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孩子的眼光打量自然 ——评何腾江科普散文集“自然里的文学课”系列
来源:文艺报 | 马 忠  2023年08月21日16:46

野鸟、虫子、植物就像人一样多彩复杂,各有风格。作家何腾江的科普散文新作“自然里的文学课”系列,内含《不怕脑震荡的啄木鸟》《谁都不敢和螳螂打架》《蒲公英说走就走》三册,以一个乡下孩子的特有目光打量自然,从成人世界中获取经验,对90种动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无论是“美丽的空中舞者”红嘴蓝鹊、“行走的苦吟诗人”树鹨,还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屎壳郎、“昆虫界的跳高冠军”蚂蚱,或者“说走就走”的蒲公英、“不耍脾气”的蕹菜,一到作者笔下,一下子生动了起来。全书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却做到了科普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把童年时代拉回来,与小读者“零距离”接触。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承传了史传里的“实录”精神,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科普散文也不例外,应选择作者熟稔,儿童经验所及,可深入浅出的命题。“自然里的文学课”系列有一个固定的观察地点——“我”的出生地、成长地——雷州半岛的灵界村。那里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么多的野鸟、虫子和植物,让这片土地每天都上演无数精彩的故事,让他每天都有发现与惊喜。

比如“小时候,我没少跟茅草根打交道”“小时候,我家牛棚边长满了野草,其中就有少许的蒲公英”“车前草长在山岭上,长在荒野里,长在房前屋后,常出现在我的少年生活里”“乡下的月光明亮,清晰地将我的身影映在地上。蹲在村道上观察屎壳郎运粪球,也是我年少时的一件乐事”“少时住在灵界村,那时在茅屋里时常可以见到蜘蛛织网”“餐桌前,我们时常一边吃饭,一边拍打苍蝇,这是我少年时代常见的生活场景”。这套书系里的科普散文都来自作者的童年生活,都有他童年的影子。

作者把远去的童年时代拉回来,拉回到现在,并和现实融合融化在一起,让读者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感到“好像”就是自己的童年;也给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带去一缕山野的清风,让他们嗅到阳光和草的清香,听到虫鸣和溪水的歌唱。正是因为这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抒发儿童认知的感情,追求富有童趣的诗意美,形成了这套书系与小读者的“零距离”接触。

科普与文学的结合,童心和童趣的当下呈现。“自然里的文学课”成功的另一“诀窍”是科普与文学的结合。在何腾江的散文中我们能看到他常常引用数学、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概念,结合敏锐的个人感受,打磨成较为准确的比喻。对不同动植物的精细刻画,加上对自然法则的体悟,很像是一部抒情性质下的博物考据读物。以种类繁多的鸟类为例,若非深切了解,写起来很容易走样。如果了解得愈深切,写起来愈严谨,愈能深入浅出,也愈知道何者可写、何者不可写。

比如写彩鹬,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先为小读者捧出一幅画,“收割后的稻田,苍茫一片。黄昏,一个少年站在苍茫的乡野暮色里,独自忧伤。生活的重担,早已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让人一眼就喜欢的彩鹬》)随着镜头慢慢拉近,画面定格在“一个少年”——“我”的身上,由景及人,为后面彩鹬的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美,“俘获了我的心”作了铺垫。接下来,作者重点描写了彩鹬的颜色、体型、形状和生活习性等。而对彩鹬觅食的过程写得尤为细致、生动和有趣:“彩鹬的脚步越来越近,那些到处乱窜的昆虫,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它收入囊中。”“即使没有这些昆虫或田螺,彩鹬在这一片稻田里也饿不着。那些遗落在田里的稻谷也是它的最爱,就连植物的叶、芽、种子,彩鹬同样吃得津津有味,真是一只不挑食的鸟。”观察入微,将丰富的知识加入叙事抒情,主动进行“学科跨界”,这也是对儿童散文语言边界的一种延拓。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开头分两个部分,叙述者的心理主体是不同的。前者是成人自我在回忆,后者是儿童自我在描绘。作者确是直接以儿童之心去感受他眼前的彩鹬,是童心和童趣的当下呈现。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感到是童年的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

丰沛的童年生活带给孩子不一般的审美体验。优秀的儿童读物,应该具有模范作文的功用,兼顾教育、心理和美育功能。除此之外,因为孩子的知识层面总体上来说差异不大,儿童科普读物少有对象上的区分,所以科普类读物还务必得讲求趣味。这其中,除了童心和童趣,语言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因素。首先强调要表达完整、形象生动而有童趣,遣词造句要谨慎推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自然里的文学课”书系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有语言的自觉,尽量规避“科普腔”“散文腔”,力戒陈词滥调,使作品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有声音、有味道、有色彩和画面感。

“椋鸟天生爱热闹,叫声嘈杂,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吵得很”“食蚜蝇也有调皮的时候。看!它悬停在半空中,不停地拍打着翅膀,似乎在炫耀‘我的悬停水平不错吧’”“拉拉藤总是不安分的,像在课堂上捣乱的孩子,不惹点事是不会收敛的。它不好好在荒野上生长,长着长着就开始调皮了,探头探脑地往田里凑”等等,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椋鸟、食蚜蝇、拉拉藤的特征和特点,而且展现了“我”丰沛鲜活的童年生活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写动植物,何腾江却有着特殊的介入方式,他并不单纯从科普的角度去观察它们、记录它们,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动植们的生活中去,并试图了解它们。年少的他曾经疯狂地去追逐一只红嘴蓝鹊,为的是想要用它修长的紫蓝色尾羽来做一只毽子。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件事,作者还在为当年的无知而感到羞愧:“红嘴蓝鹊就这么轻轻划过我少年时期的天空,让我铭记一生。此后,每每想起故乡的鸟,肯定少不了红嘴蓝鹊。”(《空中舞者红嘴蓝鹊》)这样一种融入了真与情的写作,使得这些童年生活留下的自然“照片”有了光与影的闪动,有了温暖的表情,从而格外打动人心。