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手稿展出的背后
展出的《聊斋志异》手稿 辽宁省图书馆供图
近日,“继往开来,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在辽宁省图书馆启幕。本次特展展出了《聊斋志异》《抱朴子内篇》《扬子法言》等10部珍贵古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聊斋志异》手稿。
在展馆内特设的体验区内,蒲松龄流连的茶坊书肆用投影的方式再现,吸引了很多观众拍照。在展区,《聊斋志异》手稿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虽然因年代久远纸张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字体清秀流畅,句读标红的痕迹格外显眼。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介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历时40多年,成稿于清康熙年间。之后,他的好友、诗人王士祯曾几次借出手稿阅读,并作了眉批。多年来,蒲松龄的手稿一直藏于山东淄博淄川玉英街蒲氏家祠中。在清咸丰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远走东北,定居沈阳。他随行除带有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及《聊斋杂记》手稿外,还有《聊斋行乐图》一卷。蒲价人担心《聊斋志异》手稿年久损散,故改装为四函八册,并将其传给了长子蒲英灏。《聊斋行乐图》由蒲英芳变卖,之后不知去向,而《聊斋志异》则由蒲英灏带到了沈阳。
1900年,蒲英灏奉命镇守西丰县,为了保护手稿,他的后人蒲文珊将半部《聊斋志异》手稿藏于一间暗室中达20多年。但他始终忧心于手稿的安危,于是在1949年将其移交给了国家。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将手稿重新装裱时,改为“金镶玉”形制。后移交东北图书馆(现辽宁省图书馆)收藏保存。
辽宁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这些手稿真迹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辽宁省图书馆采用“木制书柜+樟木匣”的方式,使其充分发挥防虫、防尘和防光的作用,对这些手稿加以保护。同时,库房为全封闭,并设置自动防盗报警系统和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系统。书库采用恒温恒湿设备,可以常年将温度控制在16℃至22℃、湿度控制在45%至60%的最佳状态。防紫外线灯有效减少古籍特藏文献的光辐射损害。
辽宁省图书馆还与沈阳出版社合作,对《聊斋志异》手稿本进行了高清晰扫描并成书对外发行。据了解,此前影印版的清晰度较低,且仅供内部使用。此次公开发行的《聊斋志异》手稿影印版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非接触式扫描仪,不仅最大程度保证真迹安全,而且清晰度大幅提高。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这些文化瑰宝都要进行保存和传承。制作这样一套书,是出版行业的文化责任和担当。”沈阳出版社总编辑闫志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