁作为年轻一代的舞者,负责展现影片所需的街舞训练、比赛时的动作、情绪和心路历程,承载的是草根人物如何凭着热爱与执着,突破身体、环境的限制,从业余到专业,从“小透明”到被认可,最终实现梦想的过程,是影片的激情与热情所在。而教练丁雷则更多代表“老”一代舞者在面临中年危机、经济压力、生存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摇摆与纠结,以及“觉醒”之后为了实现梦想而勇于放弃一切的勇气。陈烁是丁雷的过往,丁雷未尝不是陈烁的未来。生活正是如此,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在每个人身上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丁雷的烙印是没有完成的动作,陈烁完成了,将这个烙印传承了下来,也完成了精神的传承。
螺旋式发展的情节设定是该片的第二个特色。借助“双男主”的角色设定,导演将“梦想”和“生存”作为两大推进因素,推动了剧情螺旋式发展和叙事节奏的形成。当可以实现“梦想”时,丁雷让陈烁加入了自己的舞团当替身,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时,他辞退了陈烁;当陈烁回归后有了成绩,凯文“利诱”丁雷让其辞退陈烁时,他再次放弃了陈烁,可谓一波三折,而在中间起作用的则是丁雷在“梦想”和生存之间的摇摆。在叙事节奏方面,陈烁和丁雷的训练与比赛成为逐步推高观众情绪的推手。经过几个回合的角力之后,最终来到影片的燃点所在。两个舞团之间的PK热烈、奔放;陈烁和凯文之间的单挑激情四射,动作的节奏、力量、风格和韵律感都形成强烈冲击力;而丁雷与陈烁合作上演经典“惊叹号”动作,充满了热血与斗志,点燃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典型人物的塑造是该片的第三个特色。大鹏导演的影片一直在展现小人物被生活磨砺之后的韧劲和成长方面有自身的独特思考,一些面临中年危机的男性形象也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影片中,在丁雷和陈烁的“拉扯”之间,丁雷作为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在“拿冠军”和生存之间的摇摆、纠结;为了生活不断妥协、八面玲珑的“甄嬛式”处事原则;为街舞而“舞”的梦想被唤醒后勇于改变、自嘲的态度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既是人到中年对生活的敬意,也是廉颇老矣的不甘。相比丁雷形象的饱满,该片重点展现了陈烁对街舞的“一根筋”。为了能实现梦想,他可以放弃工资、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时的他充满灵气、热情与激情,与丁雷形成强烈反差。而凯文作为“工具人”,一个有钱却也愿意为了自由而努力的人设也成功立住了。
该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可以说很好地完成了杭州亚运会的“命题作文”,让街舞更为普通大众所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也有一些不太令人满足的地方,比如陈烁如此热爱街舞的因由表现得不够充分;丁雷放弃凯文与之决裂转而找回陈烁的理由略显牵强;丁雷对陈烁的辞退和找回显得过于刻意;李明珠的角色可有可无等。而作为一部借助于现实底色彰显青年人人生态度的影片,《热烈》充分观照和满足了青年一代的心理需求,向观众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唤醒了观众被生活围困已久的热情。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