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戏剧:从象牙塔走向大舞台
“话剧九人”剧团《四张机》剧照 资料图片
今年7月,鼓楼西高校戏剧公益展演在京举行,26所高校、36个剧团投来50部作品,线上线下反响强烈。据统计,仅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这一项活动,就吸引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00余所大学院校、1300余个剧社参与,20余年来辐射人群达数十万。如今,高校戏剧不但服务于校园文化,还主动走出象牙塔,不断走近人民大众。高校戏剧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以戏化人:渐成校园文化新风尚
高校戏剧与专业的商演戏剧不同,其首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大学校园文化。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长期关注校园戏剧的发展,她说:“高校戏剧是大学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剧和校园整体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大学生丰富自身文化的重要尝试,也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
高校戏剧的每一次排演都能成为大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课堂,都能实现思想的锤炼升华。刚刚过去的毕业季,由浙江工业大学梦工场剧社制作改编的红色题材毕业戏《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校内上演。大学生们纷纷感叹,这是一堂特别的思政课,令人感动和震撼。该剧社已推出140多场红色校园戏剧,累计观看人数达数十万,其中红色舞台剧《无悔的抉择》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沈阳师范大学精心创作并排演民族音乐与京剧相结合的独幕现代京剧《格桑花开》,将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搬上舞台,通过戏曲艺术传递坚守的力量与精神,深深打动年轻学子的心。
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自主创作的红色校园舞台剧《家书》首演;6月,首都师范大学话剧《行知先生》专场演出举行……高校戏剧广受师生追捧,入场券一票难求,演出场场座无虚席。戏剧融于课堂、融于艺术,引领青年学生从中感悟文化之美。
高校戏剧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增强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更能发挥春风化雨的精神力量。在上海,各高校精心选取学术大师、育人楷模等名家的人生经历作为创作素材,推出一系列“大师剧”。如同济大学的《国之英豪》、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寻找〈姜椿芳〉》、东华大学的《钱宝钧》、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高校戏剧已成校园文化新风尚,在润物无声中感染着每一位青年。
以戏育人: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
中国戏剧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观众,更离不开爱戏剧、懂戏剧的人才。高校戏剧,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戏剧人才的“蓄水池”。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介绍,当下很多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创作实践立足本土、融汇中西,将传统资源、本校资源、红色资源整合,以原创剧目带动、建构戏剧人才培养的产(创作)、学(教学)、研(研究)一体化。
音乐剧《大钊先生》已在北京大学演出7年,以概念音乐剧的独特品质、全新的戏剧结构方式,重新诠释了青春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该剧一场场公演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戏剧人才。
高校戏剧对人才的涵养培育,并不局限在艺术院校和戏剧专业院系,很多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与戏剧邂逅,从业余走向专业。越来越多的高校戏剧人开始参与各专业戏剧节的展演,不论是国内的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还是国外的柏林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等,都可以见到高校戏剧人的身影。
从北大校园走出的戏剧团体——“话剧九人”剧团,先后推出了《四张机》《春逝》《双枰记》等一系列作品,让民国知识分子系列形成的“九人宇宙”名声大振,全国巡演票房处处火爆。而在此之前,“话剧九人”只是一群非戏剧专业学生组成的非专业剧团。在起步阶段,舞美只有桌子和凳子,座位寥寥,一场下来净亏几千元钱。但因为往昔校园中“话剧九人,连演十年”的约定,因为他们对戏剧矢志不渝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剧团如今已成长为专业的青年戏剧团队。
鼓楼西戏剧创始人李羊朵表示,从今年7月起鼓楼西戏剧的所有戏剧版权都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她说自己深受高校戏剧的感染,很多戏剧人来自非戏剧专业院系,但同样可以把戏剧做得很专业。参与今年7月鼓楼西高校戏剧公益展演的学生有的来自戏剧或表演专业院系,更多的则来自非专业院系。他们来自北京、苏州、济南、西安等不同城市的大学,不难看出全国各地高校学子对戏剧的认真与热爱。
高校戏剧锻造出一批青年戏剧人,让中国戏剧的未来大有可为。大学的戏剧舞台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思想与创意,也为喜爱戏剧的大学生提供了发展平台。高校戏剧与专业戏剧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助推戏剧艺术走向未来。
学以致用:已形成社会影响力
高校剧团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生,面向高校内部的演出一般都是公益免费的,或仅收取低价的门票。作为学生团体,高校戏剧社团会得到学校的一些资助。但演一场戏,租场地、制道具、服装、化装等,都离不开经济基础。走向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是更好推动高校戏剧发展的一种选择。
陈宏表示,只有打破象牙塔的限制,在文化市场中反复演出实践与磨炼,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校园戏剧的魅力。同时,市场也能为校园戏剧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为演员、编剧、导演等艺术家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敢于创新,从服务学生到走出校门服务更广大的观众群体,是高校戏剧走向市场的重要尝试,也丰富了高校戏剧的社会功能。今年4月,作为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原创戏剧的发端之作,话剧《风云儿女》圆满结束首轮演出后,为回应市场热烈的反响,通过进一步修改调整,又在今年6月在中央戏剧学院东城校区实验剧场面向社会售票公演,成功通过了市场与观众的检验。
高校校园戏剧,除了回归排演了不少经典剧目,更致力于推出许多时代性鲜明的精品力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说:“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在校内演出传统的老剧,还要敢于搬演社会化的戏剧,更要自己创作新剧,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出校园。”
现代科技,无疑是助推高校戏剧走出象牙塔的又一利器。借助多媒体技术与高科技视听手段,高校戏剧在舞台设计、艺术呈现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一批艺术风格新、舞台美学潮的高校戏剧作品开始涌现。采访中,不论是关注研究高校戏剧的专家,还是参与高校戏剧的学生,都关注到近年来互联网容易让戏剧“传出去”的特点。高校戏剧的编创、排演全过程都可以经由互联网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看到。
云端线上等互联网模式,也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传统高校戏剧的场地、服化道等经济成本问题。一场线上直播,能带来比传统校园小剧场多上百倍乃至千倍的观看量,却并不需要准备很多实体的观众席位。
创建于1986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是北京历史最长的高校戏剧社团之一,这群在网上自称“戏剧虫儿”的北师大学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对高校戏剧的助推作用,通过多个线上平台,成功地在传统剧、实验剧和先锋剧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市场化演出,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市场化演出外,高校戏剧还通过下基层巡演等形式送戏下乡,把戏剧带到千家万户。赣南师范大学已连续数年进行“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走过数十个乡镇,惠及群众万余名;湖州师范学院“湖音新青年”师生团队开展“千村万剧”送戏下乡,将音乐剧带到田间地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与涟源湘剧院合作,不但带来公益演出,还利用互联网打造宣传“非遗”湘剧;浙江海洋大学学生情系海疆,将青春洋溢的文化盛宴送到海岛渔村和边防部队……
当下的高校戏剧,一方面保持了自身为社会与校园搭建桥梁的作用,发扬了请专业编剧、专业演员进行指导,与专业院团加强交流等优良传统,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线。另一方面,高校戏剧主动迈出大学校门,与互联网相结合,巡演展演、送戏下乡,把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天地,通过了市场检验,赢得了观众口碑。走出象牙塔的高校戏剧,正不断散发出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